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学案运用的思考

时间:2022-06-28 03:21:35

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学案运用的思考

建构主义教学观注重的是以学生自身的特点与认知结构为基础进行教学,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新课程实施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从学习知识到学会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把教学的立足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尝试运用教学案进行教学。

教学案是一种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及分层评价练习于一体的、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载体。教学案实质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一种重要媒介。教学案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教学案编写首先做到学习目标明确,且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其次,注重学生探究。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可设计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对教材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教学案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我提出几点看法。

一、重视教师引导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的。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教学案进行教学重在教师的“导”,要引导学生去自学、去合作、去探究。

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教学案,在上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引导学生学会看书,用好教材,找出重点,采用圈、点、评、注等不同方法,用自己所熟悉的语言或符号对预习情况作出记录。教师还要求学生把探究结论填写在适当位置,并把自学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带进课堂。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教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于那些浅显的问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对那些难度较大、学生无法完成的问题,讨

论交流也得不出什么结果,这时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对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探索求得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展

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如在学完《秦王扫六合》这一课后,要求学生正确评价秦始皇,有学生认为秦始皇是暴君,有学生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这涉及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教师向学生指出:评价杰出人物时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评价历史人物要以历史事实或者具体史料为依据,才能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教师教给学生评价人物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探讨秦完成统一、开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长城开灵渠的影响,进而指出秦始皇的功绩和过失,最后总结性地评价秦始皇,并达成共识:“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创立者,功大于过,是我国封建社会有作为的皇帝。”教师的及时引领,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重视课堂生成

教学案的运用一般遵照以下步骤:教师设计学生预习课堂实施课后巩固等。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教师一旦碰到了生成性问题,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预设的教学设计中来。教学案是教师对知识传授方法的教学预设,教学案与以往的教案不同,它是在动态中生成的,而不是课前一锤定音。其形成是教学前不断改进、教学中反馈矫正、教学后日臻完善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如在学《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中“地动仪”这一内容时,有位学生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不具备预报地震的功能,地震发生了才知道,没什么用。”面对这个不和谐的声音,教师马上指出,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地动仪能测验千里之外的地震方位,等于告诉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有积极的作用。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大地震动波,进行远距离测震的。新的研究成果认为,它是悬垂摆原理,同吊灯对地震的反应一样。这个原理至今仍然用。对现代测定地震仪器提供了借鉴。在运用教学案教学时,教师只有充分预设,才能及时捕捉学生稍纵即逝的疑问、想法等精彩瞬间,并及时引导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新知。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不能把教学案当成变相练习,因为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呈现方式多、信息量大、直观性强而在课堂教学应用手段中见长。在运用教学案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案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用来进行自主学习的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学法指导、达标训练、思维拓展等环节。学生利用教学案课前独立看书、自学、思考和探究,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这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一些图文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引起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如在学《繁盛一时的隋朝》时,教师先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我们今天所说的京杭大运河开掘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两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地位身份的象征。”在学生对大运河历史变迁和促进南北交通等方面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教师又出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

材料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然后要求学生思考:大运河的开通导致随朝灭亡,这种说法对吗?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就会认真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以良好的感性认识为前提。多媒体把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信息。

参考文献

[1]庄炳建.教学案:师生共用的探究学习载体[N].中国教育报,2008–05–16.

[2]陈丽君.构建动态生成课堂[J].才智,2012(9).

上一篇:历史临界生形成过程中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下一篇:高中历史教学中“伪问题”现象举证与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