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金融体系重构与金融服务创新问题研究

时间:2022-06-27 01:10:11

新农村金融体系重构与金融服务创新问题研究

摘要: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但目前农村金融机构萎缩、服务水平低下,与“三农”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本文提出了重塑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与产品等政策性建议,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

Abstract: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cannot leave financial the support vigorously, but the present rural finance organization withers, the service level to be low, the development demand does not adapt with “three agriculture”. This article proposed remoulds the rural finance system, innovation policy-types and so on rural finance service and product suggested that promotes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金融民间金融

key words: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Finance Folk financial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编号200902017)的结项文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而发展农村经济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其作用越来越明显,农村金融兴,则农业兴,农村金融活,则农业活。近年来,在农村金融的支持下,我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在北方农村,金融阻滞经济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

一、我国北方农村地区金融体系发展现状

我国北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萎缩、金融服务单一、金融市场发育迟缓,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在:1、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不断萎缩。近年来,四大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农村金融机构逐年减少,出现了农村“金融空洞”现象。目前工行、中行、建行在乡镇一级的网点全部被撤销,农行的农村网点也在大规模收缩。2、农村信用社业务狭窄、服务落后。长期困扰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风险、体制、机制和人员素质等问题在其改革后依然存在,金融业务品种少、服务手段落后、人才储备不足,致使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整体风险状况仍然十分突出,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作用的发挥。3、农村金融工具品种单一,规模有限。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只能提供传统金融工具如储蓄、贷款,却无法提供新兴金融工具如保管、委托、、网上银行业务,无法满足农村居民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4、农村金融市场发育迟缓。保险市场严重“缺位”,目前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且其业务范围仅限于个别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证券市场极端落后,广大农民对股票市场非常陌生,更不了解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只有少数农民拥有少量国债;而农村企业几乎没有直接融资的渠道。

二、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发达国家农村金融发展模式

1、美国模式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最现代化的市场农业,这很大程度得益于其发达的农村金融体系。美国在法律保护和政策引导下,美国建立了以农业信贷和保险为主要内容,以合作金融为主体,以政策金融为保障,以商业金融为补充,与美国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基础的分工明确、功能完善、行为规范的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合作性和政策性农业金融为农业提供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起补充作用。

2、德国模式

德国的农业在本国占有重要地位,历来重视农村金融与农业的协调发展。德国是最早建立农村金融制度的国家,也是合作社的发源地。现在,德国建立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土地抵押信贷协会、土地信用银行、农业种养营养、地租银行等多元化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不以盈利为目的,专司政府扶持农业发展职能。

(二)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模式

1、印度模式

印度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自20世纪60年代“绿色革命”以来,农村金融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印度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由农村政策金融、农村合作金融、国有商业银行和以私人名义放款者为主的农村民间机构构成。印度的“领头银行”很有特色,领头银行必须至少将30%的贷款贷给农业和棉花工业这两个国家规定的优先发展行业。

2、孟加拉国等国模式

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是世界闻名的“穷人银行”,这家银行每笔贷款额一般不超过100美元,以此成为全球第一家小额信贷组织。泰国则是发展市场化农村金融体系的代表,如农业、农村合作组织银行(BAAC)。

三、强化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一)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金融服务

1、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当前,应积极建立一个以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为主、其它金融机构为辅的多样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才能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借鉴其他国家成立农村金融组织的经验,应建立以非赢利为目标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并扩大其对农业的支持。国家大型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机构撤并不能搞“一刀切”,要保留必要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应成立民间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的金融组织,解决小企业和自然人贷款难的问题。设立直接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地方性股份制银行;可引导民间金融民营化,建立民间资本控股的民营银行;按股份合作制加快改造农村信用社。

2、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

(1)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信用主渠道作用。一要简化贷款手续,加大贷款力度。金融机构要在控制信贷风险的同时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尽量满足有潜力、有效益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还应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扩大县支行及乡镇营业网点的自,增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二要对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进行适当的倾斜。各银行应根据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放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贷款条件,执行专门的扶持政策,满足各类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可以借鉴印度实行农村信贷的利率补贴计划。印度在1972年规定国有银行借贷给农村中的弱势群体的资金年利率不得高于4%,并且此类信贷资金不得少于1%,这就保证了农民能够以优惠利率获得正式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2)继续发挥合作性金融机构的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要继续按照合作制原则规范农村信用社,给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基层信用社充分的经营自。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广农户联保办法、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用好利率浮动政策,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专业村发展的资金需求,支持“三农”发展。(3)扩大新兴邮政储蓄银行的服务功能。应充分利用其存款规模巨大、农村网点众多的优势,扩大其业务范围和综合职能,发挥邮政储蓄银行的信贷功能,为三农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设计更为可行的机制和渠道,将邮政储蓄以前抽离农村的资金重新返回有资金需求的农村地区。(4)发挥各地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的金融组织的重要支农作用,加大对农村龙头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支持。

