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翻译浅谈

时间:2022-06-27 10:20:34

高中文言文翻译浅谈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它在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们应该继承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但纵观文言文教学,情况并不乐观。特别是对于文言文翻译的这一环节,更有必要对学生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本文从文言文翻译的现状谈起,通过对文言文翻译方法的探讨,希望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如何翻译文言文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翻译标准原则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语文试卷中除作文之外分值最大的一道题,如何做好这道题已成为学生普遍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文言文翻译对考生而言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道题。它是对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虽然一般考生都能了解句子的大意,但想要将它准确的表达出来,拿全分,还真是不容易。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这里结合往年高考的命题特点,将其归纳如下。

一、把握翻译标准和翻译的原则。

1、翻译三标准——“信、达、雅”

(1)信:要求译文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内容。

(2)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3)雅:要求译文遣词造句讲究文笔优美、生动形象乃至传神。

2、翻译原则(十六字方针)——“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1)直译:即“字字落实”,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要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能同原文保持一致。

(2)意译:只求表述原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译出原文大意,并不拘泥于字字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意译”是一种辅助手段,只在难以直译或直译时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

(3)“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我国分析语言的传统经验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我们要紧紧抓住语境规律,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敲判断、学会把单个的词语放在整个句子中来理解它的意义。

二、灵活运用文言文翻译的“对、留、换、调、增、删、推”七字决。

文言语句的翻译是以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在译文语言的组织上是有一些基本的方法的。

1、对译法

译文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大量采用双音节词来翻译。

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

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我惧怕他们有兵马埋伏。

“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译为双音节词“推测”、“惧怕”、“埋伏”。

2、保留法

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

例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了头驴子到那里去。

“驴”、“船”古今的的词义完全相同,翻译时不能改变它的原意。

3、替换法

也就是说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这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把古词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又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言词语,其字形在古今上完全相同,但词的意义却发生了变化。体现如下:

(1)词义扩大了。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汉语中指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3)感彩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实例: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为地位低下,没有贬义色彩。

4、调整法

就是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

(1)《曹刿论战》“何以战?”一句是宾语前置句,“何”作“以”的宾语应译为“凭什么打这一仗”。

(2)“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谓倒装,意在强调谓语“甚矣”,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

5、增补法

就是把文言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充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

(1)《扁鹊见蔡恒公》:“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句中“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翻译时就要补出来,应是“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

(2)在古汉语中,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但在现代汉语中数词必须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后才能修饰名词。因此,对于这类有数词的语句进行翻译时应在数词后加上量词构成数量结构来修饰名词。如《口技》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数词修饰名词都没有量词,翻译时应对应把这些量词“个”、“张”、“把”、“把”、“块”补出来才清楚连贯。

6、删削法

文言文里的一些虚实,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

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的标志。“者”起提顿作用,“也”表示判断语气。翻译时,“者”、“也”也都可删去不译。

7、推断法

文言语句中负载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实词极为重要。翻译时要联系全文,特别要结合上下旬语境仔细推敲,以防误义。

1、字形判断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根据。

如“樯橹飞灰烟灭”,“橹”是木质的“船具”,“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

2、结构对应法

是指利用前后对称的两句中相同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来推断词语的意义的方法,文言文中常有对仗很工整的词句,其对应的位置上的词义往往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关系。

对于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我们应做客观处理,不能做片面的理解,而要综合的运用。并在运用中不断体会,总结、归纳。希望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上一篇:再探祥林嫂之死 下一篇:后现代思潮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