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范文

时间:2023-03-01 14:40:27

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范文第1篇

一、璀璨不朽的舞蹈文化

经过多年接触各种各样民间舞蹈,还有专家的介绍与讲解以及通过到一些地方采风的赏析,笔者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同全世界其他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一样,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它贯穿了几千年漫漫的时光,不断发展变化并影响着其他的艺术形式。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有着罕见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正是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使得民间舞经受住了考验,生生不息。世界民间舞如此,中国民间舞亦如此。

其实舞蹈作为特殊的人体文化,情感的表达、动作的模拟,是易于被人们理解的。但一些特殊体态、社会思维、民族意识等标志则不易被本民族或本地区以外的人们所理解。而这些正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区别于其他民族或地区的文化特征。例如:游牧民族祖祖辈辈骑马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上,他们的性格粗犷、豪放,体态彪悍、健壮。因为骑马的关系,所以肩部比较松弛,在舞蹈的基本步态中,多用肩、臂的动作表现感情就成了蒙古、哈萨克民间舞蹈的一种文化标志。山地民族生活在山谷之间,一顺边的体态常常在上下山最为有利,长期的劳动生活就形成了“一顺边”的动作和体态。并且一直保留在它们的民间舞蹈之中。

我们知道,舞蹈的种类十分丰富,从中国文化着手,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舞蹈文化博大精深,从远古流传至今,一直在宫廷和民间穿插流传。而这些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古文化遗存,就很自然地在民间舞蹈中表现出来,民间舞蹈是一切创作舞蹈之母,既古老,又年轻,情贯古今,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特征。没有一门艺术可以像民间舞那样,能够最直接、最生动、最富感染力,也是最直观地表现该民族人民的性格、气概、气质、生活方式、本质精神、物质文化、生存状态乃至等等一切。

可见,民间舞在中国的美学史上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已成为中国文化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研究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永葆这一文化载体的生生不息灿烂美丽有着积极的意义。下面,我将浅谈一下我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认识。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对待民间舞的传统问题,往往有这样一种观点——民间舞是民族的,也是传统的。据专家讲述理解,若说只有民间所传承的“原生态”的舞蹈才是民间舞,否则便不是民间舞而是创作舞蹈,持这种观点的人强调“原汁原味”,从美学理论上,也片面强调坚守传统,“民间舞走得太远了”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民间舞的创作实践,这也使我国的演艺性民间舞停滞不前。

那么什么是传统?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传统不是截止于某年某月某日,而是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今天成气候之潮,明天便汇入传统之流”。民间舞从生活中走上舞台,成为演艺性的舞蹈艺术,就必须加工提高,对所谓“原汁原味”的片面强调只会妨碍民间舞的技艺提高和审美发展。当然,也要防止随意性,因为既然是民间舞,就应该有特定的民族、地域、风格。

之前老师给我们播放的由杨丽萍主导编舞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就是一部将原生的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整合重构的传统舞蹈,它再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云南映象》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应知,民间舞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不能凝固的活化石。“原生态”的民间舞属于土著文化的范畴,我们的民族不能永远停留在向世界展示土著文化的水平,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民间舞。

所以,民间舞的传承过程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我们要以谨慎的学习、继承和立足于创造性发展的基本态度对待民间舞蹈艺术,在传承过程中保存着民间的根本传统,而新的内容也时时刻刻在不断增加,从而使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不断丰富,不断提高。

三、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在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时可以以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和民族传统精神为依据,创造新型舞蹈。民间舞是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反映,因此,舞蹈编导不能只研究舞蹈,还要以对民间舞蹈传统的深刻研究为基础,研究人民的生活和文化,这样才能弄清楚某一舞蹈的产生过程、其中的思想感情、影响其形式和风格的生活生产方式等,然后用丰富的想象力在舞台上创造出新型的但有原生态民间舞的形象、感情和风格的、新的民间舞。

这里还是要举《云南映象》的例子,它让我们看到表现云南各民族民间着装的生活原型,展现62面鼓带来的鼓风鼓韵,以及120个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面具……所有这一切都是直接来自云南当地,保持了它的原始风貌。而诠释了的《云南映象》所呈现的原创精髓、经典重构、现代元素的舞蹈语言,是民族的激情、生命的激情,是来自心底深处饱胀的激情。那富于想象的歌词与抽象的舞蹈相协调,与歌舞整体的浪漫色彩相协调。

民间舞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傣族民间舞蹈 朝鲜族民间舞蹈 地域色彩

傣族与朝鲜族分别居住在中国边陲,一在西南,一在东北,相距虽然遥远,但由于两民族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生活相近似,都是从事农业生产过着安定农耕生活,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着原始的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以及农耕文化“天人合一”人际和谐的思想,故对自然界充满着亲切感,又有来自儒家、佛教、道教的渗透,积德行善、多布施以修来世福等思想,和原有的传统观念。两者的民间舞都具有恬静、和谐、典雅、安详的特点,及优美的舞姿和意境。这两个民族地处中外交通的陆海通道上,得以广泛吸收中原与外来文化,古代都有过地方政权和宫廷舞蹈,所以发展到今天民间舞蹈都具有较高的水平。

一、相同的乐舞遗风

傣族与朝鲜族都是擅长歌舞的古老民族,至今仍保持着古乐舞遗风,人们在喜庆欢聚以及日常生活中,必有歌舞娱乐,都有即兴表演的自娱性舞蹈。傣族称它为“依拉贺”、“嘎光”(意思是为聚集而舞),男女均可参加,边唱边跳,因每段歌词结尾多是唱“依拉贺”一词,其形式与“嘎光”基本相同,但“一顺边”更为突出,而且在唱词和结束前呼喊“水――水(啾――啾)”,显得更加热闹。过去只在傣历新年“泼水节”、“开门节”中表演,现在已无限制,平时人们也会常聚在一起欢跳此舞。

朝鲜族称“玛克村”(意为即兴跳舞)是最具有农耕生活特征的传统舞蹈,是古代农业丰收后,人们聚集饮酒、歌舞娱乐的遗风。后来发展成为农忙季节农民自行结成互助组织中的娱乐活动。人们通过歌舞消除疲劳,慰藉辛勤,加强团结,以及号召人热爱农耕生活,两者形式近似,风格各异。两者农村中都有众多的舞蹈能手,民间艺人技艺精湛,从而使许多表演性民间舞蹈一直保持着艺术特色。许多民间舞蹈形式经过适当加工后搬上舞台表演,表演时以鼓为主要伴奏乐器,通过鼓手的轻重缓急交错击打奏出各种节奏,紧密地配合舞蹈变化。傣族的象脚鼓、朝鲜族的杖鼓,节奏欢快,舞蹈动作灵巧敏捷,表演乐观风趣。舞者舞姿、韵律和鼓的音色、音量及鼓尾的饰物摆动融为一体,达到人鼓合一的境界,使民间舞蹈的民族色彩更为浓郁。

二、不同的地域色彩

傣族居住在北纬21°―24°地区,属亚热带气候。理想的天气,宁静的田园生活中,人们不喜欢激烈的活动,舞蹈节奏多是2/4拍的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舞蹈动作平稳,仪态安详,多规律性的重复,跳跃性动作少见。如“蜡条舞”,由女子表演的仪式性舞蹈,表演时,舞者两手各托一盘燃烛,在鼓、、钹等乐器伴奏中起舞。主要动作是两腕由外向内画圈旋绕或半蹲、跪下,或缓步前进,烛光随着舞姿的变化摇曳,形成虔诚的含义,具有明显的东南亚文化与小乘佛教文化成分。

