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报出版的挑战及时机

时间:2022-06-21 02:08:45

国内学报出版的挑战及时机

我国高校学报优先出版工作中遇到的挑战

上文谈及,我国高校学报优先出版工作在开展中有其成就的一面,也有其需要反思的一面,这些问题的产生概因我国在科研内外环境中所遇到的多方面的挑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目前的挑战有清醒的认识。

(一)稿源缺陷,举步维艰对目前加入优先出版工作的学术期刊进行考察,不难发现,开展的比较好的,大部分是一些重点院校的学报、核心期刊、专业期刊,如《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至今优先出版论文231篇,《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出版论文182篇,《有机化学》出版论文174篇,不仅数量远远超过刊均发表平均数,而且质量上乘,下载率较高。但与此同时,一些普通高校的学报则相对暗淡,一些刊物的发表数不过几十篇、十余篇甚至只手可数,下载率更是寥寥无几。笔者在优先出版导航中逐刊检索,刊物之间的悬殊差距不得不引人反思。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与各个刊物之间的稿源情况密切相关。稿源充足,选择余地多,自然可以更从容选择好稿优稿进行发表;而稿源枯竭,维持基本的出刊工作都困难,则无力兼顾优先出版事宜。重点院校学报、核心期刊、行业内期刊,或者因为依托院校品牌较大,或者因为刊物名声在外,或者因为行业内阅读率高,受到广大作者的认可,作者在投稿时自然优先考虑这些期刊。但重点刊毕竟还在少数,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报还只是普通省部级刊物,其中尤以综合性刊物数量众多。综合性刊物固然有其学科分布广泛的优点,但也难以避免全而浅、广而散的弊端,难以提升自身的影响因子,尤其其依托的院校名气不大,刊物更加难以被大众知晓和认可,名师大家、科研人员不屑于、不情愿把自己的心血成果发在普通刊物上,投来的往往都是仓促的凑数之作,难以被采稿,因此产生稿源困顿的问题也不足为奇。

(二)政策缺陷,瞻前顾后目前,科研单位对于优先出版的成果认定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以高校为例,在教师进行年终成果考核、职称评定等工作中,对于学术论文的成果认定大多还是以传统的纸质出版物为标准,从中分出普通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SCI、EI、SSCI等级别进行评分,而对于电子材料的考核和认定则模糊不清。这与优先出版论文的特有型态有关,优先出版属于数字出版,它的表现是网络服务器上不同数字符号的排列组合,看得见却摸不着,具有一定的虚拟性,科研单位在进行成果认定时,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判断眼前所显示的网页是否是伪造的。而且由于现在优先出版工作还在摸索和完善中,在电子版和印刷版之间还在不断地磨合和调整,也给人一种优先出版的论文在学术质量上还是不如印刷版论文的感觉,对论文的鉴定也就心存疑惑,因此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不愿轻易采信优先出版的论文。

(三)编辑业务能力有待提升除了社会的认可度和科研评定政策所引起的优先出版障碍外,编辑部内部的环境也影响着优先出版工作开展的进度。优先出版首先要求编辑人员具有较强的电脑技能和网络操作能力,能够熟练地利用优先出版的系统平台编辑、处理、论文,并对平台中的页面模块、超链接等内容进行设计。由于编辑人员自身的能力限制,不能很好地应对优先出版的各项技术要求,工作计划自然无法开展。此外,优先出版对编辑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前文提及,优先出版的论文在学术上应是具备较高质量的,这就要求编辑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文字、语法上的编辑处理能力,更要兼具多学科、多栏目的知识背景,对来稿能够准确把握、迅速甄别,筛选、组织、编辑符合期刊用稿需求的、具备优先发表价值的论文,将劣质稿拒之门外。因此,要求编辑具备高度的学术敏感性、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广博的知识结构,能够及时了解学术最新动态,为优质稿件开拓优先出版的道路[3]。但由于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出版模式的制约,部分学报编辑还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出版流程,对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略有懈怠,对优先出版工作的开展一时间难以适应,以致毫无思路,止步不前。正是由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我国的高校学报在开展优先出版工作的道路上仍存在着诸多障碍,需要我们的编辑人员根据问题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化挫折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加快优先出版工作的进程。

