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创作感受谈

时间:2022-06-22 10:09:22

国画创作感受谈

摘要:晚清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述了人生三境界的概念,他将诗词引申到美学的研究领域,以诗词所传达的意境比喻治学的问题,达到生动传神的效果。王国维所阐述的人生三境界同时还具有一种开放性,一百多年来被后人不断加以分析、理解,皆可说出一番道理,参照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结合个人的创作感受,深感其中启发性很大。

关键词:王国维 人生 艺术 三境界 绘画创作

一、人生三境界的概念

在王国维的美学著作《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回中,王国维提到了人生三境界的概念,原文摘录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①

在王国维的《文学小言》中,以上的最后两句被替换成“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依照《文学小言》中后几句话的阐述,“境界”一词在此处更倾向于作阶级、阶段的解释。“‘境界’在这里又指人生的境界,具有生命哲学的内涵和视野。王国维的这个论述,内在地把艺术与人生联系起来,达到了对艺术和人生最幽深的内涵和意义的了悟和洞悉。

二、人生三境界浅释

下面从三首词的本来译义出发,看看王国维如何把写情话相思的佳句从爱情领域引申到治学领域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摘自晏殊《蝶恋花》。该句大意为: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摘自柳永《蝶恋花》。该句大意为:虽衣衫丝带渐渐觉得松宽了,可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颜色憔悴。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追求理想,忘我奋斗,为了到达成功的彼岸,历经再多的艰难困苦也绝不后悔。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摘自辛弃疾《青玉案》。该句大意为: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费尽周折,经过不断地磨练之后,逐渐成熟起来,一朝顿悟,终于喜获成功。

三、个人艺术创作感受浅谈

王国维将诗词引申到治学领域,确有其独到之处。品读前辈之言,颇有感触,我辈人生阅历善浅,不敢妄言已理解透彻其所言之三境界,若以个体一生的艺术之路而论,则我辈仅仅经历了第一境界,渐渐步入第二境界而已,离获得艺术之大成仍有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回望浩瀚艺海,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题材、主题,不同的表现技法、形式构成,前辈们都做出了出色的成就。学艺之初多是沿着前辈开辟的道路行走,极尽模仿之功,终未偏离前辈们开辟的道路,未形成自家体系。然而每个从事艺术的人有各自不同的阅历,这必然导致了对艺术的理解不同。没有一个人的经历跟你一模一样,没有一个人能言尽你心里的所感所想,所以在不断学习基本功、揣摩前人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成为一种必然。正因为每个人的阅历不同,所以艺术探索的道路注定是孤独的,必须亲自去摸索那最适合你的、最能代表你作为生命个体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于是乎登高望远,独自一人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一)确立目标

我开始审视个人的社会身份、文化身份,从自身出发去寻找那最熟悉的、最触动自己的对象。在文化的圈子里,我的身份可以算是一个初涉艺坛的画者,在选取表现对象时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我始终不忘自己的社会身份是农民的子女,是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子女,身份为农民的父辈将我抚养长大,助我踏上如今这学艺的道路。社会底层劳动者是我最熟悉的群体,也是寄托着我最深厚情感的群体,他们在当今社会的生存状态是我最关注的,也是最能引发我思考的。我相信艺术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能反映出社会不同方面的面貌。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应该利用自己手中的画笔为劳动者言志、传情,并以此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间接的推动作用。经过这番思索之后,我确立路自己艺术道路的大方向:以一个农民子女的视角去关注社会底层劳动者,表现他们的生存状态,言他们之志,传他们之情。

