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3岁―4岁幼儿饮食习惯的研究阶段性成果报告

时间:2022-06-26 10:23:15

培养3岁―4岁幼儿饮食习惯的研究阶段性成果报告

课题名称:培养3岁-4岁幼儿饮食习惯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张胜男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为了有效的、科学的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为幼儿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园小班教研组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对161名3-4岁幼儿在饮食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幼儿饮食习惯的形成因素进行总结分析,以培养幼儿进餐习惯为目的,研究培养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方法及实施方案,有针对性的对幼儿实施教育实践,逐步做出了大量扎实有效的教育研究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根据幼儿的进餐情况,老师们不定时进行观察并进行记录,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设计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其中教育内容包括进餐的卫生(不掉饭菜);正确使用餐具;不剩饭、剩菜;不挑食;进餐时不说话、不东张西望;能定时喝水进食后漱口等。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采用了情境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个别谈话法等不同方法对幼儿进行诱导和提高,帮助每个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统计、分析小班幼儿在进餐时不良习惯的表现

经过对小班幼儿平时进餐时的观察,发现小班幼儿进餐时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幼儿需要在教师的帮助和监督下进餐,许多幼儿进餐时有漏嘴巴的现象,吃完桌上、地上都是饭渣;部分幼儿有挑食现象,喜欢的饭菜吃得到很多,不喜欢的饭菜一口都不愿意吃,;部分幼儿吃饭时边吃边玩、讲话、嬉戏、导致打翻汤水,不能专注进餐;部分幼儿饭后不能自主擦嘴、漱口,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个别幼儿不会干稀搭配吃,有的只吃干饭而不吃稀饭、有的只吃稀饭而不吃干饭;总之,不良的进餐习惯既影响了幼儿的进食量,也影响了进餐速度。

(二)研讨、分析造成小班幼儿进餐不良行为的原因

1、幼儿的年龄特征

1)年龄相对偏小的幼儿,饮食习惯相对较差。由于年龄小,有些幼儿手部精细动作发展不是很好,不能正确的使用饭勺,吃饭时爱洒饭菜,不能保持进餐时桌面的干净,同时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被其他事物转移注意力,吃饭时容易边吃边玩。

2)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征非常突出。模仿的对象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同伴,而小班幼儿同伴之间的平行模仿更多。观察中发现,一组内只要有1名幼儿吃饭玩勺子发出声音,接着同一组内会有2~3名幼儿跟着做。

2、家庭环境的影响

1)家长的饮食行为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发现,有的家长会边吃饭边看电视或玩手机,这也是在无形中给幼儿以不良的暗示,长此以往,这些行为会影响孩子。

2)家长的教养方式的影响。如今孩子是家里的焦点,特别家庭结构中祖辈3代同堂的家庭日益增多,祖辈成为家庭生活的主要照料者,爷爷、奶奶们通常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饭,就允许孩子边吃边玩或看电视,这样时间久了,促使孩子的不良就餐行为增多。

3)家庭的饮食习惯的影响。不少家庭在饮食方面不是讲究营养全面,而是只做家庭成员喜欢吃的饭和菜。有的父母自己有挑食偏食的习惯,又不回避孩子,无形之中滋养了孩子挑食偏食的坏习惯。

4)家长的工作职业与素质的影响。经过调查发现挑食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双职工子女,因为双职工家庭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多是父母把对孩子的智力开发、知识性传授放在首位,对于培养孩子的良好饮食习惯不够重视,很多事情都是父母代替做,如追着喂饭,不让孩子自己擦嘴,没有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和全面发展的原则。农民工家庭的父母多忙于挣钱,没有更多时间陪孩子,反而使很多孩子有机会自己尝试去做事情,因此相比较来说,农民工家庭的孩子多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受家长的干扰小。

(三)、针对以上饮食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餐前教育活动的开展

1)通过故事的诱导使幼儿学会进餐方法。故事教学安排既有专门的主题教学活动,也有餐前故事五分钟的非正式教学活动;既有集体活动,也有小组或个别活动。故事内容的选择参考两个方面:第一,解决前一天或前一餐进餐中存在的问题。第二,激发幼儿对当餐食物的兴趣和食欲。

