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外三策”

时间:2022-06-22 04:57:44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外三策”

美国明尼苏达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可见,合作学习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针对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行探究,希望能进一步促进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初中信息技术 合作意识 策略

我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教授邵瑞珍指出:“合作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能使能力差的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改进学习方法;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强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气氛。小组合作学习是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模式。结合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该模式的优点在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课堂气氛融洽,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可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效果。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意识呢?

一、利用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应用性、趣味性、实践性等特点,可采用角色扮演这一活动策略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过程中养成科学研究与创新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产生换位思考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等。角色扮演活动能满足学生好动的心理,营造一种活动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对知识的合作探究。

例如,在讲授《保护我的资源库》的时候,在教师精讲了基础性的计算机的威胁因素及病毒攻击方式之后,教师宣布在全班进行一场“CS”竞赛,不过“”“反恐精英”各自的任务是“入侵计算机”和“防卫计算机”。教师将角色扮演活动宣布,制定活动规则,让各小组进行组内讨论,选择他们的角色是“”还是“反恐精英”,选择角色后,各小组查找相关资料“武装自己”。资料查找收集完成后,角色扮演活动开始,教师作为裁判员。在该活动策略中,为了让学生能主动地亲身地理解计算机安全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该活动营造了一种虚拟情境,从学生爱玩的游戏“反恐精英”入手,双方选择各自角色,准备资料并进行“攻防战”,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情境吸引学生,利用学生好动的心理,体现他们在该活动中的主动性,学生为“制服”对方,会找出一切“办法”,而在“办法”的查找及决定过程中,学生在无意识当中即把计算机的安全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学会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起到了比普通的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更好的效果。

二、利用制作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共同的目标促进了学生自愿性的互帮互助,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组间竞争则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自觉地将本组的作品完成好,以便超越其他组,体会胜利的喜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竞赛来实现。

例如,教师讲授了一些有关图文混排的技能知识以及一些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展示一幅《科幻世界》的宣传画报,起到情境引入的作用,启发学生要制作出一张电子小报的愿望,当愿望被启发之后,即宣布该课的教学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一张电子小报的设计和制作,可以制定一些规则。例如,制作竞赛的时间设定,各小组各人员的任务安排情况(该安排同时也可以由组内自由安排,但应确定每个同学都能落实小组内的任务)。制作竞赛开始后,由小组组内自定主题,组内人员工作职责由组长结合各人特点分配,学生查找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存储,小组“设计师”对资源进行设计,同时根据主题对该电子小报的版面进行设计,设计完成之后,则由“技术人员”将材料和设计相结合,制成成品,在制作的过程,若有一些操作方面的困难,可求助于组内其他人,若小组内解决不了,则可向教师求助,教师需要做的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其完成,让学生能够根据启示而将其作品任务完成。各小组作品完成制作之后,将其作品利用电子板展示给其他组,并对该电子小报中的设计思想和意图陈述给大家,全部小组及教师听取其陈述,对作品进行打分,制作竞赛的最后,展示出该电子小报制作的最好、得分最高的三个小组,教师予以评价。

在该制作竞赛的实施过程中,构建了一种真实情境——电子小报制作竞赛,用以激发学生的制作热情,凭借这种热情,学生主动建构的意愿强烈,在进行小组制作竞赛完成时,也能以很高的主动性来对待,同时小组完成任务时,能将各组员的工作环环相扣,让学生看到协作完成任务的优点,体验共同完成任务的兴趣,促成信息技术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培养。

三、利用综合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综合活动是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课程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综合活动来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而综合活动又离不开任务,设计任务时还需要充分考虑,设计一些需要需要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的任务。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异质分组,一个小组一般为3~5人,每组中选出一名能力强、掌握知识好的的同学作为组长。小组合作的任务应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能力,该任务必须依靠组内所有成员的努力,分工合作,才能完成。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将任务分解,可以使组内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任务可做。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小组内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通过他们的合作,可以提高任务的完成效率,增强组内成员之间的感情,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例如,我曾经设计过一个关于旅行计划的综合活动,在完成旅行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体验信息的获取过程,最终制定出旅行计划。小组的成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落实分工,承担相应的工作,协作完成整个任务。例如,教师可通过如下的表格引导学生对分工进行落实,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结语

除了上述三种策略之外,培养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策略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做以阐述。不过,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于合作学习,难度太低、内容简单的任务,不能完全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易使合作流于形式;难度太高、内容过于复杂的任务,合作活动又难以进行;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严格挑选,不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要采用其他的方法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杨锦霞.浅议初中信息技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J].新课程(教研),2011,(02).

[2]张涛,张伟伟.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0).

[3]杨爱鑫.信息技术教学中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教学法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06).

[4]李建清.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12).

[5]张剑虹.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探究[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2).

上一篇:如何将语文教学生活化 下一篇:历史故事在课堂上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