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寿命没有“坎”

时间:2022-06-26 04:54:55

老人寿命没有“坎”

有的老年人到了七十三岁或八十四岁的时候,有如红日西坠,心惧不安,处在惶惶不可终日之中。因为孔子是七十三岁、孟子是八十四岁逝世的,当时人们对这二位圣人十分崇拜和迷信,认为普通百姓活不到圣人的寿命,所以民间就有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之说,从此,代代相传,流行甚广,害人匪浅。

今非昔比,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医疗保健水平不断提高,人的寿命也相应延长,现今我国人均寿命已七十岁以上,比孔子时代人的寿命增长了一倍之多。现在民间有个顺口溜:“幸福生活人长寿,六七十岁有劲头,,八九十岁活得好,百岁老人没活够。”国外医学部门,对老年死亡的时间,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认为,老年的死亡期间不存在“死坎”的现象。由此可见,七十三、八十四是“死坎”之说,早已成为历史,是封建迷信的落后观念。

常言道:“治病难,治心更难。”国内外医学部门认为:老人的惧老、惧死的恐惧心理,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神经系统失调,患病率高,加快衰老,然后减少寿命。正如诗人白居易曰:“畏老老转逼,忧病病弥缚。”民间也有“怕一怕,鬼来吓”之说,因为人到老年,体弱易病,心理平衡能力本来就差,如果再迷信“死坎”,疑神怕鬼,认为末日到来而消极悲观,垂头丧气,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这岂不是自己折磨自己,没病找病!长此下去,必然就会“阎王不叫自己去了”。不少老人早亡的教训证明:自认“死坎”是老人心理障碍的“催命鬼”,千万信不得,再痴迷不悟,必然后患无穷,将来后悔晚矣。

现代科研证明:人的寿命可以活到110岁以上。英国萧伯纳说:“60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孔子就说过:“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两位伟人的意思是:人到老年是人生的金秋阶段,是人生的成熟期。对人生的是非成败,有朴素和理性的观念,能容纳生活中的阴暗和世俗的污浊;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看得准;对个人的功名得失看得轻;对有限的光阴看得重。总想在有限的生命里做些该做的好事,而死而无憾。人到老年,也是人生的丰收期。不少老年人,人不服老,自强不息,“大器晚成”。如我国杂交水稻之父,现已80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攻关第一线,而奋斗不止。又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为祖国的国防建设事业,奋斗终生,终年93岁。早年著名画家齐白石,93岁高龄时,还在挥笔绘画。著名画家刘海粟86岁时获意大利国家艺术学院金奖。当代作家冰心、巴金,年过九旬仍奋笔著述……,当然,我们不能与他们比学识、比成就,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们,人不服老,胸怀壮志,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的精神。不可年老自悲,无所事事地草了一生。

忆往昔,我们年过半辈的人们,过去生活受过苦,工作受过累,经过了艰难险阻的命运变幻,经过了起落浮沉的撞击,风风雨雨。“苍天有眼”,我们终于熬了过来,古人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今天有幸赶上了改革盛世,万象更新,苦尽甜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老人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解放了思想,改变了陈俗观念,遗忘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做到了“是非成败转头空”,想得开,心情舒畅,看得远,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幸福的时刻,对老人来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时刻珍惜它,充分利用它。在生活上该吃就吃,该穿就穿,该玩就玩,要活得休闲,要活得愉快,活得潇洒,活得理直气壮、心安理得,千万不要再亏待自己。

常言道:受恩必报。这是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今天过着幸福生活的老人们、,要尽自己之所能,充分发挥余热,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奉献终生。用事实表明,今天的老年人是国家的“人材库”,是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老年人的潜力是未来社会发展强有力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绝不是社会的负担和累赘!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客观存在着,有人老当益壮,有人未老先衰。事实证明:人不怕老,就怕心老。思想守旧,消极悲观,觉得“活得没意思”,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是老人健康长寿的最大障碍。

诚言:人到老年,是人生旅途的解放和新生,是金秋时代的开始。谚语曰:“人生寿命有百年,善待生活似航船,惊涛骇浪元所惧,百岁返航尽开颜。”所以,人到老年要自尊自强,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树立现代化的老年生活观,即:“人不服老,与时俱进;享受生活,健康为重;知足常乐,心态平静;广交朋友,互勉互助;玩得开心,守节有度;讲究食疗,少荤多素;控烟节酒,适当运动;和谐宽容,社会稳定;家庭和睦,老少高兴;日常防疫,患病即治。”

总而言之,人到老年,要有信念,要有自尊,要有勇气,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毅力,把事情做好,活得光明磊落,活出“夕阳”的魅力,再现人生的精彩。

上一篇:钱钟书的十六字养生术 下一篇:沙家浜疗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