我国高校学报优先出版工作中面临的机遇

眼下我国的数字出版已进展得如火如荼,但优先出版却方兴未艾。作为新鲜事物,要经历一个“了解—熟悉—接受—参与”的过程,必然需要时间的沉淀,这也是优先出版工作开展以来一直试图达到的一个目标。虽然我们分析优先出版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不能否定的是,我们正在经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给优先出版工作提供了多方面的机遇,并促进其向一个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一)观念转变:期刊网络化—网络期刊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知识的流通。早期的学术期刊网络化是将印刷版期刊扫描后到网络上,那时的网络版“期刊”要比印刷版期刊滞后[4]。电脑排版技术进步后,网络数据库商(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开始采用拷贝电子版文件并上传到网络服务器的方式,争取电子版和印刷版同时面世。但这些方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术论文从投稿到发稿中间存在的较长时滞问题,相对于国际而言,我国的学术出版事业相对落后。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版者开始转变出版思路,从期刊的网络化推理到网络期刊,实际上也就是数字出版在学术论文出版方面的演进。希望通过学术论文在网络上的提前发表,来保障和捍卫作者对自身研究成果的首发性和专利权,并且在实践中验证了这种出版模式的合理性。优先出版摆脱了传统印刷版的掣肘,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在最短的时间、最大的范围内实现了知识的有效传递。这种显而易见的优势最终会成为高校学术期刊优先出版工作的最根本宗旨,并带动全国学术期刊共同展开这项计划。

(二)优势凸显:普通高校学报—特色学术期刊高校学报的特色化建设并不是一个新的议题,和学术质量建设等层面的学报建设一样,特色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打造期刊的品牌效应,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使学术期刊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优先出版工作而言,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社会效应越大,能够吸纳的优秀稿件也就越多,组稿的余地就越大,优先出版的开展也就越有利。近年来我国的学报特色建设成果颇丰,例如《邯郸学院学报》依据地域特征精心打造的弘扬地方文化特色的“赵文化研究”专栏[5],《西安石油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根据本院校特色专业开设的石油经济与石油企业管理、石油教育、石油企业文化等栏目。特色化建设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也同时给学报带来了新的思路,高校学报不妨将优先出版的工作重心放到特色所在,例如东北的学术期刊可以多优先发表一些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论文,少数民族院校的学报可以多优先发表民族特色文化的论文,以此反过来加深学报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提升期刊影响力,优势互导,在树立期刊品牌的同时加快优先出版的脚步。

(三)政策诱导:翘首观望—鼓励认可科研单位中对于优先出版成果认定的政策虽然还处于模糊阶段,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机构认识到优先出版论文具有的重大学术价值,将优先出版论文纳入到科研成果考核中已势在必行。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对科研成果的考核标准进行积极修正,给予优先出版成果认可与鼓励,不仅提高了作者进行科研的热情,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优先出版工作中存在的稿源困顿问题。另外,我国现在针对学报编辑的业务能力培训教育也越来越多,编辑的角色已经从传统的剪刀浆糊的文字工匠演变为更具有主动、创新、服务意识的学术科研人员。尤其近年来计算机网络发展迅速,数字出版在出版行业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关于数字出版、著作版权、网络操作等相关方面的培训班越来越多,这些课程不仅仅作为编辑人员每年应该关注的进修课程,同时也真正提高了编辑的各项业务能力,为学术期刊开展优先出版工作提供了内部力量保障。

作者:王颖 单位:长春工程学院

上一篇:国内职教公平治理的前途分析 下一篇:科研经费分配体系与科研产出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