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时间:2022-06-26 08:24:22

美育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情趣和基本的审美能力,在语文课堂上发挥其优越性。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这一资源,按照语文教学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审美教育;渗透

语文是小学教材中美育因素极为丰富的一门学科,《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就是通过感受和欣赏美丽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通过学习和使用美丽的语言来形成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呢?

一、引导学生感受美

在小学阅读中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小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审美对象,引导学生有意注意语言文字,经过一段时间的冥想、消化、理解,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1.语言渲染法

著名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有逻辑性,声音抑扬顿挫,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丝丝春雨无痕、自然地与学生交融。

2.情境对话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创造对话情境,丰富学生的认知渠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学生可以体验课文的真实情感世界,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共同感受,从而形成从理性认识升华到感性认识的学习过程。例如:在上《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一开课,我用了这样一段开场白:“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去金华的双龙洞玩一玩,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接着课件出示精美的双龙洞图片,在学生伴着悠扬的音乐声欣赏双龙洞美景的同时,配以导语:“看,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进入洞内,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一下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提供感性的资料作为补充,不仅能使学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置身于具体睛境,也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媒体辅助法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工具来激励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情感,体验文本的巧妙之处,从而使学生独立探索出掌握语言学习的方法。如《观潮》一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重点句段感受到潮水的长,潮水的高,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后,再借助多媒体通过视频观看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刚才大家想的一样。当学生亲眼看到钱塘江大潮的惊涛骇浪,潮水的声音由远到近,江潮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时,心情也随之汹涌澎湃,跌宕起伏。所以,适当地使用视觉辅助,特别是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和吸收,更能实现学生和文本的有效“对话”。

二、引导学生鉴赏美

在小学阅读中渗透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小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小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是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评价的能力。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细腻语言的感性品味和理性分析,使情感体验升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品词析句,挖掘文本的语言美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词语、句子,他们鲜活、精妙,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关注这些语句,在教学中随时学会捕捉并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验作品遣词造句的美妙之处,从而引领学生分析、理解旬式、句意,从中发现美、品味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如设计《荷花》一课时,教师可抓住“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中的“冒”字,通过比较用词展开讨论,使学生感受到“冒”字用得好,荷花不是偷偷地钻出,也不是自然地长出,而是“冒”出,这不但与上句话中“荷叶挨挨挤挤”相呼应,而且也体会到荷花顽强的生命力,领悟荷花在荷叶衬托下奋发向上的精神,高尚的情操也由此得到陶冶。作品的语言往往渗入作者的情感。好的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透过字面表层意义,挖出其深刻内涵,让作品的思想触动灵魂,引起感情的共鸣。

2.分析篇章,剖析人物的形象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人物不仅行为美,而且心灵美,其美好的形象深入人心。教学设计时就要紧抓人物的特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的光辉。如《灯光》一课,展现了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美好生活献身的精神;《跨越百年的美丽》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金色的鱼钩》一课,要感悟老班长关心战友,舍己为人的人情美。备课时,教师不能只把目光停留在字词句章上,而要着重分析人物身上闪耀的人性美。针对课文内容和小学生的审美特征,设计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欣赏深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人物形象的光辉,从而使学生得到榜样人物的感化和熏陶。

3.感情朗读,体验文本的情感美、意境美

Z文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在朗读时学会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引起听者感情的共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选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春来江水绿如蓝”与上旬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用短短十几个字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几乎无需过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不但贴切传神,而且表现出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营造出了一个悠远深长、余情摇漾的境界。像这样被千古传诵的佳作名篇还有很多,如杜甫的《望洞庭》、贺知章的《咏柳》以及韩愈的《早春》等,我们都可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去诵读,去品味,去体会,去理解祖国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和文学的意境美。

三、引导学生创造美

在小学阅读中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小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审美创造力,是指小学生按照“语言文字的规律”再现美的事物的能力。它是在感知美、鉴赏美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掌握技能,大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1.文本填白补充美

课本中,有些内容没有进行详细的描述,写得比较简单,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空白,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点,指导学生肆意发挥想象,用自己的思想把空白填充起来,使课文更加丰满和翔实。如《触摸春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此时的安静,仰着头,仿佛张望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展开想象,有的说:她仿佛看到了蜜蜂在花朵上采蜜。有的说:她仿佛看见了蝴蝶在不远处翻飞盘旋。有的说:她仿佛看见了苍翠挺拔的大树、色彩绚丽的花朵……丰富的想象升华了美,通过想象,学生感受到了盲姑娘安静凭着对春天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她用心灵的眼睛看到了多姿多彩的春天,看到了整个缤纷的世界,从而感受到了她身上散发出的那种生命的力量之美。

2.拓展阅读延伸美

语文美育光靠课内的若干篇文章来渗透审美是有限的,只读课本,不广泛涉猎是不够的。居里夫人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例如,《火烧云》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了火烧云的形状、色彩、大小、变化等方面的特点,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图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火烧云的特点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景象。用相同的学法,我带领学生走进《海滨仲夏夜》,去感受另一番海边傍晚的美景。课内时间拓展是有限的,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向学生推荐同一主题的美文,让他们诵读,使他们在诵读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n内是流,课外是源,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提高审美能力。

总之,语文课程是进行美育的重要载体,所以,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注意挖掘美的因素,不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上一篇:实现课堂有效教学三式 下一篇:后进生的成因分析及其转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