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导多元互动方式在复合材料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6-27 03:42:42

学―导多元互动方式在复合材料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学―导多元互动”教学方法是利用多媒体来实现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大大增强,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桎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复合材料;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138-02

一、背景

学―导互动授课方式是以学习者即学生本身为主体,并与教师的传授即引导为辅助,借助于现在开放的多元网络资源,来实现“学生自学”与“教师导学”的有效结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其研究最早是1999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把这一教学方式带入课堂,借助网络大量资源平台,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有效互动。整个授课过程中,“学生学习”代表学生能自发主动的去寻求知识,“教师导学”表示教师的引导教学行为,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为其提供各种各样全方位的服务,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另一方面也转变了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这种授课方式的实施,不仅适应当今社会教育的演变,而且改变了传统讲课方式的束缚,为现代教育方式的改革提供新思路。

对于工程教育改革,我们可以向成熟的工业化国家吸收大量的经验,避免走弯路。20世纪90年代欧盟颁布的教育改革方案中谈到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当中,欧洲维度重点提出的一些问题包括:学习者本人的动机和动力;教育的方式和主干课程;怎样改变教育方式和增强学生整体学习能力。而这正符合学导多元互动授课模式的具体内容,该项目由欧洲一些权威高等教育部分及相关机构联盟单位来主管,获得了非常好的评价。最近,国内的很多知名高校已经开始采用学导互动授课方法在大学生的教学方面开展了全面的应用和探究,比如江苏省电大的一些试点单位中整体师生积极使用这一方式成效明显,教师的讲课方法发生了显著改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有较大改善,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确保大学生人才目标的培养。

《复合材料概论》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该材料的应用领域,挖掘各类材料的应用潜能。传统的课程体系虽然充实,但缺乏各种材料的协调性,尤其是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下的结构与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的研究与设计,已不能适应新的培养目标要求。因此,对该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将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建立以复合材料基本概念――原材料性能及设计――复合界面性能――产品加工及性能为主干,适当补充材料结构及物性是必要的。从教学模式上来讲,传统模式教育以课程教授为主,学生的能动性差,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多,这对发挥学习者的个体行为不利,且与培养工程人才目标不符。所以,将“学―导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引入该课程是必要和迫切的。

二、学生自学与教师导学互动授课方法的应用研究

(一)多元互动授课方法的内涵和扩展

这种讲课方法的含义是以当今网络资源为基础,以大学生自身自发学习为主体,即学生本身自主、自发和能动性的自觉学习,与老师引导教学相结合,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把学生自主自发学习与老师引领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多元交流。在整体授课过程中,得到了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其他教师的认可,并有望在他们的课堂上应用,同时,经探讨后对教师的引导学习和学生自发学习的交流互动方式有针对性的概括为五点要素:

1.学生自主学习方面,主要表现为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学习方法、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自主掌控学习进度、自主利用网络资料、自主养成学习的习惯;

2.教师引导学习方面,主要表现为详细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仔细辅导学生的学习内容、全面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定时督导学生的学习进度、积极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学习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学习是以当代开放的网络资源为基础的授课方法,充分使用开放资源及各种平台来得到全面的信息,主要特点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最大程度利用网络资源获得最前沿、最丰富的各种知识和信息,体现了当今飞速发展下教育的主要特点。

(二)学生自发学习

大学生自发自主的学习是整个学导互动交流方式的核心部分。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地营造一个自由、开放、宽松的学习气氛,使大学生在舒适的气氛中可以自由自在地、无束缚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激发内在的情感,达到师生之间良好的交流互动,使大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才能使他们培养成创新型思维。

1.课前预习,分配任务:各个小组从老师那里选择、领取各自的任务,并且利用相关书籍、网上资源等了解一些初步的相关内容,提前准备。

2.课上研究,积极讨论:在上课及小组讨论时把每个人掌握的知识资源与其他人进行充分的共享,互相取长补短,充分交流,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课后扩展,积极思考:上课结束后学生对上课的知识还存在一些延伸的想法,课后继续对课上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形成各自的想法和观点,这样亲身经历的所获得的知识掌握的较牢固,即变成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真正核心。

