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物口服加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直肠炎

时间:2022-06-23 05:44:14

中西药物口服加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直肠炎

资料与方法

1994年以来收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78例,其中女32例,男46例。年龄19~68岁,其中以25~50岁居多,病程3个月~4年不等。主要表现为腹泻,左下腹或下腹部疼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黏液脓血便,腹胀无力,便次增多。

中医辨证分型:①湿热内蕴型:症见腹痛,发病急骤,里急后重,黏液血便,灼热,便次增多,重者每日5~20次,便后痛减,身热,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②脾胃虚弱型: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③脾肾两虚型:症见久病伤阴,腹泻完谷不化,五更泄泻,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中药药物组成:白头翁40g,公英40g,黄柏10g,黄芩10g,白及20g,儿茶20g,枳壳15g,侧柏叶15g,甘草20g。湿热型加茯苓、木通、藿香、荷叶,脾胃虚弱加白术、陈皮、吴萸、肉桂,脾肾两虚加五味子、党参、黄芪、白芍。

西药:2%利多卡因20ml、庆大霉素24万U、扑尔敏10mg、地塞米松10mg、654-2 10mg。

方法:①每剂药煎3次,取汁500ml,取300ml,分早晚2次口服,余200ml与上述西药混匀,分早晚2次保留灌肠。②保留灌肠方法:每次取中西药100ml,装入静滴瓶内,温度35~37℃,嘱病人排空大便,取左侧卧位,一次性导尿管涂石蜡油后,插入肛内15~20cm,接输液管呈静滴式缓慢灌肠。灌肠后臀高位仰卧30分钟,利于药物吸收。每疗程10天,间歇3~5天后可用第2或第3疗程,持续治疗3~4疗程。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物,忌饮酒。

疗效标准:①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半年以上,未曾复发。②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复发但症状轻,经治疗短期内症状消失。③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

结 果

本组临床治愈56例,占71.8%;显效15例,占19.2%;好转7例,占8.9%。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感染、变态反应、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免疫功能失调等所致。但确切的发病原因尚不明了,因此单纯西医治疗尚无满意的疗效。

中医根据本病腹泻腹痛及反复发作的临床表现,属“泄泻”、“痢疾”范畴,本虚标实,脾肾两虚为本,湿热困扰为标的一种难治性疾病,治疗上应以扶正固本,补脾益肾为重点。

本文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结合中西药灌肠,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效果,虽然中药有效成分及治疗机理尚在探讨,但从药理作用看,基本分为“祛邪”与“扶正”两个方面。“祛邪”重用清热化湿,活血化瘀,目的是控制频繁的腹泻和黏液血便,解除腹痛,其作用与中药清热解毒,能控制炎症,改善局部异常代谢有关。“扶正”用温补脾肾药物,其作用与中药能改善人体胃肠功能,增强人体免疫能力和调节内分泌及神经功能有关。按其辨证分型治疗,采取内服药及灌肠药相结合的方法,既改善了全身症状,又用药直接作用于局部病灶。全身状态的改善为局部病灶的愈合提供了基础,而局部药物的作用,又为营养状况的改善,促进全身性的好转创造了条件,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配合西药,增加了肠道的免疫功能,脱敏,提高了消炎、止血、止泻、止痛、止痒的功效。

因此,对本病的治疗采用中药口服与中西药保留灌肠同时进行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但是灌肠药的温度要与人体正常温度相适应,不超过37℃,不低于30℃,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刺激性肠蠕动,排泄快,保留时间长,具有疗程短,患者易接受,不痛苦等优点。

上一篇:排石汤联用西药治疗泌尿系结石疗效分析 下一篇:妈咪爱联合王氏保赤丸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