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的机制研究

时间:2022-06-22 05:53:24

高职教育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的机制研究

摘 要:将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分析职业精神各要素,积极探索高职教育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的机制构成,提出高职教育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与职业精神的养成,不断提高高职教育育人质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精神;职业技能

作者简介:邢清华(1987-),女,天津市人,天津职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年度课题“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高职专业评价研究与实践”(编号:YGK2015-07),主持人:张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6-0052-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着力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可见,将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构建高职教育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效机制,将包含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职业态度与职业作风、职业规划与职业担当、专业精神等要素在内的职业精神有机融合到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与职业精神的养成,不断提高高职教育育人质量,有力推动“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这一目标的实现。

在西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进行了完整而科学的论述,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能力、素质、个性、需要、实践活动、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充分发展。恩格斯认为教育对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人们通过接受教育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的生存,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1]。在我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是高职教育职业精神培养的生动教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恰为高职教育职业精神培养的丰富内涵。由此可见,在高职教育中将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不仅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而且具有深远的思想渊源与文化背景。高职教育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继续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效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文价值,促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教育职业精神要素构成

(一)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

职业理想是职业精神的灵魂,是每个人对于职业活动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追求成功的不竭动力。职业理想统领了从业人员的职业目标、职业准备、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各个要素,贯穿了职业实践活动的始终,是每个人的人生理想在职业生涯当中的映射。对于处于职业准备阶段的高职学生来说,要在职业领域实现自我价值,就要尽早树立职业理想,才能够顺利择业、就业,从而敬业、乐业。当前,很多高职学生在确定职业理想方面存在一定的功利性、狭隘性、盲目性等问题,如有的学生过多的以金钱作为评价职业的标准,有的学生择业时候只选择自己专业范围之内的职业,还有的学生对于毕业后就业的方向比较盲目模糊。

职业归属感就是要努力培养高职学生乐于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热爱自己所从事岗位的职业观[2],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认识、职业期望、职业意志、职业技能、职业情感等,其与职业理想二者都是做好职业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是培养职业归属感的重要前提,要让高职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对于个人、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要对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牢固树立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统一的观念,通过职业归属感激发自己在工作岗位中取得更大进步,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二)职业态度与职业作风

职业态度即在工作中乐于奉献、精工细作、善于技术创新的态度,它不仅揭示从业者的客观状况和参与社会生产的方式,也揭示他们的主观态度和价值观念,是从业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3],是职业人职业发展的基石。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脚踏实地、不断进取、全面发展,对待工作任务认真负责,对待困难问题勤于钻研,对待技术工艺敢于创新,对待领导同事团结友善,对待用人单位乐于奉献,才能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才能在工作岗位中获得大家的认可肯定,才能在职业领域获得更大的发展。

善于合作、遵时守纪、注重规范的职业作风,是职业精神在从业者职业生活中的表现,具有互相教育、互为榜样、潜移默化的独特影响和带动作用[4]。在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不仅要自觉遵守企业的制度规范,更要严格遵守相关安全生产条例,要加强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与人沟通合作能力、强化改革创新思维。

(三)职业规划与职业担当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设计、充满活力的实践探索、坚持不懈的信念追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领域的不断更新、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帮助学生对自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有目的地了解掌握相关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前,高职院校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仍然存在着形式过于单一化、内容不够充实、过程缺乏系统性、学校单项化指导、专业指导人员数量不足等问题,依然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重视与加强。

职业担当是把客观的职业责任变成自觉义务,并在履职中激发个人潜能、服务社会,职业担当和职业规划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以及W生个人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担当较为缺失,社会责任感需进一步加强。职业者只有在工作中时刻明确所担负的责任,并内化为内心的信念,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才能把职业担当外化为实际行动,自觉承担职业责任,为服务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使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得到双赢。