朝鲜族居住在北纬41°―44°地区,属于北温带气候。虽与傣族同是以种植水稻为主要劳动的民族,但由于气候比较寒冷,舞蹈风格迥然不同。优美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原因,形成了朝鲜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反映在民间舞蹈中,形成内韧外柔的风格特点。舞蹈节奏丰富多变,并有跳动感,以6/8拍居多,舞蹈动作类型也比较多。人们把不同的节拍形成的节奏型称为“长短”,如“古格里长短”、“他令长短”等。各种“长短”都有特殊的鼓点与敲击方法,都有与之相应的特殊的舞蹈动作,而且舞者的呼吸在与“长短”相吻合中、在与乐手的默契交流中,随着“长短”流畅进行,舞姿优美,技艺精湛。如“杖鼓舞”、“扇舞”、“假面舞”、“拍手舞”、“农乐舞”等,带有古代东夷与朝鲜半岛文化影响的烙印。

三、优美的舞蹈形象与意境

傣族与朝鲜族都是喜水、尚洁的民族,但由于民族审美心理和民族性格不同,从而形成民间舞蹈中各自特有的形象与意境。傣族舞蹈体现的是水的绵延,涟漪波动,膝部均匀地屈伸、颤动,形成安详、舒缓的动律,舞姿柔美端庄。朝鲜族舞蹈强调呼吸的运用,感情含而不露,内韧外柔,潇洒典雅,体现了水的清澄,泉水的涌动。两个民族舞蹈中,都有“三道弯”和“一顺边”的基本形象,傣族多是向侧方的,即横线式的动态造型,如“踏点步双展翅”、“旁点单推手”等,朝鲜族则还有许多是向前方、斜方的,即直线式的动态造型。

傣族喜欢孔雀,通过舞蹈表现孔雀的善良,温顺和华丽,其他各自舞蹈中也不泛源于孔雀形象的步伐与舞姿造型,以此象征吉祥幸福,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朝鲜族喜欢鹤,鹤象征纯洁、善良、长寿,人们的崇鹤心态,经过长期的艺术加工与不断的升华,形成舞蹈最基本的步态,这种柔韧、飘逸的鹤步,是形成舞蹈潇洒、稳重、轻盈典雅风格的基础,又创造出不同的舞蹈意境。

在意境创造上,前者是热带珍禽、留鸟孔雀的升华,后者是北温珍禽鹤的意境创造,两者的根源都在于农耕生活、水稻种植和对远古百越人图腾的崇拜。

民间舞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间舞蹈 概念 起源 发展 传承

任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不同的历史轨迹和规律。民间舞蹈也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展起来的,它并不是舞蹈界凭空想象出来的艺术名词,它是经过悠久历史形成的舞蹈文化体系,它本身具有民族的特色性。民间舞蹈是由民族不同特点、性质、风格的舞蹈组成的,他们又以自己各个地域的不同风貌、生活习惯,孕育出多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那些在人们心目中得到认可和接受的就流传到现在,并被时代生活赋予新的内容,而且结晶成舞蹈文化殊的地位。

一、民间舞蹈的概念

民间舞蹈,是来源于民间的舞蹈,它是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众多舞蹈艺术种类的来源,在日常生活和劳动过程中产生,由人们直接创造的具有鲜明的人文风俗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一定历史的生活习俗和状况,并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表达人们真实、纯朴感情,并有着独特舞蹈风格和个性,它是以广大群众为来源,并由人们来传承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舞蹈艺术。

民间舞蹈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体系,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升华的舞蹈文化。民间舞蹈跨越数千年的历史流传至今,其原因就是它不断孕育着时代精神,不断由人们在劳动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艺术活力,才得以繁衍生存。民间舞蹈是植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反映精神生活、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生命律动的呈现。是由人们集体创造、娱乐、传承的舞蹈文化。

二、民间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民间舞蹈起源于民间,起源于一定的社会氛围和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人们最原始的精神表现形式之一。民间舞蹈是人们的艺术之源,它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活,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成为人们喜闻乐见、心灵相通的民间艺术,永恒的存在于人们生活之中。

远古时代,各族人民,在物质上依赖土地,精神上崇拜神灵构成了原始民间舞蹈的萌芽。

民间舞蹈是用人类的形体动作、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化,是通过人的肢体动作来传神达意,抒感的。早期勤劳、智慧的祖先,在劳动中就懂得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人体动态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感情。那时的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无论是生产劳动、风土人情、游牧、狩猎、战争、宗教、祭祀等等,可以说每一项活动都没有离开舞蹈,而这些舞蹈自然都是由集体创造、传承的。在自编自演的舞蹈中,真实地表达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丰富和装点着单调、古朴的生活,伴随着人们存在和发展。

民间舞蹈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自己独特光芒。它是“活的雕塑、动的画面”,对于那种无以言说的深刻情感,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在情感,舞蹈诠释得淋漓尽致。它以生动形象的艺术造型,丰富淳朴的表现形式,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促进着文化艺术不断发展。

民间舞蹈是从人们的实践与生活中得来的,与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欢度春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婚礼舞”“宴席舞”“庆典舞”“丧葬舞”“庆丰收舞”“农家乐舞”“宗教祭祀舞蹈”等都属于民间舞蹈的范畴。

在众多民俗活动中,舞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生动的形象和高超的技、艺术吸引人们,使民俗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民间舞蹈有了固定的日期,地点举行,也就充分保证了舞蹈形式的世展和传承,再现艺术精华。

三、民间舞蹈的传承

在时代历程中,民间舞蹈也随之分化发展,一部分成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后来发展成宫廷舞蹈:一部分仍保留在奴隶的中间,在民间流传。由于出现了专供统治者观赏取乐的宫廷舞蹈和用于皇宫祭祀的礼仪舞蹈,所以民间舞蹈就被划分出来,流传于民间,不断的发展创新。

民间舞蹈是一切舞蹈的艺术之源。它从原始的舞蹈中脱胎出来,既是原始舞蹈的升华,又是舞台表演性舞蹈的基础。民间舞蹈演员既要掌握系统的民间舞蹈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舞蹈动作的技巧技能,提高舞蹈作品创造力,努力提高素质,陶冶情操,完善品格,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通过对优秀的舞蹈作品学习,开阔眼界,给舞蹈实践提供重要的基础,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舞蹈文化素质的艺术人才做准备。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舞蹈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逐步可形成以下特点,它是区别古典舞、芭蕾舞的。

1.继承性:民间舞蹈保存着许多古代生活的形象特征,积淀历史元素,和人们的传统观念、民俗活动紧密结合,世代相传。

2.群众性:它源于生活,是人们集体表演、传承、创作的成果,来源和服务于群众。

3.自娱性:每当人们在集体场合,都是以舞蹈的形式来表达,抒发内心感情,它是人们自娱自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最真挚的情感流露。

4.适应性:它是以历史时代为背景,适应时展,有着与时俱进特点。深入生活,鼓舞感动着一个时代的人。

5.地域民族性:它受地域、民族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和地域文化,显示出地域、民族特征。在民间舞蹈中,不能为了弄巧成拙而生搬硬套。我们应该潜心于学习,从动态表现中去挖掘民族的核心律动。

民间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表达的文化艺术,它不仅是一种艺术技能技巧的体现,也是为民间舞蹈的特定情绪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将自己的心态融入到舞蹈中去。

