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教育途径

时间:2022-06-24 12:15:53

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教育途径

摘要 据有关资料显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当今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者呈上升的趋势,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根据多年来学生工作的经验,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对新环境的适应障碍等,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等几条途径出发,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问题 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日益发展,社会竞争激烈,导致人们学习、生活、工作压力增大,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大学生要面对学习、就业等各种因素,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因心理或精神疾病引发的各类校园突发事件有增无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1 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对新环境的适应障碍

大学生刚到大学,周围的人、环境、教学模式等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对大学生活期望过高,然而现实与理想有差距,感到失落。其次对新环境、新同学间,师生间关系等不适应,感到迷茫而心理不平衡。

1.2 与人交往问题

大学是大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环节,为大学生提供了较多锻炼的平台,但大学生由于在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不同,在人际交往方面也缺乏经验,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表现为不知如何与人交流及交往的方式方法,有的学生性格孤僻,不与人交往,甚至被别的同学排斥和冷落等,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导致人际适应不良而影响心理健康,阻碍学习和生活。①

1.3 学习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大学生的主要挫折源。很多同学在高中时是佼佼者,但在初入学之后,高中时期的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大学课程多、节奏快、密度高和灵活性强的特点,学习压力大。另外身边的同学都很优秀,自觉失去了高中的优势,产生心理不平衡,心理负担增大。另外,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或缺乏学习目标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如果不会及时释放压力,长期精神高度紧张,有可能出现强迫、焦虑、精神分裂等心理问题。②

1.4 情感问题

中国大学生们大多在17~23岁之间,从生理发育来说,处于青春期中后期,生理发育已成熟,渴望异性,并希望得到生理上的满足。大学生思想复杂,受电视、网络等的影响,在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尤为强烈。但很多同学不会处理在与异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容易走极端。

1.5 考研、就业、择业带来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大学学习,学习成绩较好的大学生,想考研去继续学习深造,可是考研竞争也很激烈,很多学生出现考研焦虑现象。对于马上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有些对从事何种职业比较迷茫,没有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工作,有的急功近利,有的对人生态度、出国留学等出现心理困惑,不知何去何从,有的努力争取各种荣誉,考取各种证书,以增加就业时的敲门砖等,总而言之,在考研与就业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

2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1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可通过讲座、报告、主题班会或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或采用门诊、书信、电话和网络咨询等方式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个别咨询,化解或缓减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2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具有推波助澜和感染熏陶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2.3 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加强自我保健

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更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从而学会自我保健。大学生要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由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等不定型,情绪和情感往往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容易产生极端情绪,有的激动狂躁,有的抑郁冷淡。因此,大学生要注意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完善自我人格,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要不断积累经验,树立人生目标,明确事业方向和完善处世态度。对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如运动,听音乐等,转移注意力,排遣心中的苦恼,避免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

2.4 加大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

班主任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力军,其素质高低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起重要作用,因此应通过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方式加强校际及同事间的沟通与交流,切实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2.5 联合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除了学校教育外,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家庭教育、社会风气、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还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抵消作用。多数学生的不良心理是由父母关系不良、父母期望值过高、家庭教育方式不良等引起的。③

大学生心理素质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成果,编号:NJSZ1120

注释

① 王慧,谢飞.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文教资料,2009(23):177-179.

② 刘浩,熊奕奕.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议[J].青少年心理与健康教育,2008(6):76-79.

③ 张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初探[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8.3(29):31-33.

上一篇: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下一篇: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历史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