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链模型研究现状与评述

时间:2022-06-21 07:07:07

【前言】知识链模型研究现状与评述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知识链模型是知识链定义由理论向实践过渡所产生的形象性的事物。知识链模型的构成机理是“知识流”从企业外部进入企业内部,企业成员进行知识获得、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的过程。鉴于知识链定义的广泛性,不同的学者探讨、推出了基于自身学识的模型...

知识链模型研究现状与评述

摘要:知识模型作为知识链概念的形象化事物,为理解知识链的运行机理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鉴于知识链定义的广泛性,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众多基于自身学识的模型,它们在研究视角、特性等方面不大相同。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将众多的知识链模型分为4个大类:基于企业个体视角的知识链模型;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知识链模型:基于区域网络视角的知识链模型;其他知识链模型。在综述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探讨各类知识链模型的研究进展。并指明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知识链;知识链模型;研究现状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引起了管理环境剧烈动荡,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大,为及时捕捉市场机会,把握技术变化趋势,以“知识流、价值流”为核心的知识链管理运作方式成为管理的趋势。知识链的适时出现解决了知识管理理论过于抽象和空洞的问题,使知识管理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依据。而知识链模型作为知识链概念由理论向实践过渡所产生的形象性事物,也引起了学术界研究者的注意。

1 知识链与知识链模型

“知识链”(knowledge-chain)的研究源于供应链管理的先进思想。在供应链成功应用到制造业之后,人们想到是否可以把这种以物流为主集成化、系统化思想,应用到基于知识流的产学研合作上,形成一种系统、集成的知识供应链,以促进知识的快速转化、应用、增值和创新。基于这种考虑,学术界学者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角度对知识链给出了定义:宏观层面的定义认为它是国家的创新体系,中观层面的定义认为它是对供应链相关企业资源进行的知识整合;微观层面的定义认为它以顾客为中心,满足知识的供需平衡。

知识链模型是知识链定义由理论向实践过渡所产生的形象性的事物。知识链模型的构成机理是“知识流”从企业外部进入企业内部,企业成员进行知识获得、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的过程。鉴于知识链定义的广泛性,不同的学者探讨、推出了基于自身学识的模型,它们在研究视角、特性等方面也不大相同。基于研究者不同视角,我们可以把众多的知识链模型分为3个大类:(1)基于企业个体视角的知识链模型;(2)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知识链模型;(3)基于区域网络视角的知识链模型。同时,也有学者尝试从其他学科出发构建知识链模型.比如张志亮等从相图理论构建的知识链集成模型。

2 知识链模型研究

2.1 基于企业个体视角的知识链模型

较早提出知识链模型的是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他们认为知识链是组织知识和核心竞争力相联系的桥梁,并在借鉴波特的价值链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出如下的知识链模型(见图1)。

该模型由主要活动功能和辅助活动功能组成,主要活动功能由知识获得、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5个阶段组成;辅助活动功能由领导、合作、控制、测量4个层次组成。该模型表明了知识链的“产出”是各个阶段的知识“学习”活动的结果。而这一产出就形成企业的竞争能力。

在Holsapple和M.Singh研究基础上,清华大学刘冀生教授基于该知识链模型缺乏环境适应性和动态性的考虑,提出了改进的知识链模型(见图2)。此知识链模型增加了外部环境,改进了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反馈,较好地反映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知识的本质联系,在知识和竞争能力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徐建锁、王正欧在总结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的知识链模型和刘冀生教授的改进的知识链模型的优、缺点后,针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应该采用的不同知识管理方式,对知识链模型进行了深层次的改进(见图3)。改进后的知识链模型,体现了知识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双循环过程。另外。模型中还加入了用户这一环节,更加突出了知识在企业和用户之间的流动,也即知识的反馈过程。把知识有效地贯穿于外部环境、企业、用户之间,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链。它突出了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创新的重要性,启示我们企业的知识链是以知识创新活动的知识流为中心的。而不是以物流活动为中心的知识链。

2.2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知识链模型

徐建锁、王正欧等人的知识链模型引入了用户这一关键环节,体现了知识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双循环过程。但该模型不能很好地应用于供应链,也未能反映供应链中知识流动的网状特征、双向循环流动性、知识活动的多元价值增值性以及知识链的技术依赖性。在继承以上模型优点的基础上,刘勇军和聂规划提出了面向供应链的知识链模型(见图4)。在该模型中,知识在供应链中的传播和扩散具有“两维性”,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从纵向来看,同一层次主体内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可以相互转化;从横向来看,供应链知识在不同层次的主体之间进行传播和扩散,其方向具有不可逆性,规模呈不断放大的趋势。

刘思峰、施琴芬则把物料供应链过程与知识创新过程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知识链模型(见图5)。他们认为:知识创新的过程实质,即是包括知识的创造、转移和应用3个阶段的一种知识流动过程。在知识创造阶段,知识供应链管理工作主要是建立好企业知识库这个创新平台。知识的来源有企业内部结构化、非结构化知识和外部知识两个方面。在知识的转移阶段,最终形成新的生产技术,这是知识链上最关键的环节。在知识的应用阶段,生产制造出知识的载体―一产品,经过分析,最终流向用户手中,在顾客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企业的知识创新的到了回报。