舞蹈创作是基础,应参与创作舞蹈和学习理论知识,掌握舞蹈技巧技能,挖掘、搜集、整理民间舞蹈素材,编排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舞蹈作品。

民间舞蹈不仅是舞蹈艺术的宝库,而且是舞蹈艺术赖以生存的土壤,任何优秀的舞蹈作品,都是吸收民间舞蹈的丰富营养,反复提炼加工,切合社会需要,得以广泛流传,成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位舞蹈工作者,应该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素养,挖掘民间舞蹈中更深的文化内涵,与时俱进,为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民间舞蹈作品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民间舞蹈范文第4篇

不同民族,由于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的背景差异,自然积淀了彼此不同的文化传说。彝族文化的价值,就在于透过文化的表层形态揭示一个族群整体的人文内涵,从而展现出人类不屈的生命历史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探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民族若能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就能保证该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不会消散,也就标明了此民族存在的价值。当然,随着世界“多元化”倾向的加速,民族间的交流必不可少,各个民族文化中的“外来影响”增加也是必然的。但这种“冲击”不应是消极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是以宏扬本体文化为立足点的,只可惜,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人类走入了很多“误区”,最典型的结果就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越来越少。这不仅说明人类文明遗产的“走失”速度在加快,更说明人类“民族素养”的变化程度加剧,民族观念的自我意识走到了“丧失”的边缘。

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正是在世界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这一新格局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与此同时,我们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设备时,西方的意识形态必然随之涌入国门,西方文化以不可避免的冲击影响着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彝族民间舞蹈便是其中之一。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很多地方蕴藏着极为丰实的彝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大到祭祖祈神,婚丧嫁娶,小到亲朋欢聚、劳动小憩,都以民间舞蹈的形式抒情达意、自娱自乐,可以说民间舞蹈是他们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一些交通较为便利,自然、文化资源丰厚的彝族聚居区,他们在发展富有特色的旅游业,贸易等地方经济中,接触了外界,开阔了视野,他们还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电脑媒介接受的最新信息。当代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信息丰实了彝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西方的迪斯科、霹雳舞、现代舞、卡拉OK等迅速传播,尤为青年人青睐,传统的彝族民间歌舞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形式。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党的文艺政策和民族政策指引下,这些地区的多数领导和有关人士,不是消极防御,更不是闭关自守,而是采取兼收并蓄,本土外来并存的态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处理这一文化矛盾。比如利用传统的火把节,彝族年,采取歌舞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既满足了广大群众祭祖祈福、歌舞自娱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向国内外游客、商家展示当地的民族风情,加强双方的经济技术开发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这时的民俗节日和民间歌舞,无论从其外在的形态、表演程式以及社会功能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凉山州文工团将彝历年冗长的仪式程序进行了简化,把民间舞《围成圆圈踏歌》加以规范改编,加工后的《达体舞》不仅突出了民间舞原有的风俗特色,还做到了观赏性与参与性并重,得到本民族的认可。90年代初位于中国滇西北高原上的华坪,风光旖旎,民风古朴。肥沃的土地上,居住着彝、傈僳、汉、傣等26个民族,他们习俗各异,聪慧纯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在火把节的夜晚,他们将粗犷的民间舞《打跳》和从西方传入的自由激烈的迪斯科在同一舞台上表演,打破了千年戒律,既娱乐又娱人,形成了华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景观。两种不同形态、不同文化内涵的舞蹈出现在同一空间,并为人们所接受,这只能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多元文化环境下的产物,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结果。

在文化转型期间,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博大的视野去看待分析“异文化”的不同之处,看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于是就能跟其他的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和平共处,而不是自我孤立或贬斥他人。把本土民间舞蹈与国外舞蹈进行比较且如此,吸收外来舞种也是如此。正如80年代初,当西方现代舞大量传入我国时,被人们视为“洪水猛兽”,而10年后,现代舞不仅没有被挤出中国国门,在舞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奋斗下,1992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现代舞团——广东实验现代舞团,1993年秋在北京舞院创建了第一个现代舞专业。中国现代舞艺术以百花一枝的芳姿,正在这块古老文明的国土上生存、开花、结果。事实证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宽松政策,使之从西方移植的现代舞、迪斯科等文化娱乐形式,已经拥有不断拓展自己的市场,丰实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20年来,对于彝族民间舞蹈如何在多元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问题,是一个认识过程的。12年前凉山州文工团编导们就对彝族民间舞蹈的生命力提出疑问的思潮进行了探讨。当时改革开放已进行了8年,各行各业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引起彝学舞蹈界对传统民间舞蹈生命力的反思。12年后,在世纪之交,当我们面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20年的伟绩,面对彝族民族舞蹈的发展现状,以自觉的理性思辩重新审视当年探讨的种种问题时,就这些疑问和困惑就显得清晰而明朗了。越来越认识到,彝族民间蹈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传统文化,彝民间舞蹈是在特定的民俗事象中传承发展的,只要这个民族仍然保留着适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民间舞蹈将与人民永存。作为某一特定民间舞蹈形态和风格的传延,往往伴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或需要而消失或延续,近几年,城市生活中悄然兴起的《达体舞》、《青年舞》、《打跳》、《押搓》,就是生动的一例。彝族民间舞蹈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处于文化转型期,各种艺术节、文化节、旅游节、文化村等形式,为彝族民间舞蹈、中外民间舞蹈的互相交流、吸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果我们无视当今世界多元化文化的大环境,不顾当前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主动作用,只求在封闭的环境中虚构未受任何影响的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将会陷入文化孤立主义的境地。

舞台表演的民间舞蹈,或称创作民间舞蹈,作为一种舞蹈艺术创作风格样式,它的存在与发展依据于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审美需求是它存在的基础。去年6月举行的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的优秀彝族舞作品《阿惹牛》,无非是和民间舞蹈原生形态靠近一些的作品样式,编导们都努力将鲜明的彝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在编舞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均有突破,显示出民间舞这个古老的艺术品种,仍然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民间舞蹈创作的经典作品无论何时都将受到人民的欢迎。

民间舞蹈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呼吸是生命的象征,呼吸给予人类生命,给予舞蹈活力,是美的记忆。本文认为,在论及呼吸在民间舞蹈中的作用时,应首先搞清楚呼吸的基本概念、舞蹈中呼吸的作用等问题。

一、呼吸的基本概念

1.生理呼吸

呼吸是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体进行的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都是通过氧化体内营养物质而获得。为此,人体必须从外界不断摄取O2(氧气),同时不断地将体内所产生的CO2(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来完成由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三个环节组成的全部呼吸过程。[1](P71)

2.舞蹈表演艺术中的呼吸

舞蹈表演艺术中,舞者们是在生理呼吸的基础上控制处理,合理地把握、运用呼吸。舞蹈时进行合理的呼吸,有利于保持内环境的基本恒定,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和充分发挥舞者们的机体能力,以创造出最美的舞台形象。在舞台上气喘吁吁,使人看后心里难受,最多只能得到几句怜悯的话。行话说:“雄伟挺拔之姿,气泄则挺不起。舒展优美之志,气憋也展不开。”由此可见,呼吸的合理运用,有时直接影响着舞蹈风格的表现。“在京剧武打中亮相后园场前常有一个吸气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提气。气满了,紧配着锣鼓的园场或开打,常是一口气进行”。[2](P45)由此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气息的合理运用方法创造了具有特定武生形象的审美意义。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当舞蹈动作的韵律与呼吸韵律完全一致,才能揭示舞蹈艺术全部的美。

