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城市运动对西部城市低碳发展的启示

时间:2022-06-29 01:33:19

【前言】中国特色城市运动对西部城市低碳发展的启示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超越规律与历史的中国城市化 中国的城市化是超越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规律与历史的城市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持续稳定发展时期。1978-1995年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不足18%提高到29%,年均提高0.65个百分点,城市人口从1.7亿增加...

中国特色城市运动对西部城市低碳发展的启示

摘 要: 中国的城市化被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兹称为“影响世界的两件事”之一,已然成为一种声势浩大的运动的中国城市化热潮,有着中国特色的种种特点:超越规律与历史、做“大”情节、不切实际的城市梦想,并在高速城市化背景下衍生了诸如二元因素普遍存在、城市高耗能运行、城市环境问题、“造城运动”中的浪费等等弊端。基于以上认识,文章最后对西部地区如何走低碳城市化之路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中国特色; 城市运动; 低碳; 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6-0002-02

一、中国特有的“城市运动”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兹说过:“21世纪初期,影响世界最大的两件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正在以罕见的速度、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全面深刻的影响向世人昭示他的独特魅力。正是世界城市化历史上从没有过的庞大的人口规模和惊人的速度,才使得城市化在中国从自然发展演变为急速推进,从而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

1.超越规律与历史的中国城市化

中国的城市化是超越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规律与历史的城市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持续稳定发展时期。1978-1995年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不足18%提高到29%,年均提高0.65个百分点,城市人口从1.7亿增加到3.5亿,年均增加1050万人。1996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3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进入了更加快速发展的新阶段,10年后到2005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44%,同样的过程英国和法国用了40年,美国用了20年。1978年以来,我国的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5.77亿,4亿人口的城市化我国仅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按照这一发展趋势,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最终达到70%时,还将有超过5亿的人口需要城市化,而这一过程很可能在未来的三四十年内完成,这几乎相当于世界第三次城市化浪潮人口的一半。

2.中国特色的做“大”情节

城市化过程从空间上看就是一个从村庄到城镇,从城市到都市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小”变“大”的过程。这一在任何国家都如此的规律在我国却衍生出与众不同的发展情节。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规模和独特的背景与机制,而且还有着更加深刻的文化渊源。中国人与生俱来的秉性决定了中华民族比任何其他民族更加崇尚“大”,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为我们的审美尺度和价值判断的基石。“大=强,快=好”,这样的中国式发展逻辑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被重复与证明,这种非理性的冲动与对前景的盲目乐观使国人迷失于全球化与城市化的重重迷雾中。在做“大”情节的无形指挥棒下,无数个“中国之最”、“亚洲之最”、“世界之最”应运而生,并成为城市对外炫耀的资本与政治成果。

3.不切实际的城市梦想

改革开放与全球化极大地释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活力,一个个初具国际大都市雏形的大都市迅速成长,深圳、苏州等一个个明星城市的迅速发展正颠覆者一个又一个关于城市发展的理论与范式,并迅速揭开了从上到下、覆盖全国的竞相追逐的序幕,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快速的城市化正燃烧着每个城市奋力角逐、不甘平庸的勃勃雄心,也催生了许多城市不切实际、集体亢奋的城市梦想。在全国660多个大中小城市中,已有183个城市提出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或国际化城市,有200个城市提出要建设CBD。国际化大都市已然成为中国某些城市决策者的“情节”,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更加具有浮夸和的色彩。由于这些城市提出了超越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承受能力的发展目标,盲目追求人口的大规模化以扩大用地范围及建设标准,肆意侵占耕地,导致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同时一些小城市盲目追求“理想式”的多组团城市空间布局,从而导致城市集聚效应的削弱、土地利用效益的下降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的增加。

二、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遭遇的尴尬

1.二元因素的普遍存在

城市硬件与软件的脱节:城市作为人类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其发展不仅是一个长期的物质环境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过程。相比之下,文化的积淀比物质环境的建设更需要耐心和时间。在我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之下,也不得不承认由此导致的一系列不成熟。与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城市在经济发展、建设方面正在迅速与国际先进水平靠拢,而在社会建设、文化传承方面,我国的都市却在世界接轨上遭遇了尴尬。

城市内部收入差距的拉大:据统计,城市内部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成为整体贫富差距的主要源泉。中国城市化进程造就了无数中产阶级和富人阶层,但更多的是中低收入者,这其中不乏包括二代在内的农民工以及穷二代的大学生,由此“蚁族”、“蜗居”成为新时代城市的产物。

城市两种景观的对立: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快速演进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农斑斑”,再繁华的城市街巷也难以掩饰其存在,并且大量存在的“尴尬”。城中村与城市在土地利用、建设、景观、社区文化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城乡差异及矛盾,有些学者将其称为由资本和劳动力共同冲刷而形成的寝室形地貌(冯原,2004)城中村的发展演化呈现出混乱无序的空间景观特征,杂乱分散的用地布局,前店后坊和上商下住的混合空间以及脏乱差的生活工作环境。据统计,深圳目前仍有有500余万人居住在300多个城中村。

2.城市整体运行的高耗能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30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我国的城市化是伴随着西煤东送、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气东送、农民工潮、春运成长的。西部资源丰富的落后地区将能源、电力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从东到西三条线路调集南方丰富水资源以缓解华北城市由于过度开发地下水造成的极度缺水问题;中国城市化进程自始至终伴随着的民工潮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力军,截止2008年末,中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超过1.4亿人,每年春节前后移动一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钟摆式移民”,“春运潮”也当之无愧为世界最壮观的流动人口景象,给国家和社会资源带来巨大消耗。有业外人士形象的将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过程简言之为“搬东西”。全国的城市化在如此决策之下的代价是整体运行的高能耗、高物耗以及高二氧化碳排放。

