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中医药治疗的几点认识

时间:2022-06-22 11:21:19

慢性肾病中医药治疗的几点认识

慢性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等)是一组常见的肾脏疾病的综合征,以水肿、蛋白尿、血尿为其特征[1]。临床证见面色白光白无华,腰酸乏力,纳差神疲等症,属中医学水肿、虚劳、腰痛的范畴。目前除了血透、腹膜透析外,尚无治疗肾功能不全的理想方法。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是肺脾肾虚,运化失常,开阖不利,水湿停聚,湿热内生,进而气滞血瘀,积结成毒。日久不愈,正气日损,气化功能逐渐衰竭,体内精微物质失摄而漏出,水饮痰浊血瘀内停,则表现为正虚邪实或本虚标实之候。治疗上当辨虚实,分寒热,察阴阳,明标本。采用宣、利、清、补及活血化瘀诸种治法,务求改善肺、脾、肾的病理状态,恢复其生理功能,增强摄纳精微作用,促进水液的运化与排泄,才能获得较好临床疗效。现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进行探讨。

1 病因病机

目前中医学对慢性肾病的认识,众说不一;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实验研究都有较多报道。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认为本病内在主因与脾肾虚损有关,《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在诱因责之外邪与过劳,《景岳全书》说“虚邪之至,害少归阴,五脏所伤,穷必及肾”,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脾气健旺,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则健康,反之,脾失健运,机体消化吸收功能则低下,从而出现恶心、腹胀、纳差、便溏。在氮质血症期,尤其尿毒症期,胃肠道的临床表现脾虚失健是其病机根源。脾主运化,运化水液,脾气健旺,运化水液功能健全,就能防止水液在机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滞,也能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形成。相反,脾失健运,水液在机体内不正常的停滞,就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可出现水肿。《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长期的水肿且反复是慢性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湿、痰、饮原本是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而凝聚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又成为损害机体的致病因素,造成恶性循环。氮质血症期和尿毒症期,血液中肌苷、尿素氮、二氧化氮结合力等过度异常升高,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不能及时正常清除,正是中医脾虚失健、痰浊内生的病机所致。

脾主升清,以升为健,是脾气的运动特点。脾健升清正常,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及上输心肺、头目的功能正常,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人则精力充沛,头脑清醒,思维敏捷;若脾运不健; 升清无力,水谷运化失职,气血生化无源,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慢性肾病的精神神经系统表现如疲乏、眩晕、头痛,若并发肾性高血压,临床症状尤为典型。

肾主藏精,封藏为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的功能健全,肾气封藏防止无原因流失。反之,若肾气不固,固摄无力,人体精微物质流失,慢性肾病长期的尿蛋白及红细胞,临床上最为突出,这正是肾气不固的病因所在。《张氏医通》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精血同源,精旺则血足;精亏则血虚,肾气不固,肾精无故流失,血因之而衰少。慢性肾病的肾性贫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肾气不固,肾中精气无故流失所导致。

肾主水,司开阖。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负责着人体整个津液代谢,尤其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如果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失职,小便代谢障碍而出现多尿、少尿或无尿的临床表现,慢性肾病的病情发展过程出现的多尿期、少尿期,其真正的病因就是肾中蒸腾气化无力,精气虚衰。

2 辨证分型与治疗

临床证见:大多数患者表现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华或暗淡,四肢及颜面水肿,腰膝酸软,肢体厥冷,胃纳欠佳,小便清长、少尿、无尿舌淡等。

2.1 肾阳虚型 主症:腰酸痛,肢冷喜暖,面色白,尿少色清,下肢水肿,舌质淡润,苔白滑,脉沉细尺弱。治法:温肾利水。方药:制附子10 g,肉桂2 g,仙灵脾10 g,茯苓10 g,白术6 g,山药15 g,车前子15 g。水煎服,1剂/d,日服2次,每服50 ml。疗程一个月。

2.2 脾虚湿盛型 主症:全身疲乏无力,腰膝酸软,纳少腹胀,畏寒肢冷,面浮肢肿,尿少,大便溏泻或稀软,脉沉细滑。治法:健脾利水。方药:党参15 g,茯苓10 g,白术10 g,制附子10 g,肉桂3 g,厚朴6 g,大腹皮6 g,泽泻10 g,车前子20 g。水煎服,1剂/d,日服2次,每服60 ml 或100 ml。服药10~15 d为一疗程。

2.3 肾阴虚型 主症:五心烦热,口干喜饮,腰酸痛,全身疲乏,有时肢体麻木,潮热盗汗,尿少赤,大便干结,遗精,月经提前,舌红少苔,脉沉弦细。肉眼见血尿,镜下见血尿。治法:滋补肾阴。方药:生地10 g,鳖甲10 g,枸杞子10 g,茯苓15 g,白术6 g,山萸肉30 g,砂仁10 g,丹皮6 g,麦冬10 g。水煎服,1剂/d,每服60 ml,日服2次。服药10~15 d为一疗程。此型由于肾阴虚日久,易波及心、肺,最后导致气阴两虚,危及生命。治疗时要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随症加减,才能获较好疗效。

3 小结

祖国医学认为慢性肾病以脾肾阳虚为本,湿浊为标,邪毒潴留体内,浊阴不易从下窍排出。因此,首先解决湿浊之邪(毒素)的排泄问题,用辨证中药内服配合食疗、中药液洗浴、中药液灌肠将湿浊之邪排出体外,开腠泄浊、通腑泄浊将动风之根基灭熄,临床症状随之好转,在健脾益肾的基础上将人体免疫提高、调整,对长期患病者十分重要。因为肾是调节人体免疫的重要器官,脾胃是人体免疫之基础。

总之,采用中医药诊治慢性肾病,特色十分显著,前景十分广阔,但也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同仁今后应弥补不足,发扬优势,不断总结经验,开创新思路,提高临床疗效,以丰富和完善中医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参 考 文 献

[1] 胡燕.“轻以去实法”在慢性肾病治疗中的运用.中医药通报,2010,9(1):55-57.

上一篇:缩短禁欲时间治疗弱的探讨 下一篇:关于Fahr综合征及其ICD-10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