二、舞蹈中呼吸的作用

舞蹈属于特殊的“人体肢体语言”,难以用文字表达,民间舞蹈文化深远,具有独特的传承方式,更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晰。那么我们该如何通过的肢体语言对民间舞的风格、特点予以体现呢?呼吸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在生理呼吸的基础上控制、处理,合理地把握、运用呼吸,从生理的自然呼吸升级为人体有意识的支配及其运用,使呼吸与舞动达到高度完善的统一。

呼吸给予人的是生命,给予舞蹈的是生命力。舞蹈是舞者们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作品。呼吸则控制身体,来帮助四肢更完善地做出各种舞姿,使之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作品的中心思想。舞者们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才能够把握动作的内在力量,并能解放各部位,使肌肉充分舒张、收缩,动作松驰流畅。[3](P214)这就要求舞者们要正确认识舞蹈中艺术呼吸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主体精神的结晶。它来源于民间百姓,来源于各民族本身,它是舞蹈艺术的基础,是群众的文化。在表现人物思想情感中的喜、怒、哀、乐、动作上要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舞蹈中这些都必须通过呼吸的长短、大小来一一体现。科学的呼吸能使你的舞姿优美动人,表演充满活力。所以,我们常说“以心带情,以情带舞”说的就是内心与外形动作协调配合。表现内心变化不一定只是面部表情单一的变化,还包括对呼吸运用变化的控制。

三、民间舞蹈训练中呼吸的科学应用

1.汉族民间舞

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无论是流传于东北三省的东北秧歌,或是兼融南北文化之长的安徽花鼓灯,还是流传山东胶州一带农村的胶州秧歌,都有它们共同的呼吸特点。在汉族舞蹈学习中,快吸气、闭气,慢吐气是它们的特点。无论是东北秧歌的“灵、浪、俏”,或是胶州秧歌的“碾、拧、抻、韧”,还是安徽花鼓灯的“溜得起,刹得位”风格特点,都需要靠艺术呼吸的协调配合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通过艺术呼吸使动作的快与慢、静与动、收与放、强与弱形成鲜明的对比,合理运用艺术呼吸带动外在动势韵律,将民间舞的风格、节奏、情感融为一体。

2.藏族民间舞

地处我国西南的藏族地区幅员辽阔,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受自然环境和劳动生活习惯的影响,呼吸带有压抑感和负重感。由于藏族舞蹈五光十色,种类繁多,舞蹈的呼吸特点也有不同。从以《弦子》为代表的藏族舞蹈特点来看,弦子音乐曲调悠扬动听,舞蹈动律松弛优美、延绵流畅,因而呼吸就有了延绵不断的连贯性和控制性。快吸慢吐的拖步,在起范同时快吸气,当主立腿向前迈出时气吸慢慢吐,在这过程中动力腿慢慢贴着地面靠近你的主立腿。《踢踏》中呼吸运用也是快吸慢吐,如:抬踏步抬起同时快吸气,踏下去时慢吐气。

3.蒙古族民间舞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蒙古人民能歌善舞,蒙古素有“歌乡”和“舞海”的美称。蒙古族舞蹈节奏明快,动作刚劲有力,感情奔放,女性舞蹈欢快优美,男性舞蹈剽悍刚劲,并以抖肩、各种马步呈现其特色,充分表现了马背民族的雄姿。快吸快呼如硬肩、笑肩,快吸慢呼如抖肩、柔肩、绕腕、软手、柔臂等,慢吸快呼如单耸肩和双耸肩。

4.朝鲜族民间舞

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古老民族。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动作是朝鲜民族内在的美与外在优秀舞姿的融合。与前几个民族舞蹈相比较,朝鲜族舞蹈呼吸的运用更加丰富。朝鲜族舞蹈有各种不同变形的节奏,每种节奏有其特有的鼓点与敲击方法,都有其相应的舞蹈动作,而舞者的呼吸与节奏必须相吻合。以最常见的“古格里”节奏与舞蹈呼吸的配合为例,“古格里”节奏是朝鲜族舞蹈从感情上表现含蓄、深情、节奏均匀而缓慢的,以呼吸的运用带动腰部的屈伸和步伐,并贯注全身,有明显的连贯性。呼吸运用常常在起范时有一个短促而有力的点,而其后连续性就比较缓慢了。初学者先要练习慢吸慢呼,吸气时由丹田发力经后背至头顶,呼气时经前胸落入丹田。目的是掌握吸气呼气的方法与位置,便于后面的训练呼吸运用自如。快吸、屏气、慢吸,这种呼吸配合下肢屈伸来练习。准备半蹲,先快吸半口气,瞬间停顿后慢慢吸气,带动膝盖向上延伸到伸直至立起双脚。快呼、屏气、慢呼,慢慢落脚膝盖由气带动下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呼吸在民间舞蹈中的作用,它与民间舞蹈动作紧密结合,可以改变动作的质感,使动作显得丰满更有张力。当然,掌握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呼吸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我们在训练学习中去不断探索体会,找到呼吸的支点,让象征着生命的呼吸在舞蹈中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邓树勋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2]王瑞元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9.

民间舞蹈范文第6篇

一、受原始的影响,舞蹈动作讲究程式化

桑植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活动。人们用自娱的世俗性狂欢和娱神的宗教式虔诚――舞蹈,所谓“巫舞同源”,在桑植民舞中体现无遗,虽然随着秦汉以后儒教的盛行,道教的形成,巫觋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统治地位,但它依然依附道教挤进了祭祀舞台,后来就演变成巫道合一的傩舞,与此同时儒教的超度亡人寄托思念的跳丧舞也应运而生。民族维系着本土各民族精神及价值理念,他们把这些和理念加入舞蹈中,形成了桑植民舞动作宗教化、程式化特征。如桑植花灯、仗鼓舞、傩舞、跳丧舞等舞蹈中都有“童子拜观音”、“敬神”、“观音坐莲”等动作,都遵循固定手势配固定脚步或方位的动律,保留了大量原始宗教舞蹈元素,更蕴涵了舞者的、精神理念。即使表演时有随心所欲、欢畅淋漓的舞动,也不失宗教礼仪中的规矩,所以在每种舞蹈开始表演前都会有“起势”的动作,或敬神,或拜天,或祭祖,无不表现着舞者的虔诚。

二、山水灵性孕育独特的民族性格,也形成了桑植民舞独有的动律

桑植境内高山连绵,溪流纵横,系武陵山脉北支和中支的延伸,湖南四大水系之一的澧水的发源地,境内公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为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传统的农耕作业,原始森林鸟兽的相伴,让桑植先民在茫茫的群山之巅,在粼粼的澧水之畔,以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现了生产劳动和与之相关的舞蹈情节,包括模拟生产劳动、传授生产知识、祈祷劳动丰收、模拟各种鸟兽形态等内容。如栽秧、撒种、割谷、摘果、绣花、穿衣等日常生产、生活动作,在花灯、仗鼓舞、摆手舞、傩舞中大量存在,模拟植物、鸟兽动作神态的如连枷巴、古藤缠树、古树盘根、兔儿望月、猴子吃奶、狗撕羊、雄鹰展翅、蛤蟆伸腿、蜻蜓点水等动作时有体现。纵观桑植民舞,就是一部桑植人民生产、生活的浓缩,人和自然交融的美丽画卷。瑰丽的山水孕育了桑植人的灵性,也铸就了他们豁达开朗的豪放性格,他们习惯于用自由的节奏、爽朗的动作来表达情感,而且把这种精神展现和寄托的方式广泛用于集会、庙会等活动中。桑植人民长期在崇山峻岭的地域内生活,交通异常不便,常年靠挑背驮运生产生活器物,影响了民间舞蹈的动作规律,不论是幽默风趣的花灯,沉静肃穆的傩舞、跳丧舞,还是粗犷悠放的仗鼓舞,细柔鲜明的九子鞭,都形成了双腿屈膝下沉,四肢同边顺拐的动律特征。舞动时,舞者以腰为轴,身体自然扭动,双膝随之颤动,下沉中不失豪放,同边顺拐的娇柔中不失粗犷,这和其它地区的民族舞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三、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加大了各民族文化艺术的大融合,也形成了桑植民舞的丰富多样性

