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时间:2022-06-28 07:16:30

民间舞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 舞蹈创新源自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精神,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舞蹈艺术专业的学生正是应该在不断创新的同时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本文就民间舞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作了深入阐述。

Abstract: Dancing innovation is to reflect a certain zeitgeist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conform to the aesthetic needs of contemporary. Dance majors should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t the same of innovation. This paper deeply expounds the folk dance teaching for training students' creativity.

关键词: 民间舞教学;创造力培养;时代精神

Key words: folk dance teaching;training of creativity;zeitgeist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246-02

0 引言

教学实践过程中,民间舞授课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示范性教育,更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渗透和承袭。如何在现有的民间舞教学中体现出一定的时代韵味,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展现出民间舞教学的多样性。无论是教学方法、教材建设还是教学理念都应做到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出民间舞的时代精神。可见,关于民间舞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探究必将对后续的民间舞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意义。

1 传统民间舞教学的弊端

民间舞教学讲究的是一种形体动态的塑造,在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传递过程中也向我们展示出受到特定社会结构、地域风情以及审美习惯影响下的民间舞蹈的形成。由于其本身的教学多样性特征,我国当前民间舞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受制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表现出一定的教学复杂性。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国传统民间舞教学存在着以下明显弊端:

1.1 单一的民间舞教学方法 民间舞教学融合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与地域特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其固定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实则民间舞教学与艺术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内容密切相关,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各学科之间的有效结合而使得当前的民间舞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略显单一,整个教学过程仅仅表现为肢体动态的单向传授。在情感精神表现方面,类似多媒体用具这样的教学辅助手段使用效率不高,教学方法仅仅局限于口头示范,对于民间舞的精神内涵则鲜少涉及。

1.2 亟待完善的民间舞建材建设 在民间舞教材建设方面,大部分教材仅仅表现为教学参考书的形式,而专业的民间舞内容传授却很少在教材中得到体现。一些通用的民间舞教材中也仅仅是对规律性教学方法的一些研究,至于相关的民间舞艺术传承和肢体动作结构等方面的内容却是相对匮乏的。在民间舞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妥善的理论总结对于教材建设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1.3 落后的教学理念 关于民间舞教学的基本理念大多是以职业舞蹈艺术的培养为主,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划方面也主要表现出必要的专业性结构,其余与文化传承相关的知识结构内容几乎没有在民间舞教学理念中有所体现。这一教学意义本身的片面性仅仅局限于学生综合舞蹈技能的培养,却严重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理念传承,这一严重偏离教学目标的理念规划显然对于当前民间舞教学的发展极为不利。

2 在民间舞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弘扬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民间舞教学理应在遵循共性发展的前提下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充分发挥舞蹈艺术教学的实践性优势,在舞蹈的组合编排方面推陈出新,实现民间舞艺术的局部革新,体现传统民间舞蹈的时代气息。在现代舞蹈艺术审美特征的指引下,民间舞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主要表现为:

2.1 创造力的基础——独立能力 独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创造力形成的基础,在独立性发展的基础上,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特性才能得到有效发挥。民间舞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能力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以下方面:其一,兴趣的激发是关键。只有让学生乐于在民间舞学习中寻找和思考相对的疑难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意识的发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实现探究价值。其二,给学生提供足够广阔的思考空间。舞蹈情境的创设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能够舒展自如,放松身心,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中独立思考问题的正确解答模式。创新意识的形成源自问题的创设,而这样的问题往往正是在特殊的情境中得以体现的。在不断观察、仔细阅读、认真归纳、实践模拟、细细推敲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独立找寻到问题的出路,进而找到解题的答案。最后,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时常鼓励学生勇于接受挑战,敢于迎接困难,在失败与成功的双重体验中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进而形成坚定的独立创新理念。

2.2 创造力的动力——探究能力 民间舞教学中的探究能力培养强调的是学生自我发现能力的形成,关注学生在自我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新的问题和新的方法。每一位学生内心深处都渴望在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与愿望,而这一愿望正是学生质疑意识形成的基础,在固有思维与扩散思维的辅助下,学生的质疑意识没有终点,一步步朝着问题的发展逐层研究,最终形成深刻的、主动的、具备强烈探究意识的自我思维模式。此外,这一目标又可作为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的前进动力,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创造能力的发挥,并最终寻求到问题解决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问题应是切合实际的,否则将失去其原本价值。可见,探究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心智的成熟以及创新意识的形成等方面都势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民间舞艺术源自生活,来源于我国不同民族的传统风俗与风土人情,与民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探究能力的发展也应从基本的社会生活着手,注重从日常生活中积累一定的创作灵感,不断提炼、概括,将生活元素艺术化处理,进而形成全新的知识体系。

