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品味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6-21 03:14:37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品味能力的培养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文本语言的品味,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本文笔者结合中学生语言品味能力的培养,并通过举例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语言 品味 理解 文章 内涵 教科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04-02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让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教学替代了对文本的阅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语言品味的能力呢?

一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品味的价值

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现在许多教师认为语言教学可有可无。品析语言有途径。联系主旨思考语言内涵的丰富性,可以比较品味、想象品味,探求语言的延伸性,可以换个角度品味,或者以写促品等。方法得当,师生可获得学习语言的快乐。

1.借助语言品味,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从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得知,使学生能准确把握课本文章的内涵,有效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字词句进行品味感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如《台阶》一文,这篇文章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一方面反映了那个年代里中国农村的经济落后,父亲的创业非常艰难,收入的来源是砍柴,起早摸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许多造房子用的建材是捡来的;一方面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对这些主题,学生容易理解,但是这篇文章的内涵不应止于此。父亲为了建造有九级台阶的房子,准备了大半辈子,最终房子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文章更是深深透着一种凄楚,心酸的情感。中国农民对身份地位的渴望,对受人尊重的渴望是多么的强烈,但是他们骨子里的自卑,使得他们即使拥有了代表身份地位的台阶,也不能有扬眉吐气做人的幸福。学生对这点主题很难把握,必须通过语言品味体会理解。文中写道:“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在这句里为什么用“居然”这个词?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文中还写道:“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这段话更是值得细细品味。父亲梦寐以求的房子建好了,理应高兴,他为什么会有那么不自然的神情?为什么会有“尴尬”的笑?为什么说他的背是驼惯了的?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品味分析,就可以体会父亲骨子里的自卑。

2.通过语言品味,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文学以语言描写世界,作用于人的想象,是语言的艺术。如果在文学作品创作中,语言运用恰当,就会“传达出万物的灵趣,提升作品的表达效果”。老舍说过:“我们的最好思想,最深的情感,只能通过最妙的语言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学体裁的语言进行品味,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如:散文是美文,就语言而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它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而且,散文的语言经过情感的陶冶、锻炼,又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可以让学生从字词的提炼、修辞的用法、表达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加以分析感悟,从而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又如: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被称为小说的三要素。在这三要素中,塑造人物形象是第一位的,因为小说是借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阅读和鉴赏小说,主要是了解在塑造人物时,作者如何通过语言来展示人物的独特个性,表达人物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神态、外貌等。通过这些描写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作者要反映的现实生活。再如:诗歌的语言以简洁凝练著称,言简义丰,品味诗歌语言,应重点放在遣词造句上。总之,教师如果把对语言品味的教学作为常态课来实施,那么,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将会得到提高。

3.在语言品味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语文素质的重要标准,写作也一直被学生视为最头疼的事。学生怕写作,教师怕批作文,经常在办公室里听老师们抱怨,学生的作文三言两语,达不到基本字数,语句不是表达不明确,就是干巴巴的,毫无生动可言。为什么学生作文里的语言表达效果会如此呢?我们教材里有那么多的名家美文,为什么学生没有学到一些呢?笔者认为,很大原因是教师在平时教学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没有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课文里有这样一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教师可以从修辞、句式、含义等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这个句子。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来写春风的,然后让学生仿写这一句式,还可以让学生仿写秋风、冬风。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需要写作的时候自然会想起老师在课堂上教给他们的写作方法。长期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品味的策略

1.创设情境,架起感悟桥梁

创设情境是语文课堂导入时常用的方法,它能帮助我们尽快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走入文本。实践证明,在语言品味这个“拦路虎”面前,适时地创设情境,能帮助我们架起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感悟桥梁。

课例呈现:笔者在执教《珍珠鸟》时分角色朗读的教学片段:

师:渐渐你(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生:我(它)先是离你(我)较远,见你(我)不去伤害我(它),便一点一点挨近,然后蹦到你(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你(我)的反应。你(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我(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你(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

分角色朗读:教师扮演“我”,学生扮演“珍珠鸟”,文中出现的表示这两个角色的相关词语,教师朗读时一律换成“我”“你”,学生朗读时一律换成“你”“我”。教师的这一创造性设计,把学生一下子带入到宽容和爱所创造的美好情境中。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它”换成了第二人称代词“你”,使情感的表达更直接、更真切。激活了文本内容,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体悟语言的情境。让学生和作者、小珍珠鸟进行了心贴心的沟通和交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了。

2.抓住言隙,寻找感悟焦点

《文心雕龙》中“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语道明了“文”和“情”的关系。要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应该也只有从“文”入手。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缝隙间寻找解读的切入口,能促使学生有效感悟。

3.追问敲打,促成感悟深度

追问是一种动态的课堂生成,这一过程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中,体现在自由民主的师生对话中。教师随机应变地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巧用追问,敲打出智慧的火花,能促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和认知在碰撞中汇聚和融合,这样的融合是一种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累,是新知生成和建构的前提,这样的融合,不是为了求同而是为了共享和创造。新的视野会在这样的对话中徐徐展开,新的观点会在交流中重组与生成,新的价值会在共享中意义倍增。

三 结束语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一切精彩都藏在文本深处。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深入挖掘文本,才会有课堂的广度和学生视野的宽度,学生的情感、品格才会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滋养。只有深入解读文本,才能吃透文里文外的精彩,才能引导学生体味、体验文中情味或情感,才能去寻找文本语言所蕴含的特殊的意味、意蕴。

参考文献

[1]李煊.浅议语文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甘肃科技纵横,2009(02)

[2]孙淑丽.让语文课堂味道十足[J].黑河教育,2010(08)

上一篇:探讨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