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有意思”的大学语文课

时间:2022-06-23 04:12:59

给学生“有意思”的大学语文课

摘要: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大学语文课应该是“有意思”的,这里的“有意思”包括有意思的情节与情感、有意思的修辞与扩展、有意思的逻辑与分析、有意思的背景与轶事、有意思的生发与思考等层面。这种对“有意思”的追求只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做好对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不会偏离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不会使课程流于油滑和肤浅,更不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而是会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大学语文;有意思;构成因素;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122-02

一、大学语文“有意思”的构成因素

1.有意思的情节与情感。有些选篇因为其本身故事情节的生动曲折、语言的风趣幽默或是感情的易于共鸣,从而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如南开大学主编的《大学语文》中所编选的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他要表现的是对自由的追求,而语言风趣幽默,颇得学生喜欢,课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再如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鲁迅《伤逝》这样表现爱情主题的作品,都容易使学生感到有意思。

2.有意思的修辞与扩展。有些选篇所表现的内容与情感较为平实,但却能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有意味的细节的分析解读,让学生感觉到这其中的“意思”。如《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它表达的是思妇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其中有诗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此句看似用语平易,毫无艺术性可言,可是如果把它和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作以比较,就会发现,柳永的词句虽然颇得后世推崇,但他的情感表达里有“计较”的成分,而这里思妇的感情付出则是无怨无悔的,含蓄而坚定地写出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同诗中还有以善用比兴著称的两句:“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两句诗可作两重理解:一重是白日比喻君王,浮云比喻奸佞群小,可引李白《凤凰台》为例;一重是以白日比喻游子,浮云比喻游子在他乡另有新欢,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可引《西厢记》长亭送别崔莺莺的唱词、《琵琶记》赵五娘的唱词,以及邓丽君的“路边的野花”来加以说明。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对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3.有意思的逻辑与分析。有些文章是以严密的逻辑恩辨、特异的思维方式而见长的。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仅百余字,议论斩绝而立意新警,充满着逻辑分析的意趣。再如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一反成说而清晰透辟,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从对比中翻进一层,也属这类的作品,这些作品都能让学生体会到思维独特所带来的力量。

另外,通过对作品表面现象下本质问题的揭露,可以使学生对作品有深入的认识,并在这过程中学会理性判断的基本逻辑,从而培养他们的怀疑精神与理性批判精神。如讲到《水浒》选段时,结合学生熟知的故事背景,针对水泊梁山所谓的“替天行道”、“劫富济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快意恩仇”、“四海之内皆兄弟”等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看到一个与常规印象完全不一样的水浒世界:道义以金钱为基础,英雄们行事简单而粗暴,乃至充满血腥和野蛮。但为何这样的水浒世界依然得到大家的称许?从而进一步分析,在叙事顺序、艺术处理和文化心理方面找到原因。这样的分析超出了学生常有的思维方式,可以使他们在津津有味的听讲中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4.有意思的背景与轶事。文学即人学,很多作品我们都需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具体创作背景去讲,这样才能讲得透辟,讲得深刻,同时这些作家的生平经历与轶事也大大增加学生感兴趣的程度,丰富了课堂。如讲到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大可结合苏轼在黄州时期的经历来充分展开,从而展现一个鲜活的坡仙形象。讲到《金岳霖先生》的时候,不妨顺便对西南联大众多知名教授的风采加以介绍,再加上汪曾祺的《跑警报》,使学生对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这一段奇迹有深入的了解,并以此见识一代学人的人品与风貌。

5.有意思的生发与思考。文学与现实不远,文学是对人生的体认、延展与滋养,大学语文的很多选篇都会和学生当下的现实生活发生关联,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既深化了对文章的理解,又刺激学生积极地关注现实生活。在讲授大学语文的过程之中,应有意将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来,如理想与现实、自由与规范、尊严与价值、友情与爱情、超脱与入世、积极与自适等问题,结合不同篇章进行有计划的讨论。如讲到余光中《我的四个假想敌》,可在课上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父爱,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以《当我老了》、《我们怎样做女婿》、《我的父亲母亲》中的一个为题写一篇文章,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思考自己和父母的关系问题。结合张爱玲的《天才梦》,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和中国传统所看重的‘大器晚成”’;结合《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探讨个性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关系;结合《伤逝》来探讨爱情与面包的关系,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积极加入到课堂讨论中来。

当然要将上述“有意思”落实下来,一本有意思的大学语文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编选大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就很注意将有意思的文章选人。在教材前言地讲述了编选大学语文的一个重要考虑:“选录一部分有意思的文章。…‘这里的‘有意思’主要强调三点:一是文章语言与内容的诙谐幽默;二是文章思维的特异与严密,显现出强大的逻辑吸引力;三是选文的某种角度与学生当下的学习生活发生联系,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我们在当代文学部分选编金庸《射雕英雄传》、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古代文学部分选编《史记·滑稽列传》、苏轼小品文三则,外国文学部分选编勃朗特《简·爱》、罗曼·罗兰《名人传序》等,都是在作这样的尝试与努力。

二、大学语文“有意思”的探究

1.追求“有意思”是否会偏离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的就是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而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学校因其培养标准的不同,这个教学目标也会有其独特性。但基本文学素养的提高、情感世界的丰富、理性精神的养成、人文关怀的渗透是基本共通的,而这些恰是我们在“有意思”的教学中所要着重体现的。

2.追求“有意思”是否会使课程流于油滑和肤浅?通过上文的分析,这一点是不需要担心的,相反,这样的有意思反而会使课程更为深刻。当然,这里关于轶事背景的处理需要注意。这样的轶事不是随便拿来用的,都是要围绕主题来展开,不可以脱离文本和文学太远,否则变成故事会,就失去了意义,并且浪费了教学时间。

3.追求“有意思”是否会破坏课堂的整体性?大学语文课程的安排一般都是以两课时为一个单位,讲授一篇文章。如此有限的教学时间即使想正常讲授下来都显得捉襟见肘,所以有些大学语文课教师不免有这样的担心:你把时间都放在“有意思”上了,文章的整体性是否会因此而缺失?这确实是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基本的授课事实是文章讲解可长可短,“有意思”环节的设置也是如此,只要我们合理调控好二者的比例,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是可以做到的。

三、大学语文“有意思”实现的必备策略

1.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统筹安排的目的是要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不只是针对一篇文章而言,更是针对整个大学语文课程而言。大学语文课时有限,需要承载的教学目标较多,这些目标是无法在每一篇文章中都逐一得到贯彻的。所以对教学全程必须要做到统筹安排,具体规划好每篇文章侧重讲授哪些有意思的内容,侧重作哪些方面的延伸,占用多少时间,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的教学效果。

2.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有深浅广狭之别,也有视角差异,这既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问题所在,又是一个偶然形成的优势。这种劣势和优势都要求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大家集思广益,开阔思路,最后获得最优化的解决方案。

总之,只有大学语文课“有意思”了,学生才能乐于上课,乐于听讲,乐于思考,乐于讨论,广泛阅读,并诉诸笔墨,写出漂亮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大学语文课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都要依靠这个“有意思”来实现。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11SZ-13001);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11-XJ12002)]

[吴媛媛: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杨彩梅:牡丹江市第十五中学]

上一篇:与时俱进话“讨论” 下一篇:浅议高一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