3.城市发展的“代际举债”

城市快速发展所衍生的诸如交通、环境、城市文脉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我们所需支付的高额社会成本可能会涉及我们的后代。

城市环境污染呈加剧蔓延之势,由过去单个城市的污染逐步发展为区域性的城市污染。地面沉降严重,目前全国有16个省市的46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沉降总面积达4.87万km2;空气污染严重,且空气污染程度与城市规模呈正相关关系;水质恶化,出现大面积水质性缺水;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多,50%的城市没有排水管网,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5%左右;城市中重工业和污染工业比例高,全国80%的工业集中在城市。

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现代化与城市化的激烈冲刷之下,城市的机构与环境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迁,现代化对城市文脉的消解,全球化对城市个性的抹杀是不争的事实。有些城市盲目追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大广场、大草坪、景观大道、豪华办公楼和“标志性”建筑的建设,功能主题的突出,而往往忘掉文化责任;不少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为了气势而不顾城市环境,建筑体量追求高容积率而破坏了原有的城市尺度和轮廓线。大量新建建筑削弱了城市的文化身份和特征,使得城市景观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可是如果城市发展所产生的高额社会成本如不得到控制的话,城市的生活于我们非但并不美好,更会为后世子孙留下种种隐患。

4.“造城运动”的巨大浪费

中国城市不仅通过内部不改造不断更新,而且通过卫星城建设、行政区划调整、开发区规划等手段不断把乡村、农田、集镇甚至中小城市加工成都市,城市空间以一种史无前例的速度生长着,一些学者誉之为“造城运动”。200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6221km2,2002年后增加到25973km2,2005年进一步增加到32521km2,仅仅5年间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一倍左右。当然,通过撤县设区、撤镇设街道、撤村设居委会等手段调整行政区划从而扩大城市辖区面积在短时间内成为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区域。但从中也不乏斥巨资、占土地、建新城的城市,如GDP连年攀升、增长竞争力位列全国第一的鄂尔多斯,凭借丰厚的经济实力,花5年时间在一片荒漠中,耗资50多亿,建起一座32平方公里的新城一名叫康巴什,但同时也成了一座无人居住的‘鬼城’。原意要成为鄂尔多斯对外炫耀的市中心,但如今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价为“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最佳展示品”。事实告诉我们:“大手笔”不一定带来大发展,人为的大规模“造城”只会带来巨大损失。

三、对西部城市走低碳城市化之路的启示

1.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城市化

“兼顾公平与效率”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的原则,同时也是解决当前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景观二元结构和贫富差距拉大事实的折中方法。一方面,城市要发展,另一方面,要考虑到贫穷阶层在城市中的权益。当下,城中村已然成为大中城市中低收入阶层逃离高房价时代的“避难所”,在将城中村全盘改造的城市大发展时期,首先要考虑到低收入阶层和蜗居蚁族的住房保障问题。

2.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

城市是历代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一部有灵魂的“石刻的史书”,文脉于城市更是城市发展的基石所在。在此我们暂且不讨论引进西方物志甚至极力营造具有浓郁西方风格的建筑和服务氛围的利弊,但于陕西这个文化大省而言,在“毁灭性拆迁”、“推导式重建”中摒弃传统文明,盲目崇洋确为不善之举。城市发展应把城市文脉的延续摆在至高无上的重要位置。

3.科学、合理、低碳的城市规划理念

城市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不仅仅是宜人的城市景观,更是人们居住、工作、生活的场所,因此,“方便”便成为平民对城市最直接、最真切的期望。在平民眼里,所谓“大广场”、“大马路”这些可以彰显政府政绩的大工程俨然不如市井街坊来得更实惠。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贯彻“生活方便”的理念,还城市于市民,使城市不再生硬,是城市发展走低碳之路的惠民举措。

4.“精明”的城市经营策略

城市规模的理性扩大是因为产业结构演进、生产要素聚集、企业集群布局和功能增强等所需,不能为追求数字指标而盲目扩建。在国家优厚的发展从政策下,要科学分析产业区的扩张必要性与可行性,通过相对集中的混合土地利用,增加土地使用效率,促使人口和经济的集中,保持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的活力,有助于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和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此外,保持城市用地空间高度集中还有助于非建设空间的保护,控制城市用地的无序蔓延。

5.城市低碳元素的开发

能源是城市运行不可或缺的动力。在碳能源为主的当今时代,绿色能源的开发对降低城市碳排放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陕西太阳能资源丰富,规划建设西安、咸阳、渭南、商洛、榆林和汉中六个太阳能光伏产业聚集区。国内已经有了城市对太阳能开发的成功案例,太阳能的开发对推动建筑节能,搞好低碳经济,加速低碳城市化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太阳能如何在陕西城市中日常生活中普遍应用仍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之一。此外,城市公共交通的改善、建筑材料的节能环保等均是实现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朱喜钢.规划视角的中国都市运动[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邹德慈.中国城市发展报告[R].2009.

[3] 沈建国.新世纪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探索[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 王承旭.城市文化的空间解读[J].规划师,2006(1):69~71.

[5] 石楠.试论城市规划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兼析城市规划的社会地位[J].城市规划,2005(11).

上一篇: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发展研... 下一篇:宝鸡市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