(二)执着追求

因自身对艺术普遍规律的认识依然浅薄,在探索的过程中依然需要不断品读艺术理论知识以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同时还要不断进行技法的锻炼,以加强对艺术语言的驾驭能力。对于所关注的群体,他们的生存有多个层面,且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有些本质性的东西总是掩藏在纷繁的现象之下,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很难看清楚,而洞察力的获取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需要依靠丰富的人生阅历。作为认识的主体,选取的角度不同,难免产生许多偏颇、肤浅、甚至是错误的认识。纵使对艺术已有足够的理解、已娴熟地掌握了技法、对所关注对象的认识也够清楚,而要将各种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明确的、实在的、感人的艺术作品又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在自己确立的艺术道路上前进是困难的。学艺七八年,我的探索才刚刚起步,未来的路还有很长。虽然知道前方道路险阻,困难重重,布满荆棘,并不好走。但是为了那些我最熟悉的人群,为了那些我最亲的人,我不会退缩,始终会带着责任感与使命感去探索,为言其志、传其情,吃再多的苦也在所不辞。

(三)未到来的成功

豁然开朗,在转身的一瞬间品味到成功的喜悦,这种在艺术之路上苦索之后的成功我尚未实现。在探索过程中偶然能得到一些阶段性的收获,这种收获的过程也伴随着不同的感受,虽然未上升到王国维所阐述的三境界那种理论高度,但是窃以为与王国维三境界有暗合之处。

四、具体创作感受举例

谨以本人国画作品《我的父亲母亲》为例,将个人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阐述如下:

作品《我的父亲母亲》画的正是本人的父母。父亲母亲都是农民,为了生存而寄居城市,从事垃圾清洁的工作。中国当今画坛农民工题材的画作不少,但我这画与别人不同,我画的不仅是农民工而且是我最亲最近的人,我的视角与其他画家必然不一样。我要表现的主题是父亲母亲的不易,表达作为儿子对父亲母亲的感激之情。

主题定下来之后,如何表达则摸索了很长时间,经过了无数次痛苦的挣扎,品尝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画面的整体风格上徘徊过:细腻写实、还是粗狂写意?相应地在表现技法也徘徊于工笔与水墨写意之间。构图上更是进行了无数次尝试:模仿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画作的构图;分别截取父亲母亲劳作过程中最吃力的一个动作,构成一个二联的组画;选取父亲母亲返回家中卸下劳动工具的那一刻,将二人置于统一的画面中。尝试过的构图要么不符合形式美感、要么人物在画面中的形象不突出,要么情节性太强了,不符合绘画的表现特点。创作初期段满脑子都在想着该选取哪个场景、该如何构图,用什么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如何表象人物的精神面貌,总之,可算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虽未到衣带渐宽的地步,但有时却也食无味、寝难安。在摸索中渐渐确定了以水墨写意的技法,呈现粗狂的风格,并且也确定了选取父亲母亲劳作一天后返家的情景,削弱情节性代之以一个静止的画面作为构图。即便是这些因素确定下来之后,在绘画的过程中依然面对许多困难:如何通过人物的动作和面部表情传达人物的精神面貌?用怎样的笔墨组合烘托出预想的氛围?道具和场景该如何设置才能恰到好处?不停地画,不停地改,不停地试,一张又一张,废画堆成一大摞。创作期间作息无序,饮食无定点、熬夜、身形憔悴,精神上更是在不断挣扎。

也不知经过了几番思考,作了多少种尝试,进行了多少次修改,画了多少幅废画,最后我的画定下来了: 父亲母亲前后而立,一正一侧,一身朴素的工作装,身旁是扫帚、装满废品的箩筐、斗笠等每天都在用的道具。环境的交代没有过多的笔墨,只是在远处加了盏路灯。背景用淡墨渲染,表现出暮霭中的氛围。彷佛是在突然之间,我的画作就这样定下来了,那一刻长舒了一口气,内心感到无比放松。

五、小结

经过这番梳理再看王国维的 “三境界”妙论,遂明白: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没有对目标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没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

注释:

①人间词话,(清)王国维著,滕咸惠译评,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第38页。

②百年中国美学史略,章启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44页。

参考文献:

[1](清)王国维.人间词话[M].滕咸惠,译评.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2]章启群.百年中国美学史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毛宣国.中国美学诗学研究著[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清)上疆村民,原编.宋词三百首[M].司徒博文,译注.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上一篇:美术创作中的艺术美和现实美 下一篇:浅析柴科夫斯基《六月船歌》的钢琴演奏要点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