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在课程改革中的价值定位

时间:2022-06-26 09:36:50

审美教育在课程改革中的价值定位

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审美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愉悦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将审美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审美教育在课程改革中的价值如何定位呢?

一、审美教育是达成新课程目标的前提

新课程以“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即扭转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致力于每个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品质、品格,它由一个人的性格、情感、意志、能力、智力、气质、动机、需要等因素构成,全面反映了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所谓完整人格的发展就是构成人格的几个因素的完善结合,真善美高度统一,知情意和谐发展,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完满和充实,也就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得到充分的提高。审美教育是关于人类自身美化的人文教育,其最终意义和终极目标,在于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在于完美人格的塑造。

美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活动,要在欣赏美、热爱美中按美的要求实践美。美是真和善的融合,一个人真正认识到美、体验到美,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就会使他的精神世界得到净化,鼓舞他去追求真和善。他就会不间断地、自觉地、全面地完善自身,实现人格的完美。在审美的王国中,人的感性是自由的,人的精神是自由的,人的生命表现是自由的。而审美教育的基本功能――以美启真、以美促善、以美愉心、以美健体、以美创新等,有助于开通其他诸育更加多样化的信息传输的通道,使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从而有助于完美人格的建构和实现。

二、审美教育有助于完成新课程的美育任务

新课程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并把它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基础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所谓审美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如果一个人没有追求美的欲望,也就无所谓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和评价美了。审美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当然,人的审美情趣是不尽相同的,它不仅与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经历有关,而且与其自身的审美素养、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有关。学会审美,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追求个人生活品位、锻造完善人格、达到自我实现的必备素质。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审美,作为一种新时代的人不可或缺的素质将日显重要。

美的事物是具体的、形象的,且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不是纯理论抽象的,而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诉诸于人的情感,它以情感人、愉悦人、激励人。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美的事物在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在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1]而审美教育正是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以求塑造合乎时代需要的审美素质。换言之,美育就是以美的观念、美的规律、美的内容、美的形式和美的力量去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和美化人的生活。它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有助于使人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并且通过实践去欣赏美、表现美、发展美和创造美。美育能以美的巨大召唤力、感染力来教育人、影响人,能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美育的力量取决于情感的力量,美育的效果取决于以情感人的效果。美育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它往往是潜在的,更是潜移默化的。可以说美育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三、审美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不能忽视且富有成效的教育内容,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要素,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2]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以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从而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其实,审美能力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创造力就其实质来讲,是一种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持久活力。审美教育开发创造智能的主要功能,就在于激发和丰富个体生命,使之具有自发涌动的创造欲望和动力、高

度灵敏与发达的创造能力和自觉的创造价值意识,并由此为思维和实践等方面的创造力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四、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想象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审美想象带来的精神愉悦会刺激人的脑细胞组织活跃起来,提升脑神经的兴奋度,使人的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诱发人的智慧和灵感,使人能够不知不觉地按照审美想象的诱导,自觉自由地进入创新思维状态,实现审美想象与创新思维的水融,产生创新的奇思妙想。事实上,自由审美和科学直观是相通的,它们都是在人进行感性想象时产生的。因此,爱因斯坦说:“在科学的领域里,时代的创造性冲动有力地迸发出来,在这里,对美的感觉和执爱找到了比门外汉所能想象得更多的表现机会。”这说明,在科学研究等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审美现象,就是对科学美的追求。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如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李四光、钱学森等所具有的极高素质和杰出成就,无不得益于艺术审美给予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并由此产生创造的欲望和感悟。

总之, 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倡导审美教育新观念,将审美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已经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美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更是适应了新形势下全球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式,美育工作者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学校教育中的各个学科、各个环节蕴涵的丰富的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起来,真正做到“以美育人,育人以美,育美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完整人格、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6.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16.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学院武安分院)

上一篇:构建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下一篇:基于教育形态三个基本点的探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