对于这个问题,蔡翔、严宗光等也有研究,他们把知识在知识链上的流动分为知识的积累、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转移、经济化3个阶段,且把知识的流动与物料供应链工程连接在一起,这与刘思峰等作者的研究具有一致性。李瑁、汪应洛和孙林岩则从供需关系角度建立了一种知识供应网络,分析了制造业知识供应链中结点内部的5种知识活动,即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产生、知识内部化及知识外部化。

2.3 基于区域网络视角的知识链模型

企业是一条知识创新的知识链,一个企业可以参与多条知识创新的知识链,因而不同知识创新的知识链之间存在交叉,当一个企业和其他的企业建立一种知识创新联合体时,一个知识创新联盟就形成了。同时王平等学者认为知识链不仅是不同企业主体之间的知识的扩散和转移,而且包括企业主体内部的知识捕获、选择、组织和创新的过程。因此,知识链是基于知识流在不同企业主体间及企业内部的转移与扩散而实现知识的捕获、选择、组织和创新的具有增值功能的网链结构模式。

吴冰和刘仲英继承了以上的观点。把知识链看成一个创新的网络。他们指出单个供应链成员不可能存在于任何一个网络之外,必须不断地寻求外部知识资源,通过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协调知识创新活动,因此他提出了基于供应链协同的知识创新网络(见图6)。这一知识创新网络体现了来自

不同资源和领域的知识跨越空间和时间的整合,有效地弥补了核心组织自身知识的不足,克服了知识供应主体与知识使用主体之间存在的知识缺口。

、李爱平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供应链》一文中提出应该借鉴物料供应链管理的经验建立知识链,实现产学研的真正联合,建立了产学研联合的知识链管理模型(见图7)。知识链模型描述了采用供应链管理原则后所产生的巨大变化和改进,主要有技术创新是产学研联合的产物,是一个具有反馈的知识流闭环回路,是一个集成的系统。

2.4 其他知识链模型

同时,我们也发现有学者尝试从其他视角研究知识链模型,比如宋建元、张钢从知识链活动的过程出发构建的知识链过程模型、张志亮等从相图理论构建的知识链集成模型等。

宋建元、张钢将企业的知识链分成四类活动,即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创造和知识内化,通过互相依存的这4类活动,企业逐步实现从个体知识向群体知识、组织知识的扩展,并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组织能力,从而使知识实现不断增值(见图8)。

张志亮等利用系统科学中的相图理论,从系统的角度,对企业知识链进行研究。利用相图基本原理和特性,把知识链内容同相图的各组成因素相匹配,构建或再造知识链,并找出链中各业务活动的基本特征。他们认为企业知识链就是围绕企业竞争优势,设计知识流,将知识的贡献、发散、学习和存储等环节有机地统一,不断使企业的智产增值的集成化知识管理过程(见图9)。

苏海、蒋祖华、梁军等人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基于知识地图的知识链模型(见图10)。知识地图是在网络环境下对分散的各类知识资源进行标记,并以可视化方式来支持知识链的各个活动。但当前的网络技术由于缺乏对知识语义的处理能办,使知识地图的自动生成较为困难。需要知识管理专家承担更多的工作。而知识网格为知识资源之间赋予了更丰富的语义关系,使知识索引的自动化生成成为可能,能有力推动知识地图系统的实用化进程。

除此之外,国外学者C0hen和Levinthal从知识链的2个要素:意识和反应,以及企业的外部意识、企业的内部意识、企业的内部反应、企业的外部反应4个紧密联系的阶段的角度建立的知识链模型也是值得一提。西安交通大学魏斌指出:知识链并非是以以往模型所暗示的线性形式发生。其往往以非正式的、非预计的方式发生。企业中存在由多条链条组成的知识网络,这些链条可被分为4种模式:搜索链模式、吸收链模式、激活链模式和辐射链模式。4条知识链均由资源、活动、过程、产出和价值体系构成。

3 结束语

作为知识链概念形象化事物的知识链模型,伴随着知识链的研究也日渐深入。目前有关知识链模型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1)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我们将知识链模型分为3个层次:基于企业个体视角的知识链模型: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知识链模型;基于区域网络视角的知识链模型。尽管三者的研究出发点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发现他们的起点均源于C.W.Holsapple和M.Singh的知识链模型。几乎所有的国内外知识链模型的研究思想都没有脱离C.W.Holsapple知识链的基本思想,大多数都是尝试性的改进。

(2)同时,我们也发现有学者尝试从其他学科出发构建知识链模型,比如张志亮等从相图理论构建的知识链集成模型,苏海、蒋祖华、梁军等人提出了基于知识地图的知识链模型。这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作为还没有成形的理论研究,完全可以从学科借鉴和交叉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3)目前关于知识链模型的研究中概念层面研究较多,构建机理等深层次研究则很少:理论层面研究成果较多,实证性研究成果很少。因此,对于知识链模型中的合作机制、主体之间的知识互动等方面的分析尚有待深入,特别是实证方面的研究。

上一篇: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管理探讨 下一篇: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障碍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