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发展GDP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与策略

时间:2022-06-24 10:12:58

论经济发展GDP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与策略

摘要:文章简要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中GDP指数与环境保护问题的现状,并探析了二者在国家建设新时期应当进行有机重组,以适应金饭碗发展需要这一课题。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GDP;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S72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GDP一直保持高位,可总体来讲多属于粗放型发展,能耗大,污染重,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这其实是限制了国家的长期发展,随着人们意识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环境因素考虑得更多,有效处理经济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务之急。

1 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关系现状

1.1 环保同经济关系的思维现状

此前人们谈及环境保护工作时,经常将其与经济促进发展和GDP的增长对立起来。认为环境保护工作同GDP增长是相矛盾的,提环境保护,就一定会限制经济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困难时期,人们通常将经济安全与经济稳定放在第一位来考虑,而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到次要位置,甚至是以牺牲环境安全来达到经济发展的目标。在美国近几十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政府表面上也做出一些环境保护的工作,可是一旦发生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环保问题马上会放到一边,而将更大的精力与投资都放到房地产与银行业当中。欧洲在平时一向非常注重环保问题,可当经济危机来临时,便都对环保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中国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这都说明了人们至今仍然没有摆脱经济和环保互为对立这一思维现状。

1.2 环保同经济关系的实际表现

经济发展和GDP的高位增长引发了重大的环境危机,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使得大气、水等自然环境和生态主要因素受到污染,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含量增加,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在一些城市污水排污不合理,污染水体等等。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大气污染。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由燃烧煤炭所带来的。二是水污染。近些年来,我国在废水处理、工业污染防治等方面取得一些成绩,可是却面临新的问题,既城市生活污水,大幅度增加排放量,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数量有限,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污水造成了严重污染。三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种类繁多,涉及到的行业部门复杂,处理起来难度很大。

从以往的经验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现在,在以消耗地球资源为条件建立了发达的经济结构后,这些发达国家回过头来高举“绿色和平”大旗,要求所有国家共同遵守环保条约来保护地球,希望所有国家牺牲经济发展速度来换取对环境破坏程度的降低。但这是否就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呢?没有,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是以牺牲部分经济利益来实现环境保护。譬如德国,他们森林面积上升的原因是因为境内设置了大面积的天然林保护区,严禁砍伐。这实际上是牺牲了林木业的发展来维护环境。而更多的发达国家是把环境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如日本,日本由于国土面积小,资源匮乏。日本从来不愿砍伐自己一颗树木,每年却从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进口大量的一次性木筷。

1.3 环保与GDP的博弈与合作

在现在生活中,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农业社会到工业文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总是“零和”博弈的关系。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资源的稀缺性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笔者认为,我国应该走两者兼顾的道路。根据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我们还不能够放弃经济的发展以求得环境质量的改善,所以必须引入另外一种思维,即将环境保护纳入GDP指数增长体系之内,使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自利的活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这种转变依赖于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方式的变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将环境问题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成为其决策的变量,这样企业在做决策之前就会像考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将所采取的行动作为一个决策变量,或是将保护环境本身作为一种可赢利的事业加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因此对传统环境保护制度进行扬弃,将经济政策与手段引入环境保护之中,实现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应是未来环境政策的重要取向。

2 要明确环保工作是培育经济增长点的新途径

2.1 以GDP改变环境

面对强烈的经济发展需求,并不意味着放弃环境保护。所有的企业与个人,都要在政府的统一引导下,积极应对形势的变化,提出新措施、新方法,主动转型,以环境保护为切入点,将经济发展工作科学进行下去。根据相关统计,因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我国的经济发展成本要较世界平均水平高10%左右,因为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所引发的损失,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7%以上,盲目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发展,其实际意义上,是会造成长远的经济衰退。我们国家已经认识到了环境污染对于经济的制约作用,从原来的先污染再治理政策,转变为从源头上杜绝污染的政策。自从实施可持续发展规划以来,经济总量并未降低,

环境污染问题也有所放缓。一些地区与城市的环境质量甚至得到了改善与加强。因为我国人口、经济等的特殊国情,环保问题非常突出,生态保护及污染控制任务艰巨,若是无法摆脱有原有的资源利用形式与经济发展形式,那我们国家在经济与环境两方面都要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占。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更应该狠抓环境问题,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的落后生产方式,引领企业采取与环境更能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新型生产、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2.2 以环境促进GDP

实际工作中经济遇到的问题是一些领导者对环境问题不重视,环保工作受到重重的阻力。环保工作不但关系到当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国家乃至全世界的长远发展。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依赖优良的环境质量。最容易为我们所忽略的资源,如空气和水的质量提升,有可能为我们提高几个百分点的国民生产总值,同时因为经济活动更多地依赖于高科技劳动力和知识创造力,为了可以吸引到更高素质的人才,就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与居住空间。这也就需要我们有优良的环境支持。此前,我们对这一问题重视程度一向不足。而要想解决经济与环境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课题,政府便需要制定出一些特别的政策。比如用税收补贴与行政管制的办法实现区域性内化管理。税收补贴政策让那些对环境造成消极影响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不得不考虑到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被认为是较管制更为有效的办法。

3 总结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两方面的工作,通常都认为这两项工作是互相矛盾的,这种看法其实不利于国家经济建设与长远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二者是有机的整体,经济发展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惟有做出这种认识,才能使这两项工作都能得到长足进展。

参考文献:

[1]钟水映,简新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5.

[2]李克国,魏国印,张宝安.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3]覃成林,管华.环境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周石如.经济与环境如何双向发展[J].经济参考周刊,2009,04.

上一篇: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基于“实践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