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研究文章述评分析

时间:2022-06-23 07:51:50

旅游目的地研究文章述评分析

笔者从《旅游学刊》2013-2014年登载的专业论文选取了14篇与旅游目的地相关的文章,较详尽地进行研究内容述评,并就作者信息、关键词、研究领域/案例所在地/研究方法、参考文献四个视角进行了指标统计分析,方便旅游同行对近年来我国旅游学者在旅游目的地领域的研究取得总体性认知。

一、引言

旅游目的地研究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选取2013-2014年发表在《旅游学刊》的14篇与旅游目的地相关的文章进行述评(见表1)。本文的述评分析主要从研究内容述评、相关指标统计分析两方面着手。

二、研究内容述评

本文选取的14篇文章从研究内容视角,可大致分成四个研究领域: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目的地安全/信任、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旅游目的地意象/形象。

(一)旅游目的地管理

田祥利、白凯(2013)在厘清突发事件和危机概念基础上,通过构建入境旅游人数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2005-2009年月入境旅游人数统计数据,分析了2008年“3.14”突发事件对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影响和政策响应作用机制。

王京传、李天元(2013)通过对国外公开发表的以“tourism governance”、“destination governance”、“tourism partnership”为主题的英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了国外目的地治理研究的时空特征、研究内容和研究不足,提出进一步的目的地治理研分要加强理论体系构建,扩充研究的对象和领域,拓展研究的空间范围,构建各主体的有效参与机制,探索目的地治理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适用性。

史春云(2013)以651条国内长途团队世博旅游线路详细报价为基础数据,结合长三角城市地理空间背景条件,比较分析了旅游线路模式中基于线路节点特性的旅行模式、角色、功能、停留时间与旅游花费,对世博线路中的旅游目的地合作圈层进行了划分,深入探究基于旅游线路模式的长三角城市目的地旅游经济收益的空间差异。

(二)旅游目的地安全/信任

姚延波、陈增祥、贾h(2013)探究游客对目的地信任的维度,考察其对游客满意度、游客重游意愿与推荐意愿的影响。通过479份实地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游客对目的地的信任属于二阶因子结构,其维度包括游客对目的地的感知能力、感知友善与感知正直,进一步分析了3个不同维度对游客满意度、游客重游意愿与推荐意愿的影响。

邹永广、郑向敏(2014)在阐述旅游目的地安全感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游客安全感的影响因素,进而探讨了游客安全感的形成过程,构建了游客安全感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

(三)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

刘丽娟、李天元、王雪(2013)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绩效评价和旅游目的地营销传播活动绩效评价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归纳。

白凯、胡宪洋(2013)从理论来源与关系辨识两方面对国外目的地品牌个性研究进行了归纳,清晰了目的地品牌个性研究与品牌个性理论、个性心理学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层级递进关系,通过自我一致性理论,构建了目的地品牌个性、形象、目的地品牌化与游客自我形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静、焦勇兵(2014)以西湖、西溪湿地、大运河.杭州3个地理区位相近、旅游吸引物相似的旅游目的地为样本,从品牌个性视角对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差异化定位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就3个旅游目的地品牌定位给出了方向性建议,并从品牌个性视角以旅游目的地差异化定位模式进行了探究。

陈晔、李天元、赵帆(2014)探索旅游目的地网络界面对旅游者体验及品牌形象的影响,构建了旅游目的地网络界面特征、旅游者体验与目的地品牌形象的结构方程模型。经研究发现,旅游目的地网络界面特征的3个要素(信息价值、友好性和交互性)通过功能性体验和情感体验两个中介因素影响游客对目的地品牌形象的感知,但信息价值对情感体验的影响不显著。最后对旅游目的地优化网络界面提出了策略建议。

(四)旅游目的地意象/形象

周永博、魏向东、梁峰(2013)结合两个水乡古镇案例,基于大样本抽样调查,采用改良的“重要性――绩效”复合分析(IPA)工具,探索旅游目的地意象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和方法,为江南水乡旅游地意象整合营销传播提供策略建议。

刘力(2013)综合影视旅游和旅游目的地形象两个研究领域,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把影视剧对潜在游客目的地形象感知和旅游意向的影响纳入一个整体性框架之中,深入分析潜在游客目的地形象形成过程以及影视剧对潜在游客旅游意向的影响机制。

胡宪洋、白凯(2013)编制了旅游目的地形象修复问卷,通过对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的正式调查,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3次验证因子分析,探讨并验证了旅游目的地形象修复策略对中外游客行为意图的影响。

范钧、邱宏亮、吴雪飞(2014)综合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及环境责任行为理论,将旅游地意象分为5个要素,将地方依恋分为2个要素,并构建了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

