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研究

时间:2022-06-24 08:55:18

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成本己不仅仅是影响企业利润高低的一个因素,在不断改进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同时,寻找新的适合企业内外部经济环境快速变化的成本管理方法,是企业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无法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 目标成本法

在市场条件下,价值规律、供求关系、竞争机制使成本处于各种抉择关系的焦点,成本与环境、成本与内部条件之间的关系,成本与质量、价格、销售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既决定了企业在各项管理活动中必须关注成本,同时也决定了成本管理不能局限于成本自身。

现代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几个方面。成本预测是成本管理的首要环节,它对于提出准确的备选方案,正确进行成本决策,科学编制成本计划,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成本决策则是在成本预测提出若干备选方案的基础上,对各个形成成本及效益的方案进行横向对比,经过分析筛选后择优选取。成本决策的基本出发点是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取得尽可能好的效益。在实际成本决策中则要考虑各种消耗与收益、技术与经济、宏观与微观、可控与不可控、可计量与不可计量等综合因素,权衡利弊,择优定案。成本控制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影响成本的各项因素加强管理,制定并执行各项消耗定额、费用限额和费用预算,使费用限定在计划标准范围之内。发现偏差,及时反馈,采取措施,防止超标。以使费用发生与成本形成过程始终被控制在合理、最优状态之中。

面对微利时代的巨大生存挑战,企业不只是成本是否降低问题,更重要的是结合公司自身特点,吸收先进的成本管理经验与方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上述成本管理工作,构建优化、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

一、价值链管理

价值链是用来描述企业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产品过程中,其作业与产品价值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公司各项工作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基本活动直接创造价值并将价值传递给顾客,支持活动为基础活动提供条件并提高基本活动的绩效水平,它不直接创造价值。以上相互依存的活动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一系统内各项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即某项活动进行的方式影响其他活动的成本与效率,仅仅考察一项活动本身并不能全面理解这项活动的成本性态,企业可以通过协调或优化这些联系来创建其整体成本优势。例如存储作业在企业生产活动中只起到有备无患的预防作用,它的存在并不能使企业产品价值增加,因此应尽量减少这种作业成本。半成品在企业生产部门的传送作业也不能使企业产品价值增加,应运用网络规划的科学方法合理布局企业的生产车间,来减少半成品传送作业使其传送成本最小化。因此在全面成本管理方法体系中,价值链分析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只有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实现成本控制的全过程管理。

二、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公司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职工培训结合起来,建立起全过程的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用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力求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质量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把不合格的产品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消除产生不合格产品的种种隐患,不允许有缺陷的零部件从前一程序转移到后一程序,形成稳定生产优质产品的系统,以促进产品质量长期、稳定、持续地提高。

三、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是通过精确的调查、分析与技术测定而制定边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标准成本是经营的目标和评价的尺度,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标准成本按其制定所根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可分为理想标准成本和正常标准成本。理想标准成本是指在最优的生产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规模和设备能够达到的最低成本。它的主要用途是提供一个完美无缺的目标,揭示实际成本下降的潜力。正常标准成本是指在效率良好的条件下,根据下期一般应该发生的生产要素消耗量、预计价格和预计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制定出来的标准成本,可以作为评价业绩的尺度,成为督促职工去努力争取的目标。它可以在工艺技术水平和管理有效性水平变化不大时持续使用,不需要经常修订。制定标准成本时,应充分考虑到在有效作业状态下所需要的材料和人工数量,预期支付的材料和人工费用,以及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所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因素。标准成本的制定,应有销售、生产、计划、采购、物料、劳动工资、工艺、车间、会计等有关部门的人员参加,共同商定。标准成本制定后,企业要定期进行评价和维护。

四、责任成本法

责任成本是将成本支出按部门、车间、班组、个人等责任者归类,由责任者负责和进行核算的可控成本。按照“谁负责,谁承担责任”的原则来考核,其考核的依据就是各管理层的责任成本。责任成本的核心是可控成本,所有可控成本加在一起,就是责任成本。责任成本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也可相互结合,可控的目标成本都有与其相对应的责任成本,一个目标成本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责任成本。实施责任成本第一要设置责任中心,明确责权范围;第二,要编制责任预算,确定考核标准;第三,是要提交责任报告,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第四,要评价经营业绩,实施奖惩制度。在采用责任成本管理时,应注意职责划分的科学合理性、责任与权力的统一性、责任人承担责任指标的全面性、信息反馈的真实、及时性、奖惩机制的严格性等问题。

五、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作业基础上进行的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它按照各项作业消耗资源的多少把成本费用分摊到作业,再按照各产品发生的作业多少把成本分摊到产品,作业会造成资源的消耗,产品的形成又会消耗一系列的作业,作业成本计算在产品核算上突破产品这个界限,使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它是以作业为单位收集成本,并把“作业”或“作业成本库”的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产品,将成本管理的核心由“产品”转移到“作业”层次的一种管理方法。

六、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是指在新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为了实现目标利润而必须达成的成本目标值。换句话说,即生命周期成本下的最大成本容许值。目标成本法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成本管理方法。

目标成本管理理论内容很多,综观整体情况,其基本的组成部分主要有:第一是进行目标成本预测。第二是进行目标成本分解。将成本目标细化,使之成为协调各部门、单位、个人在各自岗位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的有力工具。第三是进行目标成本控制。应用控制论的反馈理论,对目标设计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通过数据信息的反馈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和纠正,以保证决策方案和目标的实现。四是进行目标成本分析。

目标成本法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基于价格的目标成本法。二是基于价值的目标成本法。三是基于作业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法。

七、战略成本法

成本优势是企业可能拥有的两种竞争优势之一,成本对于别具一格的战略也极为重要,因为别具一格的企业必须保持与其竞争者近似的成本。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了成本在竞争中的重要地位,许多战略计划都把建立“成本领先”(cost leadership)或“成本削减”(cost reduction)作为目标。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取得并保持全面的成本领先,那么,它只要能使价格相等或接近产业的平均价格水平,就会成为所在产业的佼佼者。当成本领先的企业的价格相当于或低于其竞争厂商时,它的成本地位就会转化为高收益。近年来,在英美日等发达国家战略成本管理已成为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

战略成本管理的产生一方面是为了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企业传统成本管理体系自身缺陷、自身变革的需要。战略成本管理指管理人员运用专门方法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业绩,可表述为“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即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整个循环过程之中,通过对公司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

上一篇:企业文化的本质及其作用 下一篇: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