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利用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探析

时间:2022-06-28 07:25:20

上市公司利用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探析

盈余管理是企业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调整或控制,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中,通过会计估计的变更以达到粉饰财务报表并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中国资本市场还是屡见不鲜,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盈余信息的可靠性,使其无法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通过实证分析,提出政策建议以达到规范和约束上市公司利用会计估计变更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一、上市公司利用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一)管理层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基础的现代公司制企业,由于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公司治理机制不畅,委托关系难以协调,“道德风险”,“信任危机”等问题随之产生。为了使这两个目标趋于一致,委托人(股东)通常使用绩效激励方法鼓励经营者去工作。激励机制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它使管理活动迅速接近股东的目标;另一方面,它最大限度地使管理人员更加积极寻求自己的利益,包括权利最大,更多晋升机会等。因此,管理者有盈余管理的动机来达到他们的目的。如果净利润低于奖金方案的下限,管理层可能进一步减少净利润,次年将增加获得奖金的概率。相反,如果净利润高于奖金计划的上限,管理层将尝试删除超过上限部分,因为这部分利润得不到奖金。只有当该净利润在奖金计划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管理者将有提高报告的利润的动机。管理层为了防止或延迟解雇,也会利用盈余管理来粉饰的真实业绩。高管薪酬与会计利润挂钩被用来消除企业的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信任危机”,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最终的结果是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获得很大的私人利益。

(二)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

一般情况下,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是促进企业发展,实现管理者报酬增长、公司规模扩张、消费水平提高和未来发展的等特定目标。

1、筹资。上市进行公司盈余管理的直接目的是融资,《公司法》规定公司首次发行股票的条件,申请上市的门槛较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公司应用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粉饰财务报表获取上市资格,同时也有助于获得更高的股票定价。为了达到配股的条件,公司将积极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以实现配股的目的。

2、避税。“合理避税”是可行的,但是由于税收制度的不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细则不健全,管理者通过选择不同会计政策和方法适当减少应纳税所得额,获取优惠税率缴纳所得税。

3、获取政治成本。政治成本是指一些企业面临的会计数据呈正相关的严格控制和监测。为了避免出现政治成本,管理者通常会减少收益报告,以非垄断的形象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如微软公司通过递延确认实际收入使收入较低,以避免美国的反垄断机构的费用。

4、规避债务契约约束。债权人与企业签订的债务契约是限制企业管理人员使用债权资产获得利润而不利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如不过度发放红利,没有多余的贷款,保留一定比例的偿债准备金,甚至不允许亏损企业贷款等,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接近债务违约,经营者可能会增加报告利润,降低违约风险。

二、上市公司利用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

(一)变更会计政策

1、改变资产折旧政策

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使用年限等折旧政策,直接影响公司的利润。如固定资产从加速折旧法改变为直线折旧法(固定资产使用的早期)、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将导致目前固定资产的折旧率减少和未来的利润相应的增加。特别是制造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变化影响到公司的利润是非常重要的。如某汽车公司在2012年年报中披露的会计估计变更对固定资产的残值率由2011年的3%调整为0,增加累计折旧12332455.68元,减少公司当年的利润12332455.68元。由于外部信息使用者无从得知该公司实际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只能通过公司披露的财务报表获取信息,因此并不能准确判断公司这样进行变更会计估计是否合理,也无法得知其的真实目的。外部信息使用者得到的信息是会计估计变更后公司利润减少了,利用会计估计变更达到隐藏利润的目的。

2、利用合并会计报表

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规定,为母公司所控制的被投资企业都属于合并会计报表的编报范围。一个公司是否是子公司,其实是有一个时点的问题,仅在12月31日的合并财务报表的时间仍然控制的公司是附属公司。然而,子公司变化超过一定程度将导致母公司会计机构的变动,而不同的会计主体的财务信息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基于这两点上市公司通过销售年度之间的交易或其他手段,添加新的子公司或减少原子公司,从而改变合并会计报表报告的年度的范围,操纵公司当年或之后年度合并利润表,实现盈余管理。

(二)利用收入与费用的确认

1、利用收入确认进行盈余调节

(1)提前确认收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收入是在交易过程已经完成或发生之后才可以确认和记录的,但企业管理当局在完成前处理收入的确认和记录。如早期开具销售发票,未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存在时还要确认为收入,在还需提供进一步的服务时确认收入等手段。收入的早期确认,过高的确认收入。