(四)专业精神

专业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重要组成,是专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的一种对专业社会责任和专业人员的行为规范的总认识,是以专业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适应专业行为需要的一种意识、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专业存在和发展的本质特征[5],其专业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是其基本特征。专业精神体现了职业者对生产流程的一丝不苟,对精湛工艺的执着追求,对完美产品的精心雕琢,对创新技术的坚持不懈,是对精益求精、敬业守信职业精神的深度诠释,是使“中国制造”更多更快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重要保证。

二、高职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的机制构成

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的机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首先,以校企合作为融入机制的合作平台。校企合作不仅是高职教育实现育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是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机制的重要合作平台。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在课程、科研、实训、师资等方面深入全面的合作,使得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习得相关的技术技能,在实际的职业环境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切身体会到企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严格的安全生产规范、创新的经营理念、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等,这些生动有力的活教材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并将职业精神逐渐融入到职业技能训练的全过程。

其次,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融入机制的重要载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贯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依据,包括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法、培养活动、培养条件与保障等具体内容。要将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就要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重要载体,将职业精神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将人文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充实这些课程内容,并在专业课程中突出职业精神元素,真正达到技术水平与职业素养的同步提升,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职业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

再次,以师资改进和学训配套为融入机制的有力支撑。师资力量是职业精神培养的人力支撑,学训配套是职业精神培养的物力支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规范的言行、敬业的精神、负责的态度直接会对其教育对象学生产生影响。由此可见,校内专业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交给学生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外,还要积极主动发挥自身职业精神的示范作用,特别是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实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仿真工作环境中开展技能训练,同时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最后,以职业文化积淀为融入机制的灵魂所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精神培养,以师资改进和学训配套作为职业精神融入的有力支撑,这些都需要以职业文化的积淀为基础和背景。可以说,校内职业文化是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土壤,高职院校需要长时间营造彰显职业文化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与影响,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逐渐形成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

三、高职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探索

高职教育要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人过程中,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的有机融合。

(一)职业精神元素在课程中的融入

在高职教育课程教学中要有机融入职业精神元素,真正实现知识技能的工具性与人才培养的精神性相统一。一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础性作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仍然没有足够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设置上也很少将职业精神培养的内容纳入其中。高职院校要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使其得到充分发挥,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认真研学以职业精神培养为核心的思政课程,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职业观、劳动观,在积极引导下形成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深化对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认知与理解,从而有力增强职业素质与有效提升职业道德。

二是增强职业指导课程的主要渠道作用。职业指导课程是高职院校开设的对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最有针对性、最普遍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主要渠道。职业指导课程作为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载体,应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并且在不同阶段对于课程内容要进行不同的设置,高职院校通过职业指导,使学生从对自我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特点、职业特征、行业发展直到社会需求等方面逐层次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与更为深刻的了解的基础上,对于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更加明确的目标、积极的态度、科学的规划、系统的实施,从而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未来走向职场奠定基础。

三是深化人文素质课程的渗透作用。高职院校可以开设形式多样的人文素质课程,例如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汉语言文学》、《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优秀企业文化解读》等凸显人文精神的选修课程供学生们选择学习。高职院校通过这些人文素质课程的有意渗透与不断熏陶,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开拓他们视野、挖掘学习兴趣点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道德修养、审美品位、鉴赏层次,使学生从人文的角度和层次来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来把握专业中所具有的职业精神,使学生达到精神与知识的统一、素养与技术的统一、情感与技能的统一。

四是加强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职业指导课程、人文素质课程的有机融合与紧密联系,增强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职业知识、人文知识的互通性,形成日常专业教学与职业精神培养相互融通、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知识和技能的紧密联系,情感态度与职业观、价值观的相互影响,在专业课程中贯穿职业精神培养的理念,有机融入职业精神元素内容。

