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效教学的矿山安全方向课程体系构建

时间:2022-06-26 07:12:26

基于有效教学的矿山安全方向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 基于有效教学思想,遵循课程体系构建理念与原则,注重实现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新模式,从目标定位、结构优化、内容整合关键环节入手,构建满足矿山安全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力求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满足时代对新型矿山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

Abstract: The paper based on effective teaching ideas, following the philosophy and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focuses on the new model of production-learning-research co-culture, from the key points of target location,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content integration to start, builds mine safety direction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meets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 career and the needs of the social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trives to cultivate the senior specialized talents of the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all-round development,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pecialized talents of mine safety direction.

关键词: 有效教学;矿山安全;课程体系;构建

Key words: effective teaching;mine safety;curriculum system;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276-02

0 引言

“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挑战性问题之一,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战略性调整以及“和谐发展观”和“安全发展观”的确立[1],用人单位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长,同时也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如何切实有效贯彻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培养出优秀的适应时展和社会进步需求的安全方向人才被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目前,我国学者对有效教学特征的研究上,集中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特质的有效性上,强调教学过程应该具有探索性和交往性。然而,高校教育目标与特征已经说明“有效教学”根本上应从人才培养的方案做起,即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3]。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其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为进一步推进工程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在现代课程体系目标的确定与选择上,注重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同时注重协调社会需求的外在价值、学科知识的认知实践价值和学生发展的本体价值三者的关系,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4]。本文以安全工程专业(矿山安全方向)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有效教学思维的课程体系结构,旨在培养出满足时代需要的矿山安全方向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1 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与原则

1.1 课程体系构建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核心思想 高等人才培养目标应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积极倡导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追求多元智力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

1.2 课程体系构建体现“科学性”原则 确定了总体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条件下,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与各层次间知识的衔接,合理调整其课程顺序、课时比例、授课形式。从矿山安全方向需求的知识重要度、知识间的相关度方面来科学调整和严格筛选进入课程体系中的新知识,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4],突出应用特征与创新特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课程体系构建体现“实用性”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要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从国家总体战略发展考虑,根据社会对矿山安全方向人才的实际需求,结合职业标准,强化行业特色,体现新课程体系的务实、创新特征。

1.4 课程体系构建体现“发展性”原则 随着社会对专业要求的变化和发展的不断深入、知识的不断更新,根据本专业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及时增设具有时代特色的新课程,不断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和课程体系的优化,摒弃与现代生产实践及社会需求脱节的旧课程,依据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走势,使课程体系始终处在动态建设之中,既具有系统性、稳定性,又具有发展性、前瞻性[4]。

2 矿业安全方向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课程体系构建所遵循的思想原则,力求优化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高本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课题组对矿山安全方向进行了课程体系构建。

2.1 矿山安全方向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

2.1.1 矿山安全方向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工程实践能力强,能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矿业安全生产需要,综合素质高,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突出,具备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技术及工程的设计施工、安全生产监察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从事矿山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1.2 矿山安全方向专业特色 矿山安全方向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密切结合专业特色,真正实现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新模式;注重工程实践教学,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实现零适应就业;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培养,即一条主线(理论和实践教学)、二项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开发设计能力)、三种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

2.2 矿山安全方向课程体系结构 矿山安全方向课程体系结构按照“平台+模块”的形式设计。课程设置和选择内容秉承以学生为本、科学性、实用性、发展性的原则,体现学院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包括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选修模块、选修模块(学科任选课、公共选修课)、专题教育和实践教学环节等部分。

通识教育平台是按教育部工程专业的一般要求设置,由学校统一规划,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政”类课程、数学、外语、计算机基础教育及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等。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使学生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获得必要的能力训练,并具备创新的综合素质。

专业基础模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为构建学生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模块课程设置见表1。

专业选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是加深专业基础和拓宽专业技能的课程。在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基础上,注重体现专业自身特点和办学特色,如瓦斯防治与开发技术、火灾防治理论与技术、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及应用、事故分析与灾变处理、安全智能化仪表与传感器等课程。

选修模块包括学科任选课和公共选修课,学科任选课是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可根据将来的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公共选修课,面向理工经管类开设的文、史、哲、艺等文化素质教育类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跨学科、跨学院选择课程,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精神生活。

专题教育是以服务学生成长为中心,进一步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并使学生了解雷锋精神、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等。

自主创新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发挥个人特长,自主学习,包括参加教学及科研部门和教师举办的各种科技活动、科技竞赛、学科学术活动等。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等,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与结合,包括瓦斯防治与开发技术课程设计、火灾防治理论与技术课程设计、安全监控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粉尘防治理论与技术课程设计等。

矿山安全方向专业选修模块、选修模块(学科任选课、公共选修课)、专题教育、自主创新和实践教学环节等部分的课程设置见表2。

3 结语

矿山安全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体现现代教育改革与创新精神,遵循课程构建思想与理念,并协调社会需求、学科知识认知及学生发展三者的价值关系,将它们辩证、有机地统一于课程体系目标的价值取向上,最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构建合理的、相对稳定与动态更新相结合的矿山安全方向课程教学体系,才能不断满足时代对新型矿山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文才.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构建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J].第十四届全国电气自动化与电控系统学术年会,2009.

[2]王福生,郭立稳.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3-125.

[3]钟岩,钟新文.加强高校课程体系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现代教育科学,2003,1:92-93.

[4]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上一篇:啤酒中高级醇含量的检测 下一篇:将数学建模引入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