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能否更好玩些

时间:2022-06-27 01:50:38

语文,能否更好玩些

有个现象也许大家并不陌生:离开了课堂的儿童,无论是与同伴的闲聊还是各种游戏,都似乎比课堂上表现得更为活跃与智慧。他们的眼睛亮亮的,他们的语言好生动,他们的举止是那样的自然而投入,他们的笑声是那样的烂漫无羁。但是,我们却不常看到在课堂上的儿童也能拥有这样的状态。他们往往安静拘束、不苟言笑,他们被动地接受,严谨地训练,他们的眼里似乎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听话”,他们弱弱的话语谨小慎微,鲜有思维亮点。

课上课下,天壤之别。

或许很多人早已习以为常,他们甚至会作怜爱状调侃:“这些孩子,不看他们上课作业和考试,一个个都是那么可爱。”他们无奈摇头的时候是笑着的。

然而,这真的很正常吗?先不说学校教育是否只有作业考试这把“冷”标尺,单说课堂上学生“不可爱”的原因,作为学科老师的我们难道没有一点责任吗?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作一些追问:难道课堂一定是板着脸的?难道知识非得以严肃的姿态呈现?难道教育只能摆出训诫者的面目示人?

我们的教育似乎并不缺乏学习。比如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会以信徒般的虔诚去学习课程标准,我们会像研究标本一样地研读教材,我们会以追赶时尚的节奏去学习信息技术,我们也会以“粉丝”的热切去膜拜“名师的教案”……但是,在埋头走路的忙碌纷扰的时空里,我们用多少时间真正研究了“儿童”――我们教育服务的对象、课堂上的主体?我们不缺乏关于儿童角色地位的理论,专家大师的著作汗牛充栋,然而老师在备每一堂课的时候,有没有把那些曾经写在读后感中的文字变成具体的教学行为?

在诸多关于儿童的论述中,鲁迅的“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深以为是。荷兰著名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胡伊青加作出了“人是游戏者”的论断,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自强则认为,“儿童是以游戏的形式和态度拥有世界”。这些都明确地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儿童,是以玩具和游戏为生命活动方式的。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它应该为儿童“量身定做”。说狭义些,小学语文的目标不就是“练好字”“立好言”“写好文”吗?我们在熙熙攘攘、流派纷呈的路途上行走,是否忘记当初为什么而出发?那么,请转过身和儿童朝一个方向,蹲下来与儿童肩并肩,用心想着儿童所想,去组织他们的学习生活。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喜欢自己探索,就放手让他们去“捣鼓”,他们自己可以学的,老师不要越俎代庖,提供给他们展示的舞台即可;他们喜欢游戏和比赛,那就尽量把练习变成各种有趣的游戏,让他们经历“好玩”;他们喜欢新鲜,那就不要总喋喋不休他们早就倒背如流的内容,大胆地打开课堂;他们可以奔跑如飞的时候,老师千万不要强拽着他们苦口婆心地教他们该怎么走路……

小学语文教学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复杂和深奥,只要你心里有儿童,有每一个你可以当作自己孩子的儿童,你就会拥有让课堂“好玩起来”的智慧。如果孩子们课上课下状态的落差趋小,那他们课堂生活的幸福指数一定是在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

上一篇:如何开展“绘画小作文”的创新教学 下一篇:探析农村初中数学素质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