王媛、冯学钢、孙晓东(2014)对国内外旅游地形象时间演变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包括旅游地形象随游览阶段的演变、事件前后的旅游地形象变化、旅游地形象的生命周期演变、旅游地形象的季节波动等,提出了更为系统的旅游地形象时间演变机制,并从供给方与游客两个层面对感知形象与发射形象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

三、相关指标统计分析

(一)文章作者统计分析

本文选取的14篇文章共计有32名作者署名,其中李天元、白凯各署名3次,胡宪洋署名2次,其余作者均署名1次,因此参与文章发表的作者实际人数应为27名(详见表2)。

1、文章作者性别统计分析

剔除了发表多篇文章的重复署名后,余下的27位署名作者中,男性为18位,女性为9位。男性人数恰好为女性的两倍。

2、文章作者署名单位统计分析

27位作者来自于15个高校,15个高校中,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发表有4篇文章、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发表有3篇文章,其余13所高校均发表1篇文章。

3、文章作者年龄统计分析

27位作者在文章发表时年龄呈5个年龄段分布,其中30-39岁组最多,共13位,占48.1%;其次为29岁及以下组,共6位,占22.2%。

4、文章作者学位统计分析

27位作者在文章发表时学位层次有5级:博士、博士生、硕士、硕士生、未明确标明。其士组最多,共15位,占55.6%;其次为博士生、硕士生组,各4位,占14.8%。

5、文章作者职称统计分析

27位作者在文章发表时职称层次有5级:教授、副教授、讲师、在校生、未明确标明。其中副教授组最多,共9位,占33.3%;其次为教授、讲师组,各6位,占22.2%。

(二)文章关键词统计分析

文章关键词是文章检索的重要工具,也是作者文章阐述所围绕的中心点。本文所选取的14篇文章共计有关键词58个(见表7)。

1、文章关键词数量统计分析

14篇文章严格按学术规范,将关键词个数设定为3-5个。其中,6篇文章为5个关键词,4篇文章为4个关键词,4篇文章为3个关键词。

2、文章关键词高频词统计分析(见表8)

在14篇文章的58个关键词中出现2次以上的词有9个,其中“形象”出现7次、“旅游目的地”出现6次、“游客”出现4次、“个性”出现3次。“旅游地”、“意象”、“意愿”、“机制”、“评介”则分别出现2次。可以看出,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仍是当前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的热点领域。

(三)文章研究领域、案例所在地及研究方法统计分析

1、文章研究领域统计分析

如前文在研究内容述评中所分类别,本文所选取的14篇文章大体可分为4个研究领域: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目的地安全/信任、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旅游目的地意象/形象。

2、文章研究案例所在地统计分析

本文选取的14篇文章有8篇文章有具体的案例地,其中国外1例,国内7例。国内的案例地集中在、新疆、浙江、福建等四省区(详见表10)。

3、文章研究方法统计分析(见表11)

旅游研究方法从技术角度可以分成很多种,比如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实证法等等,从总体来则可归为两大类:质性研究、量化研究。本文所选取的14篇文章,有4篇采用的是质性研究方法,另外10篇采用的是量化研究方法。

(四)文章参考文献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能很好地反映出文章作者的研究视野,对前人研究成果的了解程度。

1、文章参考文献篇目统计分析(见表12)

本文选取的14篇文章都附有数量巨大的参考文献,其中参考文献数量前3名的依次为:《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理论来源与关系辨识》90篇、《国外旅游目的地治理研究综述》79篇、《旅游地形象的时间演变与演变机制》68篇。数量最少的是《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形成机理实证研究》8篇。可以看出,综述类文章所需参考文献较多,而实证研究类文章参考文献较少。

在所有661篇参考文献中,中文文献仅有170篇,而英文文献高达491篇。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旅游学刊》的国际化定位,及各文章作者的国际化视野的开阔程度。

2、文章参考文献主要外文文献出处统计分析

仔细观察,则不难发现,在491篇外文参考文献,有多达161篇较集中出自三大国际旅游研究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三家刊物占外文文献总比高达32.79%。由此可以看出,上述三大国际旅游研究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四、结语

笔者从《旅游学刊》2013-2014年登载的专业论文选取了14篇与旅游目的地相关的文章,较详尽地进行研究内容述评,并就作者信息、关键词、研究领域/案例所在地/研究方法、参考文献四个视角进行了指标统计分析,方便旅游同行对近年来我国旅游学者在旅游目的地领域的研究取得总体性认知。

本文主要不足在于,刊物仅限于《旅游学刊》1种刊物,文章选取时间节点仅限于2013-2014年,所得数据不具有普遍代表性。

(作者单位: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上一篇:济南市高星级酒店员工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生态旅游与海南生态旅游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