2)利用角色扮演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3)通过一些经典儿歌也能潜移默化的告诉孩子们一些用餐时的小礼仪。

4)在餐前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向孩子们介绍今天要吃的食物,并且介绍这些食物的对她们身体的益处,幼儿带着一个愉悦、期待的心情去用餐。

5)进餐前洗手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通过儿歌让幼儿学习洗手的方法。比如边教幼儿洗手边念儿歌:“小朋友,来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洗手心,洗手背,洗手缝,洗手腕,看谁洗得最干净。”也可以通过图示法帮助幼儿记住洗手步骤,如:老师在洗手间的墙壁上张贴一组“六步洗手法”步骤图,让孩子们通过生动的图画直观自主地学习,在多次的反复练习中,幼儿逐步掌握正确的洗手顺序及方法。

6)餐前几分钟尽量避免幼儿剧烈运动,可组织进行一些安静活动,使幼儿较为兴奋的情绪逐渐恢复到平静。

2、进餐过程中的组织

1)在进餐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浸润在故事角色中,把进餐当做故事的延伸,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在情境中学习、规范进餐习惯。如:餐前讲述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进餐过程中教师继续以“大公鸡找漏嘴巴小朋友”的方式介入,检查幼儿们的进餐情况:“谁是漏嘴巴,大公鸡要来找一找。”看到有漏饭粒的小朋友,“大公鸡”就“啄”他一下表示提醒,幼儿们都会吃得很专心。又如:听完故事《小兔子的胡萝卜》,幼儿再吃胡萝卜时,教师巡查时用故事情境进行肯定:“这只小兔子吃了胡萝卜,眼睛变亮了。”“这只小兔子吃了胡萝卜,眼睛变大了。”

2)创设良好的进餐氛围,对进餐表现好的幼儿,教师投给他们赞许的目光,用亲切的摸头等形式激励幼儿积极用餐。对进餐中有过失的幼儿一定要宽容,如有的孩子掉饭菜、剩饭、不小心把饭倒在地上等情况时,我们不能训斥、命令、批评,而要采用亲切、关心的态度谅解孩子,提醒孩子下次要多加注意。

四、对于小班的幼儿,老师利用夸张的动作、有趣的角色来吸引幼儿进餐的欲望,效果很好。如:在进餐前,老师有意识闻一闻饭菜,然后夸说“哇,今天的菜好香啊,看, 还有XX菜和XX饭呢,肯定好吃极了!” 教师用夸张的动作和热情的语言引发了幼儿的食欲。班里有挑食的孩子,老师就拿一个手偶“小白兔”来帮忙,以“小白兔”的语气说:“哟,今天小朋友们吃的饭菜,可都是我小白兔最喜爱的哦,我要吃,我要吃”孩子们一看,小白兔来抢他们的饭和菜,就都会迅速吃起来。

五、少盛多添、逐渐加量的方法,也很适合小班幼儿的。教师给幼儿盛饭时,对于食量小的幼儿有意不盛得太多太满,因为一次性给幼儿盛太多的饭菜,会让食量小的幼儿有压力,产生畏惧情绪。而且小班的孩子对添饭很感兴趣,每添一次都会很自豪,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对于那些挑食的幼儿,让他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也可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让他慢慢的适应,在老师的反复鼓励下,激起幼儿的食欲,帮助孩子逐渐改掉挑食的毛病。

1)座位的安排,榜样的作用,也能改变幼儿不良习惯。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同伴的榜样能引起幼儿注意,更能激发幼儿模仿的兴趣。教师还要有意识的把进餐表现好的幼儿与偏食、吃得慢的幼儿座位安排在一起,用身边的榜样影响带动他们,让他们主动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

2)表扬、奖励的方法,更能带动幼儿的积极性。对于有进步的幼儿,教师都给予及时鼓励。奖给孩子小贴画、小红花等物质奖励;或是一个微笑、拥抱等精神奖励,都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良好行为的巩固。

