高中物理演示实验“微课程”实践探索

时间:2022-06-29 05:17:04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微课程”实践探索

【摘 要】“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网络视频资源,设计依据是某学科的教学环节或知识点,主要载体是视频,具有时间短、精悍、便于下载等优势。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实验教学,本文探讨了“微课程”在高中物理演示实验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微课程;高中物理;演示实验;运用

物理学科以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结构、物理现象及规律为研究对象,其重要基础就是物理实验,但是现阶段高中物理的演示实验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微课程”的引入弥补了课堂演示实验的种种缺陷,使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教学效果理想,使教学有效性大大提高。

1.运用微课程丰富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微课资源主要是短时频与配套的辅助资源,通常仅占大约几十兆容量,而且可通过网络在线播放微课视频,教师与学生借助网络媒体即可在线学习,学生还能下载微课资源并将其保存至mp4、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终端设备上,进行移动学习。物理基础、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均可根据个人需要在课余时间学习和复习知识,选择性强,在查漏补缺的同时也能巩固已学知识。比如,教师采用微课程放大磁感线、万用电表、量筒、天平等演示实验的演示过程,运用特写镜头向学生展示仪器的关键部位与重要的操作步骤,方便学生学习和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以及通过课后观看巩固知识、一些演示实验比较复杂、抽象,只观看一次学生很难捕捉到所有关键点,掌握程度不足,而学生下载微课后,就能在按照自身需求多次观看、深入学习,达到全面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学生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主要的学习资源就是物理教材,在学习时以教师为主要知识来源。但微课程则可以为学生提供十分开放、丰富的学习资源,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能各取所需,有效学习。磁场、电流、声波电磁波等物理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无法观察或感觉到,教师的口头讲述也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微课程的引入可以形象化展示相关的信息资料,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并且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现象不明显或难以演示的物理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2.运用微课程呈现演示实验,提高教学效率

微课程的时间大约为10分钟,内容精悍,能够将演示实验高效、完整、成功地展示给学生,使教学有效性提高。比如,进行实验“光沿直线传播”时,要用激光灯对着充满烟雾的瓶子照射,从而将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展示给学生。然而在课堂上教室已经存在较强的光线,学生在观察时现象比较不明显、不清晰,导致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可提前选择光线适合的方向完成该实验,用摄像机、手机等装备录制实验过程,将其制作为微课,播放给学生,这样实验现象就变得十分清晰,便于学生观察。又如,在物理实验“测量电阻阻值”中,学生除了要能正确连接电路,还要准确读出电压表、电流表的读数,然而实验器材等因素会限制实验的进行,特别是后排学生会感到视角小,无法准确读数,所以实验之后难以掌握电压表及电流表的连接方法。为解决该问题,教师可通过微课程的方式呈现该实验,拉近镜头放大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采用慢镜头演示如何连接电压表和电流表,方便学生学习。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直接观看一次性成功的实验,而且可以清楚观察到关键部分,节约了无用时间,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3.运用微课程优化实验教学,实现交互学习

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虽然清晰,但产生实验现象的过程却很短暂或不明显,导致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始终不明白为何能产生该现象,不清楚各物理量在实验中的关系。通过微课程教师可以将物理量的关系与变化细节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实验原理、过程与结论。微课程还能使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提高。决定演示实验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实验现象是否直观、明显,有时我们要定量分析实验结果,所以其精度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然而实验操作、器材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实验过程,降低结果的可见度,微课程则能在向学生呈现干扰最小时的实验过程,避免出现较大误差。同时,微课程还能用于展示和原子物理、分子动力理论等有关的演示实验,采用图片、视频等形象化原本抽象的物体,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一些演示实验的物理变化或速度太快,其现象也转瞬即逝,学生难以捕捉。所以教师可利用微课程加以演示,并且适当调节实验进程,反复播放,方便学生观察。除此之外,微课程可以提高教学的交互性,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当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时,既可以向教师求助,寻求指导和解答,也可以和其他学生共同讨论,攻克难题。而教师也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进度,改进不足之处。

总之,在高中物理演示实验中灵活应用“微课程”,能够突破实验材料、条件以及环境等因素的限制,避免出现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失败等情况,使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为演示实验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生命力。而且通过“微课程”开展演示实验,能够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东丰县东丰二中,吉林 辽源 136300)

上一篇:高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浅议 下一篇:高职院校《Swift 语言基础》课程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