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三历史有效复习课型的构建

时间:2022-06-27 09:12:32

谈谈高三历史有效复习课型的构建

有效教学指计划时间内有效实现特定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其关注的焦点是单位时间内(如一节课)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知识的增量及学生能力、方法等的边际收益。本文认为,建构合理的高三历史复习课模型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于历史课堂建模问题,历史教育界持有两种不同声音:

主张建模者实则代表“控制主义”(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强调在可控的状态下有保证地完成额定的教学任务。工业文明以来,控制主义因其效率显著(控制意味着有序,有序意味着质量和效益)由企业生产领域迅速扩张至管理、文教等领域,并获得广泛认同。

反对建模者受“人本主义”(解放理性)影响,认为宽松的教学预设更加有利于师生的身心解放。在自然与放松的状态下主动建构,更符合历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本质特性。持该意见者还认为,历史课堂是一个富于弹性的动态系统,一些课堂因子如情感交流、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突发状况、课堂生成有时是难于或不宜控制的,其实践效果也不易量化,硬将课堂置于可控状态,从长远来说反而造成宏观效率低下。

以上争论实质上反映了处理课堂预设与课堂生成两者关系的不同意见。笔者认为,基于历史学科系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历史课堂应在控制的基础上,兼顾生成。另外,建模是历史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递进的必经阶段,建模有助于教师反复考察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变量(如环境变量、过程变量等),渐次掌握课堂教学客观规律(“必然”),进而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最终能够游刃有余(“自由”)地应对课堂的生成,直至主动生成。

著名教育学者北京师大裴娣娜教授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抛出“高三年级的教学相比较其他学段而言最有效”的观点,其立论的依据大概有:高三教师的课前预设更充分,课堂知识容量更大;高三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质疑问难;高三课堂注重讲练结合,及时反馈;等等。

基于以上认识和受裴教授观点的启发,笔者以所任教的高三年级历史复习课堂作为试验田,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演练,兼顾控制与生成,构建了“背述主干—定向导航—训练达标—生成建构”的教学模型。按照课堂观察法来测量和评价,这种做法有利于保证高三历史复习的基本效度。

试以人教版世界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内容的复习流程为例,阐释该教学模型的运作及其理论依据。

1.“背述主干”环节

主要工作包括:检查课前准备,抽背主干知识,阐释重要概念。在这个环节,笔者检查了学生完成课前布置“题组一:基础过关题组(共5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的基本情况。以抽背的形式通过以下三个问题了解学生对重要概念、主干知识和知识结构的掌握情况:①什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特点?产生了哪些影响?②你对“垄断和垄断组织的产生”的相关知识有多少了解?③你能说说本节内容“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本章其他各节的逻辑关系吗?

奥苏伯尔认为,教师应充当“先行组织者”,在上课开始时指明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是如何组织的,并与学生先前的知识和理解水平相联系,以使后继的学习变得有意义。“先行组织者”的主要功能是把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需要知道的内容联系起来。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复述相关内容,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知识储备,并从中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为适时调整教学预设和完成后续教学环节作准备。

2.“定向导航”环节

主要工作包括:呈现高考真题,点击高考大纲,确定复习方向。在这个环节,笔者首先让学生动手完成“题组二:3年高考题组(共5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道研读考纲,共同分析依托本内容知识点的高考题的考查特点和偏好,预测命题热点和可能趋势。

有效教学论认为,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特征(如题材、难度等)对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有一定影响。同时认为,学习动机和注意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心理变量。呈现高考真题和研读考纲,其功用在于消除学生的高考神秘感,了解高考考查的形式和要求,明确教学的方向和任务。任务型课堂教学被认为是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做的规定动作就是呈现目标,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学生学习动机贫乏的原因,有目标不明、不够自信、不愿努力、理解能力差或者害怕失败等。“呈现高考真题,点击高考大纲”由于加强了课堂教学的关联度,增加了学生对高考题的感性认识,建立起安全而自信的学习心理,也就唤起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此外,“呈现高考真题,点击高考大纲”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某一特定的问题上来,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3.“训练达标”环节

主要工作包括演练创新题例,渗透做题方法,提高实战能力。在这个环节,笔者让学生演练经精心挑选的“题组三:2年模拟题组(共5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然后立即讲解。通过训练和讲解,进一步强化和迁移已学知识,获得做题的一般方法。

就目前的课堂来说,影响训练有效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对熟练知识训练太多,对能力发展性题型演练太少。题海战术已经被一致认为是耗时费力的低效教学的一个代名词。教师应当对学生订阅的教辅资料进行“瘦身”,通过认真甄别和挑选,削减没有训练必要的题目,改造一些题目。当然也应该适当补充、引用一些经典题例。教师只有对训练题进行把关,才能提高训练的针对性,提高效率。

“适配”是衡量学习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名词。强调学习内容应与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水平和教育目标相适应。从高考备考来说,训练题与高考题形式类似、难度相当是最重要的适配。采用材料型选择题于高考备考训练来说是有效劳动。故意调低训练题的难度以迎合水平不高的学生,于备考而言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无效劳动。

“及时反馈”是保证训练有效性的重要策略。迅速正确的反馈,一则可以纠正错误,二则具有强化和激发动机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后应当即时讲解,以保证练习的效果最大化。

“迁移”的发生是评估训练是否有效的重要变量。学习的迁移是指学生将先前的学习经验用于学习新材料、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在做题时能够再现、复述、重组相关知识,并正确地解决问题,迁移就已经发生了。

上一篇:摭谈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下一篇:优化英语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