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侦查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时间:2022-06-23 11:59:58

我国侦查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一、侦查监督的概念及意义。所谓侦查监督,是指检察机关作为侦查监督主体对法定侦查机关(实践中主要是公安机关)启动侦查程序是否合法,侦查案件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方面是否正确,以及侦查机关和侦查人员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依法实行的监督。刑事侦查权作为一种惩罚权力机制而存在,国家权力在侦查活动中的运用主动而深刻,侦查活动的展开以及侦查措施的采用几乎都是以限制甚至剥夺犯罪嫌疑人或者第三人的人身、财产权益为前提,会不可避免地给涉讼公民的权益造成强制性损害。

二、我国现行侦查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一)对侦查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司法实践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检察机关不同程度的存在侦查监督意识薄弱的现象。如有的受“重配合、轻制约”思想的影响,怕得罪了公安机关,表现出“不愿监督”的倾向;有的觉得立法规定不完善,监督依据不充分,表现出“不好监督”的倾向;有的感到案件难度大,阻力多,存在畏难情绪,表现出“不敢监督”的倾向;有的则受人财物等方面的制约,表现出“不能监督”的倾向;诸如此类现象,严重阻碍了侦查监督工作的进行,导致侦查监督工作难以打开局面。(二)监督方式滞后。检察机关监督的方式主要是书面审查侦查机关报送的案卷材料,是一种事后监督。如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通常是由被害人提出控告,检察机关接到控诉材料之后再进行监督。审查的监督由于案件己经侦查终结,同样是事后监督。此外,检察机关在作出批捕与否,与否的决定时,只能通过审阅案卷材料来进行监督,实际上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是不可能在卷宗材料中得到反映的,即使犯罪嫌疑人事后向检察机关反映,也大多因时过境迁无法查实而不了了之。这种事后监督的方式,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被动性,很难在实践中产生即时效应,更难以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纠正违法行为。(三)对侦查行为的监督不力。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既是公诉人,又是监督者,具有双重身份。这两种角色定位经常是检察机关处于一种顾此失彼的状态。而我国刑事诉讼法有没有对检察机关的中立性提出明确的要求,从而导致检察机关重视控诉职能,而忽略监督职能。同时就现有的几种监督途径和方式来看,其缺乏监督的刚性条款,监督手段软弱无力,检察机关对公安机既没有实体制裁,也没有程序制裁,因而检察权威无从树起。此外,检察监督范围的狭窄也使得大部分侦查行为无法纳入监督的视线。除了逮捕需要检察机关批准外,其余的强制性措施无论是对人的还是对物的均由公安机关自行决定,检察机关无权干涉。而在西方各国,这些强制性措施均由中立的司法机关予以审查、令状,显然,在我国这些侦查行为均处于失控状态中。(四)侦查监督机关内部缺乏沟通。就检察机关内部而言,审查批捕、审查和监所检察、控申、渎职侵权等部门在侦查监督工作中,还没有形成有机的完整体系,大多各自为战、缺乏沟通,相互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不能形成有效监督的合力,从而影响了检察机关整体监督力量的发挥。例如,在实践中,控告申诉检察部门、监所检察部门、渎职侵权检察部门在工作中发现的刑事立案监督案件线索,大多都不能及时移送侦查监督部门,侦查监督部门在工作中发现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有的也不能及时移送侦查部门。

三、我国侦查监督机制的完善。(一)规范侦查监督工作程序和方式。规范侦查监督工作程序和方式,完善监督的途径,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举措:一是建立当事人及其利害关系方对违法立案、不立案和违法侦查行为的申诉机制。规定当事人及其利害关系方就上述违法侦查活动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诉的,检察机关必须受理,经调查属实的,应当监督公安机关予以纠正。这样就大大拓宽了检察机关对违法侦查活动的知情渠道,也大大拓宽了检察院实行侦查监督的案件范围。二是改革审查逮捕工作,改变单纯的书面审查方式,赋予其一定程度的诉讼特性。为避免依赖书面审查无法全面客观地掌握违法侦查活动的情况,应明确规定审查移送逮捕的案件,必须提审犯罪嫌疑人,听取被害人和被害人委托的人、犯罪嫌疑人委托的人的意见。三是对提前介入侦查的案件范围、介入时机、介入后的工作事项等作出明确规定,充分发挥其引导侦查、监督侦查的作用。(二)实行主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检察机关对侦查行为实行监督的主体应当是检察官,但是不是所有的检察官都可以承担这一职责。而主办、主诉检察官是指从检察官队伍中选拔的、具有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相对独立地承担以及法律监督等职能的检察官。主办检察官在实施监督的过程中,既要赋予他们应有的权力,如参与部分必要侦查活动权、侦查建议权、调阅案卷材料权、纠正违法权等,同时也要实行主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主诉检察官能够相对独立地决定办案工作中的一部分事项,对其他事项则依法提出处理意见由检察长决定或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主诉检察官对自行决定的案件要承担完全责任,这样就可以较好地限制了部门负责人用行政手段干预案件的权力,将部分案件的决定权赋予主诉检察官,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发挥了主诉检察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办案责任心。(三)加强侦查监督工作机制的运行环境建设。侦查监督绝不只是检察机关侦查监督一个部门的工作,它涉及刑事诉讼的各个方面,贯穿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在司法体制和司法权力的配置上,要强化公安机关的侦查能力,弱化公安机关的侦查权力;强化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制约”,弱化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配合”,使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法律地位与实际地位名实相符,真正发挥监督作用。此外,应对检察系统内部存在的不合理的考核机制进行梳理,摒弃与法律至上观念相违背,与检察机关监督角色相冲突的规定,否则仍然会使业已改良的司法制度在实践中在利益的驱使下遭到规避,使检察机关在审查批捕环节丧失对侦查结果监督的本意。

作者简介:李允锋(1976.11.20― ),男,河南,海南省五指山市人民检察院,书记员。

参考文献:

[1]索维东.侦查监督教程[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2.

[2]陈光中.中国刑事诉讼程序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

[3]张德智,徐明玉.遏制侦查权滥用的途径构想[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6.

上一篇:浅谈如何加强医院财务风险控制 下一篇:浅谈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