(2)递延确认收入。将在本期确认的收入递延到未来一段时期确认。通常企业在目前的收入更加丰富和未来的收益预计下降时将使用盈余管理的手段。递延收入,可以平滑盈余,盈余呈现出一种稳定上升的趋势。但延迟收入会有误导投资者,使投资者高估的好处。

(3)创造收入事项。人为增加收入,提高利润。例如:上市公司做第一年的销售,又在第二年退货,以达到虚增利润,实现扭亏保盈的目标。一些上市公司为达到利润目标也可能放弃使用信用政策的一致性,突然放松信贷标准,延长信用期,较大信用风险的客户为对象,把以后年份的销售提前到当年,不顾一切的去创造没有现金收入。

2、利用费用的确认与计量进行盈余调节

(1)费用资本化。借款费用的资本化是利息的资本化。在实践中,许多上市公司就会滥用利息资本化的终止时间的盈余管理弹性。在资产支付使用,后办理工程完成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利润,以资产仍在试生产阶段为借口,把决算手续完成时间作为资本化的终止时间,一些上市公司甚至拿出当地政府部门对“在建工程” 的定性,利息费用资本化,而固定资产账户也不提折旧,以实现资本和利润同时增长的目的。使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在实际应用不能区分边界的事实,人为指定的资金来源和资金的用途,将不能资本化的利息支出予以资本化。

《企业会计准则》对研究和开发经费处理采用谨慎性原则,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分别予以处理。一些上市公司将根据当地政府鼓励企业研究和开发的税收优惠,从销售收入代扣开发的成本,自由度非常大;研究和开发无形资产费用只有以中介费为准入账,导致研发成本低,后续发展乏力,或利用盈余管理方法将研发的费用的资本化。

(2)费用的递延和提前确认。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与费用应该相互配合,但在现实中确定受益期是很难的。成本在每一个会计期间分配和分配多少需要一定的主观判断,决定销售期进行盈余管理。

(3)潜亏挂帐。公司不确定可能发生的损失,导致本期利润的膨胀和虚拟帐户的账面资本价值,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如低转产品成本、高估存货、投资损失不冲销、不良债权长期挂帐、财产盘亏与损失挂帐、少提不提折旧、少计负债和其他手段,使企业虚增资本和利润。

(三)利用非经常性收益。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资产减值准备,出售资产,股权转让,资产置换,债务重组,减免税收,利息减免,政府补贴。企业利用非经常批准进行盈余管理,经常与相关当事人或地方政府有关,并从时间看,一般在会计年末突击确认非经常性损益。资产减值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经营业绩,粉饰财务状况,避免上市监管的工具。在少数的上市公司中,特别是面临“ST”或“退市”的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滥用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一些上市公司通过财政补贴,投资收益及出售、转让与置换资产等方式达到非经常性收益扭亏的目的。尤其是对主要业务陷入困境的上市公司,重组是较为快速、有效的摆脱困境的方法。

三、规范上市公司利用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的建议

1、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规范和约束

为了获得合格的发行股票资格、保持配股和避免股票摘牌等目的进行盈余管理,其共同点为:无论是股票发行或配股或股票退市,所涉及的是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等非市场行为。在非市场行为中,需要按照硬性指标进行规范和约束。因此,转变监管思路,严格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2、加强对中介机构的外部监管

目前我国行业中介机构普遍存在着责任心不强、缺乏风险意识。因此,为了保证中介机构监督上市公司的质量,中介机构对投资者要有负责任的态度,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作为中介机构的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监管职责;对于中介机构违反职业道德或失职,决不能姑息迁就,加大处罚力度。在上市过程中,包括上市前的辅导、相关材料的准备和最终上市发行,必须规范和制约证券公司的行为。证券公司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股票上市公司的过程的信息的质量。证券公司承销项目实施跟踪检查制度,对于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违法行为或显著差异,证券公司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3、加强信息披露监管

持续的信息披露制度是有利于证券市场消除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抑制内幕交易和证券市场的违规行为,实现透明和规范。但在上市公司和将上市公司缺乏自律的情况下,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只能通过严格的监管部门实现。公司的业绩信息和交易信息必须进行严格检查,发现有违规行为,依法严惩。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民事赔偿机制及相应的民事诉讼机制,这样,可以使投资者的惨重损失被补偿,以及对罪犯的实际经济压力的形成。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财经学院)

上一篇:岁月的风 5期 下一篇:社交媒体营销平台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