桑植地处湘西北边陲。以土家族为主,苗族、白族、汉族、蒙古、回族等17个民族的大杂居,带来了民族文化的大融和,桑植民舞种类因此得到了增加,各种民舞的动作语汇也更加丰富。摆手舞、花灯、仗鼓舞、傩舞、跳丧舞、九子鞭、车灯舞、板凳舞等多种民族民间舞蹈在桑植广为流传,它们在各民族的融合下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动作套路。受战争和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能陶冶坚强意志、增强体质的武术也被桑植各族人民充分运用到舞蹈中,如花灯中的“武花灯”、仗鼓舞中的“苏公背剑”、傩舞里的“打路”等舞蹈表现程式就是最好的说明。“唯善舞者善战也”,舞武合流,使桑植民舞更现艺术魅力。

民间舞蹈范文第7篇

“美对我们来说,不仅是直观的,而且是经过有意识的开掘和咀嚼;不仅是印象试的,而且能够彻里彻外展示它的丰富性和多义性。这时,我们能欣赏和享受的美,将会在数量上无限增加,并在质量有所提高和升华”。因此今天我们站在当代美学的基点上,把广场民间舞蹈艺术和现代中国社会的审美心理结合起来,作一番研究和探讨,对其美学特色的再认识,无疑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

广场民间舞蹈在演员与观众之间没有鸿沟,没有墙,创造者就是欣赏者,欣赏者也是创造者,这是我国古老的广场艺术的美学原则。“民间舞蹈,当它存居在村舍广场上时,表演者是那种艺术形式的主宰,主人借助它表现主人自己的情感,而旁观者也以主人的情感和眼光去欣赏它,情不自尽时,更要投入进去”。人民群众对广场艺术的需求与感知过程,表现为自我参加演出、自我欣赏,即可亲自体验和感知,又使观赏者受到舞蹈陶冶和感染,所以审美的各体也群众。如在大连举办的2008中国大连烟花爆竹迎春会广场民间舞蹈表演会就是一次广场民族艺术精品的大荟萃。来自区【市】十几个代表队的精彩表演,在滨城掀起了歌舞德尔狂涛。无论是中山区的《花环舞》、旅顺口龙王塘村《花板舞》……都以其绚丽多姿、光彩照人的魅力,赢得了来自国内外来宾及我市观众的格外赏识,留给人们一种特殊的美的享受。甘井子代表队表演的《霸王鞭》的最后一部分,演员们举起霸王鞭,扭转快速花鞭,脚步踏着现代节奏,演员们忘我那激情的表现力,把全场推向高潮。在观看表演的观众被演员所感染、情不由己也跟着跳起来,使场内外达到最佳高潮。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广场民间舞蹈审美活动的主题和审美活动的客体都是群众,创造者、欣赏者融为一体。

广场民间舞蹈大都具有强烈的节奏性。许多民间舞蹈的伴奏,都离不开鼔和其他打击乐的伴奏,在这种强烈节奏伴奏下的舞蹈,有很强的感召力,能使舞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尽情舞蹈:如旅顺口区龙王塘村表的《花板舞》,舞者在短促激昂的板声中跳入广场的空隙之间,随着花板的一张一合,一高一低,一快一慢,跳跃腾空,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加之伴舞者“嘿,坷嘿的呼喊助威,整个舞蹈充满着热烈活泼的气氛,广场观众的心情都被那清脆的拍击声激动,怡悦之情更悠然而生。又如花板舞伴奏击鼔舞者,两组男子舞者的表演虽然手中道具不同,而舞者为边敲边舞,伴之以呐喊。这种呐喊声形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气势,令每一个参与者沉侵在广场民间舞蹈的欢乐的海洋之中。

舞蹈艺术的美学特色,越具有独特性,不可替代性,越有被观众选中的可能性。广场民间舞蹈所以千百年来盛景不衰,其本身所体现的斑澜多彩的复合美,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缘由之一。人的精神现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态结构。在审美意识上,既有生理层次的需求,两者的频繁调整和变异,均衡着每个人的审美心态。广场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就其本质来讲,必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审美属性。因此,研究当代民间舞蹈的审美个性,在寻找艺术生命的自我存在中求得自身的更大的发展,就成了当代舞蹈家——特别是群众舞蹈者极为关注的问题。追求鲜明独特的个性,已成为当代人的心理特征,表现在对艺术的审美趣味方面,那就是对不同艺术门类、艺术体裁及至艺术作品的个性美的追求。由此可见,广场民间舞蹈之所以能够生存与发展,正因为它具备鲜明的艺术个性。通过广场民间舞蹈,可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我国几十个民族的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使其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我国各族的广场民间舞蹈所体现的是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生活侧面。然而复杂斑澜,是矛盾对立的表现,它还应当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一个手机”。广场民间舞蹈艺术闪射的复合之美,犹如天上的彩虹,将种种艳丽聚为一体。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心世界也丰富起来,他们力图尝试综合交叉地运用多种结构样式来增加表达个人情感的广度和深度,因而他们的审美趣味越来越广泛,选择越来越强烈。在世界已进入电子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的审美需要是多种多样的。群众舞蹈有着最广泛的观众性,参与性,广场民间舞蹈更有着无所不及的群众层次。让我们努力探索,勇敢攀登吧,在体现广场民间舞蹈个性美的创造性劳动中,成功永远属于敢于在崎岖道路上开辟追求的强者。

民间舞蹈范文第8篇

俄罗斯舞蹈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舞蹈艺术文化,并且成为了俄罗斯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俄罗斯民间舞蹈的发展是与整个俄罗斯的兴衰紧密联系起来的。随着俄罗斯民族舞蹈的发展,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也逐渐体现出来。它是充满了民间艺术以及来自民间的艺术生命力,是民间思想情感的综合体现。俄罗斯民间舞蹈的发展起源很早,是在市民文化兴起之初就作为了俄罗斯人民表达个人情感以及凝聚集体感情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俄罗斯的民间舞蹈常以群舞为主。从历史记载来看,早在安迪王国时代,俄罗斯的舞蹈就在民间广泛流传,俄罗斯人民在舞蹈上具有极高的艺术天赋,直到五百多年前的俄罗斯,舞蹈已经形成了如今的一门艺术,并且已经初具形态。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变迁,俄罗斯民间舞蹈的种类和功能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这是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其中也有一部分民间舞蹈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消失在当今的俄罗斯民间舞蹈中了。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俄罗斯舞蹈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舞蹈是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的,它反映着一个民族和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从当前的舞蹈中我们不难总结出俄罗斯先民的生活状态和当时的生活态度,因此,对俄罗斯民间舞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俄罗斯民间舞蹈的形式特征

