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正规金融机构下的金融论文

时间:2022-06-25 01:36:13

城乡正规金融机构下的金融论文

一、城乡金融资本错配主要表现形式

城乡金融资本错配可以理解为,由于金融资本的区域配置不合理导致城市和农村地区金融资本的边际产出未能实现最优的状况。一般而言,由于城市地区聚集较多的技术资源、优质劳动力和生产率较高的二三产业,资本所匹配的要素质量较高,相同资本量的边际产出要高于农村地区。这就容易导致大量的金融资本聚集到城市地区,造成农村地区金融资本稀缺。由于资本具有边际产出递减的规律,随着城市地区聚集资本量的增加,起初阶段资本边际产出也会随之增加,而如果金融资本继续增加直至拥挤,资本的边际产出就会出现下降的趋势,尽管资本产出在一定时期内依然会位于较高水平,而同时农村地区由于可获取金融资本的数量较少,资本边际产出依然位于上升渠道的前期阶段。此时,如果适当转移城市地区的金融资源将其配置到农村的地区,城市地区金融资本的边际产出增加,回归到金融资本产出的最优值;而农村地区金融资本的边际产出也会向其最优产出趋近,最终实现城乡金融资本边际产出的最优化。自1978年金融体制改革以来,金融业不断突破传统的计划金融体制模式,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体制,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整体实力不断壮大,对国民经济的支持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从金融资源配置的地域结构来看,依然“重城轻乡”,城乡金融资本错配问题依然突出。目前,我国金融资本错配的主要表现是城市地区某些行业由于金融资本的过多配置边际产出已相对比较低,而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本却明显供不应求,金融资本相对短缺影响边际产出的进一步提升。

1.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给错配。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信贷行为往往表现出明显的“脱农变异”倾向,即从农村地区吸收的存款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纷纷通过撒销或合并农村金融网点,目前中国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邮政储蓄。但上述金融机构除了农业发展银行外,其他金融组织都成为农村资金流出的重要渠道。比如,据测算2007年农村资金经邮政储蓄净流出额为1064.1亿元;2008年农村资金经农村信用社净流出额为3034.67亿元。

2.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较难。

一是为农户提供贷款的正规金融较少。根据银监会2008年的更新的2007年度《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2007年,全国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农户中98.7%是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业银行两类贷款提供者获得贷款。平均每万名农民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54个。另外,有8901个乡镇只有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零金融机构乡镇仍有2868个。二是人均贷款水平较低。2007年,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在7700元左右,只占城市人均贷款额的1/5左右。三是农户获得正规金融贷款额较少。2011年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户贷款余额为31023亿元,只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3%;农户消费贷款余额5176亿元,只占各项贷款余额的0.9%。此外,根据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万多农户进行调查显示,从1986年到2003年,我国农户通过银行渠道获得贷款的份额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已经由1986年的36.8%下降到2003年的26.1%,与此同时农户的借款额却在不断提高,从1986年的193.11增加到2003年的1045.2。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统计局对全国10个省(区)、2万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额只占总贷款额的38.2%。农户在遇到自然灾害、子女上学、生产投资、婚丧嫁娶等大事需要钱的时候只能承受高于正规金融两三倍甚至更高的贷款利率成本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贷款。

3.农村金融总体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异。

一是金融相关率(FIR)差异。金融相关率是反映一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较为常用的指标。1978年农村地区的FIR为51.3%,城市为119.6%,城市是农村的2.331倍。随后农村和城市的FIR不断上升,并且农村地区的FIR在1992年达到了100.8%的一个极值,随后便保持在90%左右的水平。而城市的FIR一直上升至2007年的578.4%,后因金融危机有所下降。整体而言,城市的FIR一般为农村的4倍左右。二是城乡存贷款差异。2008年,城市存贷款额分别为414249.6亿元、278384.8亿元,而农村地区存贷款额只有51953.7亿元和25083.0亿元,城市存款为农村存款的7.97倍,城市贷款为农村贷款的11.10倍。农村信贷与农村GDP之比为0.21∶1,城市信贷与城市GDP之比为1.42∶1,后者是前者的6.66倍(邱兆祥等,2011)。

二、城乡金融资本错配的原因分析

城乡正规金融资本错配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政府干预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以及农户政治经济弱势。