(三)教师导学

教师导学是整个授课教学的关键部分。老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从“灌输”改变为“引导”,变成大学生的朋友、鼓励者、引导者、激励者、整个讲课过程的设计师、课堂质量的掌控者。在授课的各个阶段,老师的适当引导不仅使整个授课活动顺利进行,而且能够使大学生的学习处在一个积极可控的范围,不会偏离教学主线或者被一些不恰当的言语所干扰。

1.适度导学。授课过程设计时,每个老师要根据所上课程的特点,仔细设计适合于大学生自发求知的讲课实施方法,全面使用网络资源的丰富、快捷帮他们整理素材,指导各分组的呈现方式,结合授课思维,使学生创立正确的想法,迈出网络资源的误区。

2.适当监督。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由于他们社会阅历尚浅,往往对问题的看法、思考、解决能力不太全面,这就需要教师适当调节知识的层次,制定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要点、培养目标、整体授课的难点和重点,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内容和理论,而且使他们锻炼通过表象看核心的本领和全面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能够自我约束网络诱惑,积极正确使用资源。

3.定时开导。网络资源是双方面的,因为一些原因,目前的网络系统还不十分成熟,还需进一步的建设和完善,但是现在的很多学校老师和家长把网络看成是毒瘤,他们不让孩子上网,怕影响学习,想尽办法让孩子不与网络接触,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可以采用适当疏通的方法来改善,使学生自发学习一些有益的丰富知识,树立正确学习的方向,让网络资源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四)学导交流互动授课理念的成效

新授课理念的诞生是以实际教学活动为起源,也必须经过实际教学活动来验证,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由学习者本身对需求的满足程度来决定的。

1.教学和讲课方法的变化。教师角色发生改变,从灌输教学转变为引导教学,在讲课中教师基本采用多媒体资源实施教学活动,而且适当使用丰富网络信息来交流互动。在这种方法下,教师本身必须提高要求,不能像以往上课时的死记硬背,要采用引领式、启发式、互动式、激励式等,来实现与学生之间更好地沟通和交流,改变过去上课方法。这种老师的授课方法和教学细节展现了以多媒体资源为中介,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当代教育新思想,也突出了教师引领学习的重要地位。

2.学习方法的改变。学导交流互动授课方式的实施和应用,使学生转变了学习的方法,引领学生者本身使用网络资源来自发学习,增强了学习者采用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来自发自主求知的意识,自学能动性显著提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互动大大增加,而且,这种交流互动方式的应用提高了网络教学和网络信息的利用率,增强了学生自发学习的能动性和自发性,学习能力得到增强,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显著改善。

3.提升了远程开放授课质量。学导交流互动授课方式的实施,得到了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充分展示了当代飞速发展社会教育体制下教学模式的前瞻性。第一,老师的授课方法、授课思路、授课手段发生显著的改变,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桎梏,展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发自主学习及网络资源等最佳组合的现代教育思维和方法。第二,大学生本身的求知方式改变了,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明显增加了,不仅使学生自发学习的能动性得到提到,而且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第三,这种交流互动教学方式的创立,使学生对网络世界的丰富资源和大量功能得到了解,对使用技能和知识素养不断提高,建立了良好的网络服务意思。

三、结语

学―导多元交流互动教学方式在《复合材料概论》课堂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获得了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表现了现代高速变换社会下大学教育方式的华丽转变,也使学生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树立起良好的求知欲,不仅使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引导”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而且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桎梏,极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左成钢,肖安国,周诗彪,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课程的研究性教学[J].广州化工,2014,42(4).

[2]秦来顺,王疆瑛,史宏声,等.《无机材料工艺学》课程的改革思路和课程体系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9,(26).

[3]侯宝力.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现代教学科学,2003,(4).

[4]徐亚娟,刘少兵,程绍娟,等.复合材料专业物理化学课堂教学研究[J].广州化工,2011,39(1).

[5]施斌.互动的深化――“多元互动”课程教学模式[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2(7).

上一篇:公安院校特色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 下一篇: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