俄罗斯的民间舞蹈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特别的表现形式,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反应劳动过程

社会劳动是俄罗斯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推动俄罗斯民族进步的主要社会力量,因此在俄罗斯民族舞蹈中劳动过程的反映是其舞蹈表现形式的最主要内容之一。比如在俄罗斯民间舞蹈“我们播种黍”中,表演者通过表演当时人们的种植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对话,展现生动形象的居民劳作状态。再如描述当时人们的采集、编织等基本劳作过程的舞蹈“列诺克”,它们都共同反映了俄罗斯舞蹈中的社会价值意义,反映了当时居民的基本生存状态和谋生的主要手段,并且反映出了当时俄罗斯的农业发展状况。

2、狩猎舞蹈

狩猎是原始居民从大自然获取资源的最初始状态,俄罗斯中部广大地区主要是以耕种为主,因此在舞蹈表现上,狩猎舞蹈传播的相对较少,影响范围也相对较小,其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如涅二次民族、丘克奇民族等。这些少数民族由于受地域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其种植业发展相对较缓慢,狩猎是其获取生存资源的主要方式。狩猎舞蹈在整体上相对较为粗犷,是原始社会狩猎过程的直接反应。此类舞蹈由于传播较小,因此没能流传到今天,但是从俄罗斯民间舞蹈的发展历史记载来看,它的存在为俄罗斯民间舞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在研究俄罗斯狩猎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3、表现宗教祭祀的舞蹈

宗教祭祀是传统社会居民的信仰体现,在原始社会,由于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知识的欠缺,原始人民依靠仅有的知识和认识无法解释自然当中的某些特殊自然现象,比如人的生老病死以及大自然的风雪云雨等,因此他们将这些归结于神的创造和神的指导,对神的信仰和崇拜便长久地流传下来,并在传统社会当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以及宗教祭祀也广泛地发展起来。与大多数其他国家的传统社会发展相似,俄罗斯的民间文化中,宗教祭祀和占据着重要的内容,因此在俄罗斯的民间舞蹈当中,以宗教祭祀为主要内容的舞蹈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影响至今,其舞蹈表现形式也因为祭祀的多样性而伴有多种形式。俄罗斯最古老的祭祀舞蹈是环舞,环舞是群舞的一种,在环舞的同时伴有歌颂太阳的合唱,跳舞的时候男女牵手围城一个环形,在沿途不断加入新的舞者,这种舞蹈表现形式较为活泼开朗且具有较大的自由性。

4、表现战争的舞蹈

每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免有一个民族反抗压迫以及斗争的历史,俄罗斯也不例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俄罗斯人民在战争的苦难中挣扎崛起,最终取得民族的胜利。在俄罗斯的文化艺术领域,有许多是反映俄罗斯战争的,比如文学作品,话剧以及歌曲等,而俄罗斯民间舞蹈从人民的角度反映了俄罗斯人民对于战争的基本态度以及这类舞蹈的现实意义。据史料记载,俄罗斯民间舞蹈中的战争舞蹈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愿意参军的标准,当一个人参与到这类舞蹈中去时,就表明他同意去参军。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舞蹈的现实功能逐渐弱化,逐渐被艺术功能取代。

5、婚宴舞蹈

在传统社会俄罗斯人民的婚宴全部都有舞蹈伴舞,在婚宴上,女子合唱团为大家伴奏,婚宴上的男女老少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大家在欢歌笑语中祝福新人。婚宴舞蹈具有活跃现场气氛以及美好祈愿的意义,欢快、活泼的婚宴舞蹈让我们看到了俄罗斯民间舞蹈中的欢乐气氛和无拘无束的状态。

6、舞蹈形式上的独舞和集体舞

俄罗斯民间舞蹈的形式上来分,可以将其分为独舞和集体舞,而集体舞中又包括了多个舞蹈种类,如:游戏舞、环舞、拉茨舞等,独舞中包括了双人舞,竞赛舞等。其中竞赛舞最有特色,这类舞蹈具有极强的竞技性,表演人员主要是男性,两人在相互竞技舞蹈高难度动作的同时展现俄罗斯民间舞蹈的独具魅力。竞赛舞在传统俄罗斯社会被看作是一场战斗,因此在表演的过程中对舞者的表情要求较高,整个舞蹈的过程可以让我们看到俄罗斯舞蹈中的精华部分。与竞技舞不同的是,单人舞通常是由姑娘来表演的,在表演中强调舞蹈艺术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因此单人舞通常展现了舞者高超的艺术品位和细腻的舞蹈表现形式。单人即兴舞蹈通常具有故事性,也是俄罗斯民间舞蹈中最能看出舞者心声和内心感受的舞蹈,舞者在即兴表演的过程中,和着音乐和合唱传达其真实的感受。

三、小结

民间舞蹈范文第9篇

关键词:民间舞蹈;吴越文化;稻作渔捞;民风习俗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6)07-0100-02

丰富多彩的吴歌吴舞在江苏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文物史料,自宋以下,民间乐舞有了新的发展,江苏民间歌舞也在这一时期更加蓬勃兴盛。据统计,至今流传的江苏民间舞约有三百六十余种,数量多,内容和形式也很多样。江苏民间舞蹈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的受稻作渔捞文化的影响,有的直接源于民风习俗文化,有的由此派生而来,有的与本地区其它艺术交融和分化,因此,凸现出独特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和审美价值。

一、稻作渔捞文化的影响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必须有赖于地域性的自然条件。江苏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多雨;地势平坦,间有丘陵;滨江临海。水系发达。这种自然环境,不仅为水稻种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提供了捕鱼水产的便利渠道。吴越人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发明并发展了水稻种植业,同时也掌握了捕捞水产的技术,形成了以种植水稻为主,捕捞水产为辅的生产模式,延绵持续了几千年。建立在这种生产模式基础之上的吴越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特色――稻作鱼捞文化。它既不同于北方民族的狩猎文化,也不同于中原民族的旱作农业文化,甚至也不同于南方内地某些地区纯稻作文化,以及某些海岛的海捞文化。在吴越地区,稻作文化与渔捞文化已完全融合为一体,并体现在物质、精神领域的各个方面。这种地域文化直接影响了江南民间舞蹈的历史成因、表现内容、表演形式,也培养了江苏民间舞蹈独具个性的文化特质。收集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中的江南民间舞蹈,无一不是江苏人民稻作渔捞生活的反映。

江苏自古以农业为本,农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期待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流传至今的“社火”,就是溯源于上古的社祭活动。始于奴隶社会的“腊祭”,也是于每年岁终祭祀和农业有关的神祗。民族发展史研究表明,稻作民族生产过程中的祭祀活动是稻作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稻作民族精神文化的纪实与表现。吴越先民在种植水稻过程中,水灾、旱灾、虫害以及杂草是影响稻谷收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认为,候鸟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他们消除虫灾、草患这二大灾害,因而,人们总是把鸟视为神灵,当作图腾来崇拜。于是每当破土开荒、播种、插秧、收割,甚至谷物进仓等都要举行一系列的仪式,这就形成了节令性的民俗祭祀活动。民间舞蹈与节令习俗是紧密相连的。例如,《跳当当》、《跳幡神》、《跳五猖》等就是在祭祀过程中跳的舞蹈。