1.政府干预金融资源配置。

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特殊的国际环境及国情所采取“重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农村资金通过“剪刀差”、“信贷资金乡城转移”等形式流向城市。改革开放之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虽然逐步提升,但是,在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下,各级地方政府为了提升GDP依然会在一定程度干预金融资本的城乡配置,将农村吸收的存款分流拉动地方GDP的大型项目上。陈雨露等(2010)通过构建地方政府介入后的农信社信贷资源决策模型发现,当地方政府介入后,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农信社“脱农变异”,农信社的信贷资金供给会出现明显的“错配”现象,大规模的农贷资金被分流地方政府主导型项目,弱化了对“三农”的金融支持。

2.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在商业化改制之后,其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倾向于“贷大贷多贷垄断”,有利于获取金融资本的规模经济。而对农户进行贷款往往面临着人数多而分散、单个农户贷款数量少等问题,进而导致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管理成本高,再加上正规金融所面对的来自政府对农村正规金融的存贷利率、贷款目标方向等强制性规定的制度约束,正规金融无法按照农村资金供需状况、风险收益状况等对利率及贷款规模与结构进行弹性变动,结果对农户贷款风险高收益低。所以,金融机构逐渐弱化农村信贷业务便成为其理性选择。

3.农户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弱势。

由于农业具有弱质性,受自然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大,而主要从事农业的农户又属弱势群体,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加之农户自身信用不足和担保抵押品有限,这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对农民还贷能力的预期。另外,由于农户组织程度不高,市场势力以及参政议政的能力也较弱,在与金融机构进行交易过程中谈判地位不高,在通过政治渠道影响政府决策及政策制定的能力也有限。根据2011年金融机构本外币涉农贷款统计显示,2011年末农村贷款余额121469亿元,其中,农户贷款只占25.5%,而农村企业和各类组织贷款占比高达74.5%。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农户相对于具有组织性的机构在信贷市场的弱势。

三、促进正规金融资源城乡配置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政府近十年来促进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也是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加快转型的重要目标。系统而言,城乡一体化主要包括城乡规划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文化一体化等内容,其中,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基础。而要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促进金融资源配置的城乡一体化。因为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土地储备和加快流转、基础设施建设、涉农企业发展、农户扩大生产与提高消费等诸多方面都可能涉及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在目前正规金融资源城乡错配的背景下,要满足农村地区不断增加的资金需求,促进正规金融资源城乡配置一体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1.坚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

新世纪以来,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较快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央政策扶持,尤其是连续11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的。这种政策导向在表明政府发展农村经济决心的同时创造了大量政策红利,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流向农村的预期收益,进而带动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回流。因此,要促进正规金融资源城乡配置一体化,有必要坚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促使正规金融机构形成稳定收益预期,进而积极拓展农村市场,开展农村业务。

2.加强外部金融监管。

外部金融监管对遏制地方政府保护主义行为具有积极作用,可有效预防农村金融机构资金“错配”到地方政府主导型项目,增加“三农”项目信贷供给(陈雨露等,2010)。外部金融监管的主要对象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监管的主要内容是信贷业务运营、信贷业务范围等。

3.加强正规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业务的引导。

通过涉农贷款余额、增量以及支农金融服务产品创新等指标,加强金融机构支农绩效评价,进而进行区别性政策扶持(课题组,2011);通过对法定资本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司所得税等方面进行优惠,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经营;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业务在分期偿还进度、小额贷款利率、贷款手续、担保抵押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对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储蓄银行和农村银行,央行可以探索特殊再贴现与再贷款政策,提高其可贷资金数量;此外,地方政府可以主导筹建具备市场化运作、商业化经营特点的地方民间投资担保机构等。

4.大力完善农村金融环境。

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建立农村及社区的信用档案,记录相关借贷信息,并定期对个人、社区的信用等级进行联合评估,以此确定后期贷款额度、利息等;改善农民的文化环境,不断整顿社区风气,倡导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严厉打击各类可能导致正规贷款资金非正规使用的等违法行为;加强金融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对恶意骗贷行为追究法律责任,不断改善社区的法制环境。此外,还应加强农民组织化建设,提升农户担保水平以及还贷能力;积极探索三权抵押融资,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并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开办“三权”抵押业务,盘活农民的凝固资产、资源等。

作者:李刚 单位:渤海大学经法学院

上一篇:风险管理下的互联网金融论文 下一篇:经管类专业平台经济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