3、加强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一是要完善各类间接融资市场。农村间接融资市场不应局限于传统的信贷市场,还应活跃中小企业的票据市场、贴现市场等;二是发展各类直接融资市场。股票市场应改进一步丰富股市的融资品种,降低股市的入市门槛,改进股市的融资方式。债券市场应进一步丰富企业债券品种,降低发债门槛,允许更多的企业进行债券融资。三是加快保险市场发展。今后应形成由商业性保险公司、专业性保险公司及外资保险公司等多种市场主体共同经营的局面,强化农业保险的补偿、保障作用。应不断增加农业保险品种,使其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家庭财产、人身意外及合作医疗等涉及农民生活各方面的保险服务。让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和应对机制,在分散农业风险、补偿农业损失、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四是发展期货市场。重点发展各类农产品期货市场,期货市场中不同品种和质量的价格差异可以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农户也可以根据期货市场的价格安排生产,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此外,农产品期货市场还为订单农业提供了风险分散的场所,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创造条件。目前我国已开办豆类、玉米、小麦和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期货,今后应择机开办大米、白糖、豆油、饲料等其他农产品期货品种。

4、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农村金融机构应不断创新,开发新型金融产品特别是储蓄替代型的低风险产品来满足公众需求,如债券、保本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此外,应尽快开办个人委托贷款业务,由银行根据委托人确定的对象、用途、利率、期限等代为发放贷款,同时监督贷款使用并协助将其收回。通过个人委托贷款业务,资金借出者作为委托人不但承担的风险更小,还可作为个人理财渠道之一;银行作为受托人不必承担贷款风险,却可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二)加强政策引导,规范民间金融发展

1、完善民间金融法律法规建设

一要加强民间金融法律建设。为防范金融风险、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按照《合同法》尽快制定《民间金融管理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以规范和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引导民间金融走上正常的运行轨道。可以适当放开民间金融的利率管制,利率的浮动能有效吸引资金投入农村,解决一部分农村资金来源问题。二要设立民间金融机构。通过当地政府牵头,加快组建民间融资机构,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应该成立民间投资公司、贷款公司等新的金融组织,解决小企业和自然人贷款难的问题。

2、建立配套制度,加强对民间金融监控

一是建立民间金融登记制度。政府应联合金融机构设立专门办理“民间金融”手续的管理和登记咨询机构,对民间金融进行登记,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管理。二是建立民间金融监测及风险预警制度。人民银行、银监局、发改委、统计局等部门要定期采集民间融资的有关数据,开展调查、统计,加强对民间融资主体、融资规模及利率水平的管理。要实时反映民间融资资金供求状况,分析其对宏观调控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应对措施,以进一步疏通宏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促进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要将国家近期的宏观调控政策目标等予以披露,明确国家要限制的产业,引导民间资金流向国家支持产业,合理规避行业性风险。三要严厉打击非法民间金融。加大对高利贷、地下钱庄等非法融资行为的惩处力度,净化民间金融市场,降低民间金融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风险隐患。

3、建立民间担保体系,为民间金融提供担保后盾

要建立健全农户和农村企业的担保机制,完善对担保机构的监管。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担保机构并存,应发展以民营资本为主的民间担保基金,为民间金融提供担保后盾。政府应重视和支持民间信用担保机构拓展业务,积极为农村中小企业及农户融资创造条件,拓宽渠道。通过担保,农村中小企业信用度得到提升,融资能力大大加强。同时,农村中小企业自身应改善治理结构、保证信息真实,健全各项财务制度,赢得贷款方的支持。

(三)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1、发展特色农业、科技农业和龙头企业,作为金融支持重点

一要支持特色农业。应支持那些从县情、乡情、村情、户情出发,能突出自身优势和区域特色的农业产品和特色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农业支持产业。二要支持科技农业。应选择那些经营规模较大,产品科技含量高、品质好、效益佳的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予以积极支持;选择农村各种技术协会作为扶持对象;选择技术力量强、经营成绩突出、经济效益好的农业科研及新技术推广机构进行支持。三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选择那些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经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并与农产基地以及相关企业建有稳定经济关系的龙头企业作为金融支持的重点对象,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2、改善农村金融信用环境,建立资金支农的长效机制

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状况,不仅影响该地区货币政策传导、资源配置效率、金融稳定发展,而且决定着该地区对经济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并最终决定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场,一是要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农村信用评级和信用村、信用户建设工作,健全社会信用制度,规范农村信用秩序;二是继续推进征信管理系统建设,力争经过几年努力将征信服务覆盖到所有从事小额信贷的机构和广大农村,并逐步把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范围扩大到全国农村地区。三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征信宣传,提高农民和企业的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培育农村信用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国斌.论支农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 [J] .宏观经济研究,2010(01)

[2] 刘国防.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J] .生态经济,2010(01)

[3] 傅皓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 [J] .特区经济,2010(01)

上一篇: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改革 下一篇: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