3)环境的吸引有时也能对孩子起到督促作用。吃饭耗时的原因不仅包括边吃边玩、边吃边讲话、东张西望,也包括有些幼儿习惯把饭含在嘴巴里不肯吞下去,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们利用午餐后的卡通欣赏、或玩具分享等活动来吸引他们。

3、餐后活动的指导

1)引导孩子吃完后将自己餐桌上的食物残渣收拾到碗里,并把碗轻轻地放到餐车上的桶里。培养幼儿养成饭后漱口、洗嘴、用毛巾擦嘴的习惯。老师们利用儿歌教幼儿正确漱口的方法,如:“喝口水,转三转,吐出来,牙齿好。”虽然他们的动作还不是那么的协调,但都能饶有兴趣地完成漱口和洗嘴过程,使良好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

2)在餐后自由活动的时间里,老师把故事中幼儿们熟悉的、愿意亲近的小动物角色和幼儿们吃饭的特点建立链接,进行评价和奖励。例如:故事中的兔宝宝吃饭干干净净,我们就把“卫生进餐奖”定为兔宝宝奖章;故事中小熊什么都爱吃,长得又高又壮,我们就把“健康进餐奖”定为熊宝宝奖章;故事《彩虹村的礼仪大使》中小羊吃饭身体端正、不东张西望、闭嘴吃饭、细嚼慢咽不说话,我们就把“文明进餐奖”定为羊宝宝奖章。老师在活动室墙面上设置了“啊呜啊呜明星墙”,每天餐后根据幼儿的表现颁发相应的动物奖章,并让获得奖章的幼儿登上“明星墙”成为“啊呜啊呜大明星”。活动间隙,幼儿们总会在这面墙前驻足,有的看着已经上墙的小朋友流露出羡慕的神情,有的则跟好朋友议论着上墙的明星。充满故事角色想象的餐后评价,使得幼儿主动地模仿、学习故事中角色的行为,帮助幼儿强化新经验,养成新习惯。

3)餐后组织幼儿散步10-15分钟,既帮助幼儿进行食物消化,也是带领幼儿放松身心、交流谈话的好时机,让每个小朋友拥有愉悦的心情。

4)把课题研究延伸到区域活动和户外活动中。如:对于不能正确使用餐勺的小朋友,老师在娃娃家里准备了瓶娃娃、各种食物、大小餐勺,供幼儿喂娃娃吃饭游戏使用。美术区为幼儿投放各种颜色的彩泥,供他们捏各种蔬菜和水果用。户外游戏中老师用废旧报纸和胶带纸做成的各种蔬菜和水果模型,供幼儿投掷和搬运用。

4、充分利用家长平台

与家长及时沟通,转变家长理念,共同为幼儿成长创设良好生活环境。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帮助家长树立良好的饮食教育观念,向家长介绍有关幼儿饮食习惯的培养方法,让家长掌握爱和严厉的分寸,满足孩子合理的正当的需求,不要无原则的迁就和让步,家园配合共同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

四、研究结果:

1、通过我们研究实践及调查分析,不难看出本次研究已取得了很好效果。如:

幼儿饮食习惯的研究结果统计表

2、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1)、幼儿基本上能文明进餐,但偶尔还会有说话、嬉闹、不专一现象,总是需要老师反复提醒,仍然缺乏自觉性。

2)大多数挑食、偏食的幼儿,在幼儿园老师的教育与监督下都大有改进,但有个别幼儿受家长影响,效果不明显。

2)采取了物质奖励法,如给小贴画或小红花,短期内很有效,但时间久了之后孩子有时还是出现了倦态。

3.饭后漱口时,孩子们愿意照着镜子玩耍,经常出现乱吐、乱喷现象,有时地面上的一滩滩水渍。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小班幼儿意志力较差,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应反复强调,规范孩子的行为。家长和教师应多给孩子自己尝试的机会,同时也应耐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指导。教师和家长一旦倦怠放松要求,这样会使坏习惯卷土重来。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变化着方法与手段来激励孩子,日复一日、长期一贯地“维护”,要不断强化。这样,幼儿的进餐习惯才能保持良好、持续的发展。

上一篇:浅谈初中英语家庭作业的布置与检查 下一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地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