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开发校本课程 轻松实现角色转换

时间:2022-06-26 04:21:22

用心开发校本课程 轻松实现角色转换

“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教材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而且未能形成有机整体。”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这种形式,校本课程犹如教学园地中的一株奇葩,它绽放出的异彩和散发出的幽香吸引了广大教师。校本课程使教师的视野开阔了,使教师的思维活跃了,使教师的观念更新了。尤其是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变换了角色。

近几年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以它无穷的魅力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青睐。为了选定校本课程的内容,我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去检验。如编写“校本课程”中的“传统文化”部分,我先把课题定为《唐诗吟诵》,我搜集了大量资料,设计好教案,没想到报名参加者甚少。因为学生在必修课中学过的唐诗很多,课题没吸引力。我再把课题改为《戏曲欣赏》,学生由于欣赏水平有限也不喜欢。怎样选一个皆大欢喜的课题呢?我想一要新颖,二要适合学生的实际,三要有生命力。于是我又把课题拟为《集会交友旅游赚钱――对联的妙用》,报名者如云,课堂中听课者爆满。这给我有益的启示: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不断更新,要符合学生的口味。多年来我在教学中,过多的考虑自己的爱好,走的是“我教我喜欢”之路,学生喜欢不喜欢呢,很少去考虑。尤其在课程资源方面,总是拘泥于课本,把吃透教材奉为“圣经”。其实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它不仅来自课本,还有图书馆、网络、社区、乡村、名胜古迹等。通过校本课程的实践,我体会到学生是教学的根本。课程内容的深浅优劣,学生才是“试金石”。内容好,课堂就有人气,教学就有活力;否则,课堂教学死水一潭。校本课程的开发促使我以“学生的兴趣”为主的观念形成了,实现了由教教材到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角色转换。不管上什么课,我总是主动地去开发课程资源,或读报纸,或查网络,或参观访问……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

为了设计好校本课程,我买了《对联集锦》《对联趣谈》等书籍;经常去图书馆查阅有关对联方面的书刊;经常上网搜寻有关楹联方面的资料;外出旅游游名胜古迹时,抄录亭台轩榭上的对联……这样,我的视野开阔了,知识面宽了。如原来我对“平仄”知识掌握不多,通过对选修课的教研,我了解了“平水韵”“词林正韵”常识,弄清了对联音韵变化规律。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在必修课中讲古诗文的韵律时就轻车熟路。由于我收集了许多名联,在授必修课时顺手拈来。讲《离骚》时,我吟诵“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讲《药》时,我把“呐喊如狂人为国而已,华盖育彷徨导民中流”作为开场白;讲《指南录后序》时,我用“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用对联评议人物已成为我课堂的一大亮点……校本课程为必修课引来了活水。以前我总是认为教师重要的是驾驭教材,备课时吃透教材就可以了,自己变成了使用课本的机器。现在,我认识到教师要不断地扩大阅读面,积累知识,不要拘泥于课本,教师应该是学习型的老师,教师不仅是教材的“启用者”,还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为了开发校本课程,我经常把课堂移到校外,走进社区,走向乡村,走进景区……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大语文。春节到了,我让同学们抄下小区或村庄上住户门前的春联;清明、国庆等节日到了,我让大家去踏青,让同学们记下寺庙祠堂、亭台楼阁上的对联;双休日,我让同学们去收集店铺门前的对联……在校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还经常把校外的东西拿到校内来讨论,如有副对联“活水无弦万古琴,廊桥有阁千秋画”,有位学生提出异议,他认为上联与下联位置颠倒了,根据平仄规律,上联末字一般为仄声,下联末字一般为平声。以前,我的语文课总是不能走出教室,走出书斋,学生听课郁闷。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我有了大语文的观念,让学生向生活学语文,我的语文教学变得洒脱大气了,它让我认识到教师不仅是学校里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还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为了校本课程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我关注起广告、短信。我把那些以对联形式出现的广告、短信拿到课堂上讨论。如“孔府宴”酒广告:“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把“酒”与“文化”融合在一起,很有特色;“联通”广告:“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把标志和品牌名称融入广告妙语中;短信“感情欠费,爱情停机;诺言空号,信任关机”,一语双关,很有趣味。我把这些广告、短信分析后,让同学们再找一些来讨论。有的说:“‘现代’汽车广告‘驾驭现代,成就未来’,‘现代’一语双关,语意有哲理。”有的说:“短信‘祝愿你致富踏上万宝路,事业登上红塔山’,后面可以看做宽对,用上烟名,有幽默感。”这些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东西给课堂增添了魅力。原来,我不喜欢接纳那些搞笑的新东西,不关注什么广告、短信,排斥网络语言,教学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现在我认识到,教师要站在时代的前列,是新事物的开创者、最先接受者和传播者。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我们如何去认识开发和利用。”教师长期扮演的是“教教材”的角色,不能批判地使用教材。校本课程的开发,促使教师去寻找校外资源,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日常生活等作为教材,不知不觉中教师担当起“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的角色。角色转换了,教师“用教材”就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在教学中能大胆创新,教师的视野开阔了,认识提高了。校本课程让教师有了“用武之地”。

上一篇: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让体育与健康课为高中学习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