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深化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

时间:2022-06-26 02:23:50

浅谈如何深化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

摘 要:“有余数除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难点内容。但是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教师不重视“有余数除法”的教学情况,在此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了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深化学生对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的理解,本文就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理解

一、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的几点思考

1.是否要对除法意义追问和温习。一般情况下,在开展“有余数除法”教学前,教师在对除法计算进行复习之后,会组织学生提问题,这时就会出现以下两种常见的场景:第一种:教师没有追问“为什么”,直接问学生计算的结果,讨论算法之间的单位问题。第二种:教师追问了“为什么”,但学生无法表达含义。其实是因为很多学生不完全理解。因此,对于运算意义相关问题的解决,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教师追问就是为了使学生理解,同时还有它的延伸。同时需要对除法的含义进行回顾。有些学生为什么不能回忆起除法的含义?一是之前的几节课重心偏于计算,忽略了除法的含义。二是这两种除法的含义都是在整除问题上学习的,学生直接接触有余数除法,必然有些不适应,教师可以通过整除的复习及提问来激活有余数除法这个课题。

2.教师对“有余数除法”结构感知的关注度。在学习中,教师在对新课“有余数除法”进行巩固之外,应提出一些有余数问题,让学生解决这节课的练习题。其实可以想一下,为什么产生学生学不会的现象呢?主要是因为教师,过于强调实际应用,而没有对有余数问题的结构感知进行关注。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结构感知。

3.教师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和讨论。在练习过程中,拓展其实很重要。教师课下应多列些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让学生围绕商、被除数、余数三者展开讨论,进而巩固学生的理解。

二、加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

学生在学习并操作“有余数除法”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只是缺乏正确清晰的概念认识。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是至关重要的,要在新概念出来的同时,解释概念的发生和过程。还要注重对比,解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下例:

老师:一共12个模型,现在用其中的3个拼成一个杯子。那么12个模型一共可以拼成几个像这样的杯子?

学生:4个杯子。

老师:真聪明,那么你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3个模型拼成一个杯子,12除以3就是4个了。

老师:很好,用咱们学过的除法运算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这里有14个模型,我们想一想,每3个可以拼成一个杯子,可以拼多少个这样的杯子呢?如果我们再换一个造型,每4个拼成一朵花。14个模型又能拼出几朵这样的花呢?

老师:有人知道了吗?在自己的纸上分别有14个模型,规划一下,用一道除法算式来表示出你做的过程。

老师:根据自己的图和算式,说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这里有14个模型,我把它每4个分为一组,最后多出了2个。

老师:那其他的同学呢?

学生:也是每4个一组,多出了2个。

在学生初步理解3个模型不能再拼成一个杯子之后,教师又组织了“用4个模型拼花”情况的讨论,然后教师详细地给学生讲解并用投影仪画一下:14/4=3……2(个)。

老师:可以说一下你是怎么想出拼花的结果的?

学生:我就是每4个组在一起,这样有3组,还剩下2个模型。

学生:因为12接近14,所以用12除以4,那么就有3组了,14比12还多2个。

三、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流程总结

1.复习“有余数除法”。

2.举上面的例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以分多少个杯子?要求学生自己列式,并且讨论为什么要运用除法运算。

3.对上面的例子不断换数,再让学生提问题。如果学生问“可以分几个?”此时教师不予点拨。等算出结果后再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提出“可以分成几个,还有多少个?”教师便引导:“怎么一下子有连续两问呢?”随后教师点出:“连续的两问就可以用‘可以分成几个,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句式呈现。”

4.列出式子,讨论为什么用除法运算。

5.计算结果,讨论商、被除数、余数的单位关系。

6.相对比较两者相关的关系,哪里相同,哪里不相同。

7.习题练习,让学生自己反思并和同学研究讨论。

这节课是以除法知识作为背景进行学习的,其又有了新的定义。学生虽然在平时有一些认识,但理论上还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思考过程。因此,为了让学生牢牢掌握这种运算,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自己的观点和理解,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的含义,来沟通这两种重要的运算关系,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喜荣,杜剑.整合媒体 引导参与 培养创新――以“有余数的除法”为例谈多种媒体有效整合[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2(8):120-122.

[2]黄林锋.关注学生认知起点优化“数形结合”方法――“有余数除法”教学实践与反思[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1(6):152-153.

[3]徐永红.“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片段与反思[J].教师,2012(6):104-105.

上一篇:生活化作文教学方法初探 下一篇:把课堂自主阅读权交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