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基于 “实习场” 理论的幼儿游戏实施要点

时间:2022-10-25 06:22:44

试论基于 “实习场” 理论的幼儿游戏实施要点

【摘 要】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作为课程研究的重点,游戏教学现已成为幼师关注的焦点,理论研究相当广泛,其中“实习场”理论成为部分幼儿园的研究主流。文章基于广东省江门市教育第一幼儿园的课题研究成果,不断厘清“实习场”理论与游戏、课程等观念,在实践过程中研究如何应用“实习场”理论指导游戏教学的开展,以期抛砖引玉,助力幼教同行能够深刻理解“实习场”理念的生活化、情境化、整合化等特征,学习和借鉴幼儿自主游戏的实施要点,为幼儿创设适宜游戏的环境,从时间、空间、材料等方面解决教师如何通过游戏促进幼儿发展的问题,提高游戏课程的价值。

【关键词】实习场;游戏;自主;情境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118-02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对促进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陈鹤琴先生提出: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游戏伴随着孩子的童年生活,游戏的过程就是孩子发展的过程。华爱华教授也说过,幼儿园跟中小学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游戏,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是学前教育特殊性的体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指出“儿童从游戏中学习”“珍视游戏的价值”。随着对《指南》精神的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游戏与幼儿自主学习之间的关联成为课程改革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在基于《以情境为导向的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及《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中,笔者发现:教师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及认知水平,构建和生成不同的主题网络,并通过不同区域活动和创设丰富的环境材料让孩子在感知、发现、探索中学习,能够有效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活动开展中,大部分教师过多地关注自己认为“适合”孩子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活动,而且把目标、过程预设得非常具体完善,过分强调活动之后的成果展现,造成孩子自主活动少,缺乏探索体验的空间。同时,教师虽然设立了不同的游戏区域,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让孩子M行操作,但还是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把握游戏的内涵,游戏的形式、内容还没有达到“真游戏”的要求,教师对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并不清晰。为此,笔者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的教育理论,不断学习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育行为,发现虞永平教授关于“实习场”的理论,正好可以为开展游戏课程解开了迷惑。为此,笔者创造性地引入“实习场”理论内涵,深入开展了对“实习场”游戏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实习场与游戏

1. 实习场的理论概要

实习场是关于学习环境的一个隐喻,意思是在一个真实的或拟真的知识境脉中,让孩子进行计划、操作、交往、协商和体验活动,从而获得知识,知识所呈现和接受形式就是经验。因此,实习场作为一种具有“做中学”“情境性”“面临问题”“与社会生活相关”特征的学习环境,让孩子走进生活,给予孩子参与和实践的机会,并通过发现和运用知识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2. 实习场中游戏与学习的关联

实习场是让孩子在游戏体验中学习,教师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特殊学习环境。实习场内的情境是动态的、关联的,与游戏活动相适应,它将游戏和学习融为一体,实实在在地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

二、应用实习场理论的实施要点

1. 生活为源

“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教育理念变革的典型表现,只有真正关注生活世界的教育才是完整的、真实的教育。实习场游戏重视孩子身处的现实生活和经验,将知识、技能、品德的学习还原为孩子的实践探索过程,让孩子在行动中学习、感受和发展。现实生活是实习场的主要来源,教师首先是关注孩子可以做什么,然后才是教师可以做什么,使游戏的主题、材料、形式及内容更贴近孩子真实生活与经验,让孩子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得到发展,并为日后的生活打下基础。

2. 体验为本

实习场的核心特征是让孩子行动起来。孩子进入实习场这个带情境性的学习环境之后,就是要从体验这些有约定角色的行为中,感知特定情境中的事物、规则,解决可能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实习场中所有的游戏都是通过“做”来进行,包括观察、探索、发现、表达、交往等活动,这都是孩子直接感知、亲身体验的过程。孩子也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来建构自己的经验。

3. 自主为魂

实习场游戏具有自主性,这就要求教师放手,让孩子自主去做,去玩,去创造。教师通过创设开放性的环境材料,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行动,让他们在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游戏材料及游戏玩伴中真正获得游戏的权利、时间和自由,在游戏中将教师的定位转化为幼儿的支持者、欣赏者,真正做到“闭上嘴”“放开手”。

4. 整合为系

实习场是感性的、综合的学习环境,跨越学科和领域的疆界,把各个学习领域和认知、情感等发展领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在邮电局游戏中,设计邮票、包装装饰是美术领域的内容;分类、物品数量、顾客的人数、送快递涉及的路线、送达的楼层和班级是数学领域的内容;而接收快递、接待顾客更是社会领域的内容。游戏不是单一的活动,它包含了多个领域、多个目标的教学内容。同时,它还能够有效地整合社区、家长资源,不断丰富游戏的内容,使家园互动更加密切。