(二)企业经历丰富教师的培育与引导

高职院校教师是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师,一支企业实践经历丰富、专业知识扎实、技术技能熟练、言行彰显企业元素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关键。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定期轮训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并推动校企共同培训专业教师,让专业教师通过生产实践来掌握最近的技术工艺、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水平的同时,真实感受并有力吸收职业文化在工作岗位中的体现来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与职I素养,教师才能够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作为知识技能传递者的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致学作风、敬业的工作精神、精湛的技术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教师职业精神的示范作用影响。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制定科学、有效、合理的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制度,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来自行业的技术专家与企业的能工巧匠不仅能够带给学生当前最近的技术工艺和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高尚的职业精神,同时受到所学专业领域职业文化的感染,加深对本专业的认知与理解,激发他们对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的兴趣与热爱。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该注重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培养。职业指导教师作为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中的各种职业特点及职业需求,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真实想法、兴趣爱好、优势缺点等,从而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更为清晰明确、切实可行的规划。

(三)“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

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首先,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针对职业精神在不同行业领域的不同特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归纳出不同岗位职业活动中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作为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依据,使学生对于所学专业所具有的特定的职业精神有初步的了解。

其次,构建融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为一体的职业精神培养体系。高职院校要将企业的管理制度、文化特色、技术规范等内容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全程渗透到课程教学与项目实训中,将职业精神和技术要素有机融合,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对技术工艺的认知、对职业精神的感悟,增强专业教学与实践的针对性。

再次,高职院校要有效利用“第二课堂”形式的职业活动将隐性教育嵌入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不仅要创新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性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还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内容多面化的校园内外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锻炼职业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在“做中学”提升自身职业精神。同时,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综合评价制度体系,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行为规范等方面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逐渐形成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实训指导教师评价、校外培训师评价等多元主体评价体系,并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保证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实效性。

(四)校内生产性实训在学训中的强化

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仅仅是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校内生产性实训这一深度实践锻炼来实现。

一方面,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可以置身于模拟真实工作岗位的教学环境,能够实际操作与企业生产一线接轨的实训设备,学生所感受到的生产性实训氛围直接会对其职业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对其职业素养的提高产生推动作用。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场地和环境建设,使其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可以要求学生在校内实训过程中按照企业工作的要求统一着工装、佩戴工作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与工作制度进行技能训练,使其更好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融入到职业岗位中,从而增强学生说的职业素养。

另一方面,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实行的企业化管理方式,融入的企业专业技术操作,学生可以学到更扎实的专业技能,得到更多样化的实践锻炼,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最大化的吸收职业精神要素,促进其职业精神的养成。高职院校可以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方式,以企业某一岗位群的具体岗位职责为切入点,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驱动,组建与专业相关的项目化团队,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按照企业培训的方式进行仿真实训,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职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养成。

(五)校外顶岗实习管理与激励

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校外顶岗实习来实现。高职学生要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习得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进入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作为毕业后走入职场的准备工作。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过程中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深刻受到企业文化与精神的熏陶,进一步了解岗位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加强职业技能学习与锻炼,学会严格遵守相关的职业规范,使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在实践中得以提升,从思想、观念、意识、知识、技术、素质等全方面都能更好的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适应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从企业的方面来看,企业中的真实物质环境与创造出精神财富都是高职院校所不具备的,是课堂教学和实所不能替代的,企业整洁安静的办公环境、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严谨、规范的职业态度,人性化的领导理念与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可以激发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作风。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企业要实行严格的考勤和管理制度,按照企业的相关操作规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习中养成遵守劳动纪律、注重安全生产的良好职业习惯。同时,要采取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并进行有效的反馈与沟通,以更深层次得把握学生顶岗实习的真实情况,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岗位、员工的身份、复杂的任务,领悟职业精神在职业活动中的真谛,切实将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六)校内职业文化的营造与积淀

面临竞争日益激励的就业市场,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同时,更要使其具备能够满足岗位需求的职业精神,从而获得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高职校园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环境影响,其建设不仅要彰显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更要融入体现职业精神的职业文化。职业文化是职业者经过长期的职业活动,逐渐形成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态度作风等,是对职业精神的体现和传承。营造体现企业元素的校内职业文化,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的培养。

上一篇:探讨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分析 下一篇:加强农作物种子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