流传在南京和苏北农村的《花香鼓》,出自民间祭祀活动“春供秋祭”,即清代的“香火会”。在“香火会”中香火童子用神道礼仪和击鼓跳舞表演等方式,进行宗教祭祀活动,以达到求祥纳福的目的。《花香鼓》唱词中有:“香童本是男子汉,男扮女装请神灵,穿女褂,系女裙,头上扎条女手巾,手中执的花香鼓,脚跳周朝五岳神,花香鼓。列国流传到如今。”舞蹈表演就是祭祀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者一般都持鸟兽为道具而舞,其目的都是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男欢女喜》也是反映当时祭祀活动的舞蹈之一。

《渔蓝虾鼓》的舞蹈动作韵律,则源于水乡渔民捕渔捉虾时所乘的“乒乓船”。所谓“乒乓船”是渔民们在小船上脚踏一块方形的小木板,通过双膝不断上下微微颤动,使小木板发出“乒乓”的敲击声。在劳作时,为了保持身体平衡,人体自然随着小船而左右摆动,从而形成“欲动先出胯,迈步微微颤”的舞蹈风格。“虾鼓”表演者的双手始终在身前绕8字,这是模拟了渔民左手执箩,右手捏刹子,将虾赶入箩中的动作。表演时,动作柔韧、无棱角,这是由渔民在水中赶虾时受水的阻力所形成的动作韵律。《渔篮虾鼓》盛行于江阴东部一带。

二、民风习俗文化的融合

民风习俗是民间艺术活动的土壤,也是民间舞蹈产生的基础。老百姓往往把理想和愿望,通过这些盛大的民俗活动来表达。流传至今的社火、灯节等,都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为江苏民间舞蹈的保存、流传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清代叶顾禄所著《清嘉录》,记叙了当时吴中岁时风俗,其中关于迎春“社火”的记载有:“行春之仪:附郭县官,督委坊甲,装扮社伙,如《观音朝山》、《昭君出塞》、《学士登瀛》、《张仙打弹》、《西施采莲》之类,名色种种。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门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伙,殿以春牛,观者如市。”另《仪征岁时记》记载了清末民初的民间艺术活动:“元宵前后,龙灯之外,俗尚花鼓灯。其前八人涂面扎抹额,手两短棒,日大头和尚,与戴方巾、穿红绿亵衣日呆公子者,互相跳舞。”这些史料所记录的吴地风尚习俗,至今大部分保留在江苏广大地区。有些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变化。

民风习俗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表象,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的经济状态和风土人情的差异,在舞蹈的表现上也会形成各自的风格特色,即使是同一个舞种,也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风貌。现将江苏按地域分为苏南、苏北和徐淮三个地区。同是在江苏,而这三个地区的舞蹈是各具特色不尽相同的。

苏南地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所谓“饭稻羹鱼,不待贾而足”,素有“鱼米之乡”、“人文荟萃”之称。流行于这一地区的民间舞蹈,从总体上看,大都具有文采风流之雅趣,柔美、委婉和抒情之风格。舞蹈中的女角,具有婀娜曲线的身姿,含情微笑的神态,呈现轻盈委婉、纤秀灵巧、温柔妩媚的和谐之美。山明水秀,风光宜人的苏南,其民风习俗总是溶于秀美、恬静的山山水水之中,显露出美丽水乡的特色。丰富多彩的水乡民俗活动,塑造了苏南民间舞蹈的文化特质。苏州的《摇快船》、昆山的《拜香舞》、常熟的《浒浦花鼓》、无锡的《渔篮花鼓》、江阴的《采桑舞》、宜兴的《男欢女喜》等,就是苏南民间舞蹈委婉、柔美的典型。

苏北地区古属扬州、徐州,与安徽省接壤,所以经济、文化亦互有影响。因此,舞蹈风格多样,有雅致秀美的,有刚劲质朴的,也有活泼风趣的。但苏北民间舞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舞蹈的技艺性比较高,有些甚至带有杂技表演的性质。苏北的盐城、射阳等地素称杂技之乡,这一带许多的民间舞也受其影响,经常带有高难度的技巧,这给苏北民间舞增添了不少光彩。例如,南通如皋的《杨柳青青》,南通如东的《水流星》,盐城大丰的《跳财神》、《跳加官》,盐城的《二龙夺珠》等,就反映了苏北民间舞蹈刚劲、活泼的技巧性特点。

徐淮地区的民间舞蹈。徐州夙有燕赵慷慨悲歌之风,多侠义豪杰之士,西楚霸王项羽生于宿迁,汉高祖刘邦生于沛 县。不管是刘邦的《大风歌》、《鸿鹄歌》,还是项羽的《虞兮歌》,都是悲壮凄怆,催人泪下的慷慨之辞。徐州地处四省,即苏、鲁、豫、皖之交,又是五省(通往河北)通衢的军事重镇,历史上多次发生重大战事之地,古有“自古彭城到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之说。彭城,即今徐州。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中,徐淮舞蹈一般都具有刚健、粗犷、朴实的风格。体现了徐淮人民的勇武和力量。例如,徐州睢宁县的《云牌舞》、《龙虎斗》,徐州邳县的《旗锣会》等表现出这种特色。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它紧密地依附于人们的生活,每一个人都活动在民俗环境之中。民俗活动在江南可谓是丰富多彩,江南民间舞蹈,因此得以在民俗活动中轮番登台,所产生的民俗效应其意义极为深远。从江苏民间舞蹈的种类来看,主要以花鼓、莲湘、及各色以灯为道具的舞蹈。江南民间有句俗语:“锣鼓一响,脚底发痒”。这说明江南人不仅喜欢看民间舞,而且会直接参与。南宋诗人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记载:“斗野丰年屡,吴台乐事并;酒炉先叠鼓,灯市早投琼。……轻薄行歌过,癫狂社舞呈(民间鼓乐谓之社火,大抵以滑稽取笑);村田蓑笠野(村田乐),街市管弦清。”反映了上元佳节良宵美景。《立春日郊行》:“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笙歌。”描写了立春时的迎春仪式和歌舞。《四时田园杂兴》:“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追鼓过清明。”吟唱清明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家乐事。在这些诗句中,如实地记下了当时民间歌舞的活动情况。

三、与其它艺术的互融

长期以来,江苏民间舞蹈通过传承、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的体现是与本地区的其它艺术相辅相成的。因为,在民间舞蹈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取本土艺术文化的养料,才成为这个地域文化的一个综合性的组成部分。

民歌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是这一方水土的民族精神的缩影。江南民间舞往往用当地的民歌体例的形式加以表现,不仅以民歌曲调表现或诙谐、或活泼、或抒情的舞蹈特点,而且,有些民歌的唱词,还用来反映舞蹈的情节和情绪。《渔篮花鼓》中的唱词,将苏南渔妇的优美体态和善良的心地刻画的淋漓尽致。“小小渔妇生得娇,青兜头布绿束腰。丈夫吃了渔家饭,但愿苍天保佑好。手拿渔篮岸上跑,肩挑担子手叉腰。”《渔篮虾鼓》中的唱词,更是将苏南人所崇尚的鱼妇之美渲染得惟妙惟肖:“大姐生得好,拍粉画眉毛,耳戴金环两边飘。二姐生得好,嘴唇薄俏俏,说起话来真轻巧。身穿绿夹袄,外用背带罩,八幅罗裙拖在脚跟梢。”民歌与民舞本来是不可分割的,有专家在概括吴越民间舞蹈的艺术特点时这样说道:“舞蹈与歌唱紧密结合,载歌载舞,歌的内容就是舞得目的。”