2.3 创造力的重组——组织能力 所谓创造能力的重组,就是将现有的舞蹈教学知识体系打乱重新构建的过程,它属于舞蹈教学理论的高级统筹阶段,强调在高水平的层面上对已有的舞蹈教材和实践内容进行概括与统计,在这一融会贯通的过程中形成全新的具备动态开放特征的舞蹈知识理论系统,这就是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作为创造力的表现形式之一,组织能力的形成不仅是对学生固有认知结构的一种重新建造,更是记忆重复与巩固的必要途径,是学生创新意识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知识结构与已有经验的重新组织,是对固有记忆的再复制和再接受,在不断循环建构的过程中使得原本的教学体系更加完整和充沛。对于民间舞教学来说,组织能力基本表现为将原来各自分散的短句或是片段从一开始的纵向联系转化为横向联系,从而在舞蹈组合上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大整体。此外,民间舞教学的组织还强调将不同舞种的体态展现和动律韵味通过纵向的比较整合成为全新的风格体系。可见,重组后的民间舞艺术不再是零碎呆板的,而是更加具备鲜活动力,原本的体系更加完整,极富时代感和生命力。

2.4 创造力的应用——实践能力 民间舞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力量必须依靠实际的应用才能体现出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在这样的创造性应用中得以呈现。民族舞教学的知识体系从心理认知角度被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的输入、转化以及输出,其中输出过程所体现的正是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发展。输出过程的实践意义在于对已有知识的再创造,在个体理解的加工下重新利用知识,实现知识系统的成倍增值。由此可见,民间舞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发挥正是其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体现。实践课程的训练模式可以是自由无拘束的,无论是情节还是情绪的改编都可以让学生自我发挥。在把握基本音乐形象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点滴体会,对民间舞中的动作短句进行再加工,注重节奏和力度的把控,进而获得最佳的中心内容。实践意识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极为重要,同时它也是学生创造力形成的关键所在。

3 民间舞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形成途径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不仅在呈现方式上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一致性,由于其本身的多样性特征民间舞还在艺术表现上带有明显的地域风情。处于当前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民间舞教学的革新也成为了高校势在必行的改革任务之一。笔者从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学理念三个层面分析了民间舞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有效形成。

3.1 创新教学方法 民间舞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是极为重要的,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动态舞蹈教学课程的开设。舞蹈教学的动态化展示增强了民间舞的立体感,细化了整体的知识结构。其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动态课程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动态影像将各民族的民间舞蹈艺术和自然人文风光展现在学生面前。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必要的民间历史文化背景。从舞蹈形式的内在涵义出发,充分渗透民间舞艺术的历史背景,进而扩展到舞蹈动作的外在形态。第三,实践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民间舞中的采风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让学生在切身了解和调研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对于民间舞艺术的感悟,从而获得最为直接的舞蹈创新体验。

3.2 完善教材建设 当前,高校民间舞教学中舞蹈教材的建设任务也是极其迫切的。舞蹈教材的单一性不仅贬低了民间舞艺术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遏制。在众多风格各异的民间舞教材之中,如何将民族特色与地域风情巧妙结合,体现原生态民族舞韵味的同时也不失时代气息,教材的选择必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具体的教材编写上,规范性的舞蹈素材自然必不可少,然而如今的舞蹈艺术教材在注重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应妥善融入现代教育的内容,体现地区性的教材优势。

3.3 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理念上,认为舞蹈教育旨在培养专业型的结构人才,过分注重教学过程中形体动作的规范性,束缚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当前形势下,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决定了民间舞的教学理念也应随之改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成功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多元化的艺术教育理念成为了民间舞教学的必然走向。无论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还是实践技能的指导都应被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指导学生规范外在形态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在文化涵养的熏陶。

4 结语

当前,高校民间舞的教学模式亟待变革。从现有的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出,固有的民间舞教学形式不仅限制了这一舞蹈课程的突破与创新,更加妨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民间舞教学的有效开展极为不利。舞蹈艺术凭借肢体语言达到思想交流的目的,在沟通的过程中产生灵魂的碰撞,迸发出舞蹈创作的灵感,这正是对民间舞艺术的继承和创新。缺少创新意识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更谈不上发展。因此,民间舞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完善教学方法,革新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兴趣发展为前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加大实践课程的实施力度,促进学生舞蹈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刘桂莲.关于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几点思考[J].攀登,2007(02).

上一篇:浅谈结构素描在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注意点 下一篇:浅析桥梁悬臂施工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