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与重庆体育产业发展的互动研究

时间:2022-06-22 06:39:29

城乡统筹与重庆体育产业发展的互动研究

摘 要 城乡统筹是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市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赋予新的使命,由于重庆市所处内陆和长久以来的产业发展不均衡,与东部地区的经济部差异较大,要加大对体育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全民健身体系,促进体育消费,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

关键词 城乡统筹 体育消费 体育产业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5-000-01

重庆作为直辖时间最短、经济总量最薄弱、人均收入最低的直辖市,而且又是处于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而发展体育产业可以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就业的压力;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在实行城乡统筹后的重庆地区,就业机会的增加、居民收入的稳定,对社会经济的提振会起到不小的作用。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的持续快速增长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根本的保证,体育产业的发展是依靠经济增长来拉动,没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体育市场的繁荣是不可能的。在社会财富的增加,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能否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受限于人的智力和体力及其他素质;体育产业发展越快,对人的身心健康其积极作用越明显,体育运动的预防生理、心理疾病、强身健体的功能也就可以逐渐的展现出来,并已经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认可。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体育运动对人的精神状态、体质强健培养对物质的创造能力提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于重庆的地形地貌的限制,人口密集区域体育活动场地严重不足,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经营性的体育场馆大量增加;但中低收入水平的居民体育消费的水平也低,收费较高的体育健身场馆的出现,又有多少的中低收入能够承受。政府部门在制订体育产业中长期发展的规划时,应提出加大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社会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对老旧的进行改造;体育场馆、设施作为公共的体育产品,使将来的公共体育产品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公众免费使用或者低成本缴费使用有形的体育公共产品,就其本身来说就是公益性的表现,体育公共产品的公益性具有社会共享性,由政府提供资金、经费的来源,是社会全体人员共享,属于社会全体成员;还有的是公共体育产品的公用性,使用的范围是社会大众,面向大众,让公众能够平等的使用这些公益的场地、设施、服务。没有新建条件的,可以利用周围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由政府出面与学校进行协调,向公众进行开放。为居民提供公益性的服务,为大众体育活动提供所需求的场所,以满足居民的需求,缓和了体育活动场地不足的矛盾,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培养潜在的体育消费群体。培养体育消费的群体是在体育产业发展重要的环节,公共运动的场馆建设与改造、公共体育设施的增加不一定都需要政府的投资,改变以往只由政府投资转为社会闲散资金、体育运行机构、体育机构、或单或多家合作经营的投资模式改变,增加体育消费的群体,从而促进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体育产品消费者,在进行某体育运动消费的人群增加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提高票价或是限制参与的人数,政府要增加一些运动的场馆、体育设施;短期内是增加了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但体育场馆是全年无休,进行体育消费的人群是不断的增加,一定经营周期内会从回收成本到盈利。

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社区体育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由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思想观念与意识的改变、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空余休闲时间的增加,会促使体育消费的观念在意识中生根发芽。而且,在统筹后的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的建设与整合加快了各种信息、观念的大量流入,加快了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体育意识的增强;由此增加体育消费的需求,而体育消费的增加将促进体育产业消费市场的增加。体育消费涉及了诸多的方面,吃、穿、住、行、玩等等都有涉及。为了自身的身体健康、娱乐消遣,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而购买运动服装、运动器械;为了观赏某项运动或体育表演而购买门票;在居民有下意识进行准备的过程中,就有了体育消费行为的出现。就目前全国的平均水平来看,人民的生活消费刚刚开始由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过渡;经济上就地区分布东部地区和沿海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远高过全国的平均水平,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消费的观念、竞技体育的水平、举办各种大型赛事的能力都要远强于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有部分地区温饱问题依旧没有解决,重庆依然如此,居民还拿不出更多的钱用于体育消费;居民在传统的消费观念中还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无法达到体育消费的高度,也就不能理解体育消费会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重庆现阶段的发展来看,以发展体育产业政府指导下以社会效益为主,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的长期发展为主要方向;在发展过程中社会效益的收益增长往往堪比经济效益的增长,与此同时社会效益也会反哺于经济效益,有利于体育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总量的增长,以此社会效益达到经济效益的反哺,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 文启湘,席建强.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新思路:基于体育消费的视角[J].学术交流.2009.8.

[2] 曹可强.高校体育场地的社会开放策略[J].体育学刊.2004.3.

[3] 宋成刚,曹锋华.论新时期城市化与体育产业的互动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5.

上一篇:孙燕玲:为了心中那片神圣的绿色 下一篇:大学体育课程实施分层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