武术,作为古老的表演形式,不仅表现了中国人的气概和伟力,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江苏民间舞中有的融入了武术的招式。例如:无锡马山地区的《马灯》,表演是常常出现武术中的“转身避刀”、“盾下藏神”、“跨腿月”等动作,既加强了马夫百折不饶的威严,又渲染了马夫勇于拼搏的神力。流传在苏州太仓地区的《矛子舞》,在太平天国时,就是配合太平军军事训练的一种武艺。

绘画,作为一种古老的造型艺术,经常会在江苏民间舞中的道具和面具上得到运用和发挥,形成了江苏民间舞的一个特色。道具,是江苏民间舞中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段,通过绘画使舞蹈的道具更为形象和逼真。民间舞道具常常是用竹篾和纸扎做成一个物体的外形,然后画出其逼真的形象。例如:龙灯上需要画龙的头、珠、爪和身上的鳞,马灯上需要画马头、尾和毛皮,《钟馗戏蝠》中钟馗的面具和蝙蝠都要运用绘画来完成。另外,如花鼓、花篮、莲湘等也都需要用绘画的技能进行加工制作。面具,是江苏民间舞蹈中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具有宗教文化的意识,既起到了“娱神”的作用。还使舞蹈者更加形象和直观化,使观者一目了然。例如,流行在宜兴一带的《男欢女喜》,是民间“赛会”行列中随行而舞的民间舞蹈,意在驱邪。据资料反映“出会时观者如墙,途中常常堵塞,百姓见了男女皆喜,故名《男欢女喜》”。《男欢女喜》的面具是百姓喜欢的和善形象,“男欢”慈眉善目,“女喜”文雅端庄。表达和寄托了百姓的众多美好的愿望。

民间舞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劳动人民

民间舞蹈是一种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斗争与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表达方式。经历过时间的洗礼,现阶段我国的民间舞蹈具备较强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文化内涵逐渐多元化、深刻化。新的发展形势下应当做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工作,从而确保民族舞蹈文化能够源远流长,最大程度地丰富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类型

草原文化型、农耕文化型、绿洲文化型、海洋文化型以及农牧文化型是现代民间舞蹈文化的主要类型。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拥有粗犷、豪放的动律,其是草原民族在长期的畜牧以及游牧生活中形成的舞蹈文化形式。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极为丰富优秀的农耕文化,广大农民在农耕劳作中形成了农耕文化舞蹈,这种舞蹈具有平稳、优美的舞蹈动律。绿洲指的是沙漠中的绿洲,绿洲文化型舞蹈是沙漠边缘地区居民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类舞蹈,该类型舞蹈的娱乐表现型较强。海洋文化型民间舞蹈是深受岛屿与沿海地区居民喜爱的舞蹈形式,这种类型的舞蹈体现了海洋特色,给人以清凉、灵动、自然的感觉。农牧文化型舞蹈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以及云贵高原等高原地区的居民在从事牧业、林业过程中所形成的舞蹈,这种舞蹈蕴含了一定的宗教文化[1]。

二、如何有效地传承民间舞蹈文化

(一)降低外来舞蹈对民间舞蹈的冲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地球村”逐渐形成。现阶段,大量外来艺术形式与文化涌入中国,对我国本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适当地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有利于健全完善我国的舞蹈艺术,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但是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外来舞蹈形式与文化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也能够破坏民间舞蹈文化。外来舞蹈形式与文化一旦全面地占领了公众的生活,则我国的民间舞蹈文化必然会遭到破坏,甚至可能发生文化的丢失。为了做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工作,保持民间舞蹈文化的影响力与常新性,国人必须要坚定文化自信,也就是对民间舞蹈文化的自信。在外来舞蹈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民间舞蹈工作者应当坚守初心,致力于开展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工作,从而确保民间舞蹈文化能够顺利地传承下去[2]。

(二)构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体系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民间舞蹈数量正与日俱减,部分地区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工作每况愈下。为了做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工作,必须要建立科学的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体系,着眼于最大化地保留民间舞蹈文化的历史特征,使得民间舞蹈成为原汁原味的舞蹈形式。在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工作中,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牵头制定并尽快出台民间舞蹈保护法律,严惩故意破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体系的人员。文化单位应当深入基层了解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状况,为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提供资金与技术上的支持。

(三)开展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教学工作

舞蹈教师是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与“排头兵”,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工作对舞蹈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在此背景下,广大舞蹈教师应当积极地学习先进的民间舞蹈知识,不断地拓宽民间舞蹈教学视野,及时地更新民间舞蹈教学理念,在民间舞蹈教学工作中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教学活动。舞蹈教师应当让学生意识到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性,唤醒学生保护民间舞蹈文化的意识,通过不断地强化民间舞蹈教学的创新性以激发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民间舞蹈学生是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地鼓励学生开展民间舞蹈表演创新工作,从而促进民间舞蹈表演形式的扩充。

高等院校舞蹈系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传承与发展民间舞蹈文化的责任,积极强化民间舞蹈教学的师资力量,优化升级民间舞蹈教学的软硬件条件。高校舞蹈系应当建立有利于教师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激励机制,对在民间舞蹈教学上取得突出成果的教师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学校应当定期组织面向广大师生的舞蹈竞赛活动,营造良好的民间舞蹈学习与传承氛围[3]。

(四)继承民间舞蹈的文化精髓

我国的民间舞蹈拥有深厚的文化精髓,这也是民间舞蹈拥有巨大魅力的原因所在。因此,应当在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过程中注意保持舞蹈的原始魅力,最大程度地继承民间舞蹈的文化精髓,避免改变民间舞蹈原本的特色,尽可能发现民间舞蹈中最有价值的信息。

(五)做好现代舞蹈与民间舞蹈的融合工作

现阶段,科W技术与经济在不断地发展,社会变革速度越来越快,在此情形下,单一的民间舞蹈形式已经难以有效吸引公众。目前,青少年群体倾向于跳街舞、机械舞等新潮的舞蹈,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青少年认为部分民间舞蹈过于陈旧,学习难度也较高。为了扩大民间舞蹈的受众群体,提升民间舞蹈的影响力,应当要在合理地范围内变革、创新民间舞蹈。事实表明,将适量的现代舞蹈元素添加至民间舞蹈中有利于促进现代舞与民间舞蹈的融合,有效地扩大民间舞蹈的影响力,使得民间舞蹈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应当鼓励与邀请更多的现代舞表演人员加入至民间舞蹈的教学以及文化传承工作,如此能够有效地促进民间舞蹈的进步与革新[4]。

(六)做好民间舞蹈文化发展工作

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者应当以动态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要善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寻求创新型的民间舞蹈文化继承与发展模式。民间舞蹈工作者应当坚持传统民间舞蹈意识与现代民间舞蹈意识的有效融合原则。在弘扬与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的工作中努力保持民间舞的原始审美观以及民族风格,使得民族舞能够表现出相关民族的生活、文化特征。

三、结语

新的发展形势下做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促进舞蹈文化的大繁荣,为此,政府应当制定并颁布有利于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法律制度,舞蹈教师应当积极提升自身与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在民间舞蹈表演过程中进行创新,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民间舞蹈的长足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张莉. 双语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昌吉学院学报. 2016(03)

[2]林扬帆.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人才培养思考――从风格舞种专门化课程谈起[J]. 学周刊. 2015(32)

[3]高阳. 聊城“运河秧歌”的艺术特征与文化价值[J].戏剧之家. 2014(18)

上一篇:电气设计范文 下一篇:通信电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