三、开展实习场的要点探索与收获

1. 开放、联动的环境让孩子更自主

孩子是在环境中学习,在环境中得以发展的。因此,首先从环境的改变开始,把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变得更加开放、自主:把楼顶的草地开辟为种植园地;把二楼长廊改造为微耕园,吸引孩子们每天都过来给植物浇浇水、松松土,观察种子的发芽和蔬菜生长变化;把一楼走廊改造成体能训练区,将运动场变为开放性、多功能的体能综合训练场,孩子们每天都在攀爬、过吊桥的体能游戏中不断挑战自己。幼儿园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角落都是孩子们喜欢参与的环境。孩子在尊重、信任、开放的环境中不断地释放天性、激发兴趣和潜能,让他们更自主、自信地投入活动。

笔者模拟孩子的生活经验,创设了12个相关的实习场情境,并且把这些不同情境的实习场相互联动起来,形成一个微型社区。在联动的实习场中,孩子们在礼品店、花艺场DIY之后,可以通过“邮局”将物品进行寄送,也可以到“潮衣舍”制作或选购衣服、化妆,然后到发艺社做发型,最后到演艺厅进行表演,当然,孩子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进行联动。这样实习场联动,让游戏更开放、丰富、自主和愉悦,更能激发孩子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的兴趣和愿望。

2. 丰富的低结构材料让孩子更具创造力

低结构材料具有简单、功能多元、可变性大、操作性强的特点,孩子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任意进行操作、改变,组合。在每个游戏区域中,幼儿园都投放大量的低结构材料(如纸杯、塑料管、瓶子、纸盒、积木等),让孩子自由使用,激发孩子操作和创造的愿望和兴趣,满足他们再现生活经验的需要。孩子们在与开放、互动的环境材料中不断地玩出创意,玩出精彩。

3. 充足的时间让孩子玩得更尽兴

以往幼儿一日活动安排分为若干小块,每个活动时间安排在25~45分钟不等,活动时间显得短而分散,同时也局限了孩子探究过程的深入。专家研究表明:孩子的复杂游戏往往出现在活动的半小时之后,为此,笔者对班级周工作计划和幼儿的一日活动安排进行了调整:一是把原来的周工作安排分为晨间活动、集体教学、区域游戏、生活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共育6大块;二是把原来一环紧扣一环的幼儿一日活动安排,改为户外体育活动、教学或游戏活动、生活活动3大块,让孩子有充分时间、空间自主选择和支配,按照自己的意愿操作和体验。

4. 信任、支持有助于孩子促进游戏深化

在实习场游戏中,教师逐步转变看待孩子的视角,进而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成为游戏活动中的观察者、分析者、参与者、支持者,成为对孩子的欣赏者,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孩子在活动中的亮点,相信孩子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的工作大都在观察孩子在玩什么、怎么玩,通过倾听了解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从倾听中了解他们游戏行为背后的意图、需要和感受。从观察孩子的活动中,尽力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并利用观察和分析的信息,鼓励和支持孩子的活动。

例如,在农耕园活动中,教师每次观察到孩子都是给菜浇水、松土、施肥,活动重复单一。在观察孩子行为之后,教师开始反思:是孩子不懂得使用工具的方法?还是提供的材料需要调整?然后与孩子们进行讨论:“在微耕园除了平常做的事情,还可以做些什么呀?你们还想做些什么?”有的孩子说:“我们想在地里种花生。”有的孩子说:“我们想记录疏菜的生长过程。”还有的说:“老师,我们可不可以在楼顶上的草地上种菜?我们家楼顶也可以种菜的。”于是,教师就尝试把楼顶的草地开辟为菜地。正是这样从观察孩子的行为、倾听他们的需要中,教师学会了不断拓展活动的内容,促进游戏的深化。

“在生活中追随教育,在教育中体验生活”,是践行“实习场”理念的核心,相信孩子、尊重孩子、支持孩子已成为我们自发自觉的理念和行为。在广东省学前教育年会暨岭南园长论坛中,幼儿园作为分会场提供了游戏活动的现场展示,让我们看到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喜悦,与幼教同行共同感受游戏的魅力,感受到孩子们的童心在游戏中大放异彩!今后,笔者将继续探索,进一步让实习场游戏与幼儿园大教育理念有机融合,拓宽和推进游戏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更深层次地挖掘江门侨乡资源,将“江门侨都”的乡土资源有机地融入实习场游戏,不断丰富游戏课程内容,促进幼儿的健康可持续成长。

参考文献:

[1] 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 陈晓红.实习场与幼儿园课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3]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

[4]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 杨浩强,贺艳洁.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再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

(辑:易继斌)

上一篇:让习作成为学生的开心乐园 下一篇: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