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的特权人民币

时间:2022-06-21 12:44:32

特殊时期的特权人民币

由于外汇券多为外籍人士持有,可以在支付外汇券的商家买到用人民币买不到的高档和紧俏商品,因此外汇券的实际购买力比人民币优越,成了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权人民币。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居民需用的烟、酒、糖、茶、粮、油、肉和布等主要日常用品还实行定量供应。这时持有外币入境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日益增多,为了满足他们的超国民需求,国务院于1980年4月1日授权中国银行发行了外汇兑换券。外籍人士入境须将所持外币兑换成外汇券,并在指定范围内与人民币等值使用。为此国内各地营建了专门使用外汇券的宾馆、商店、免税店等,在这些店铺可以买到当时被视为奢侈品的诸如洋酒、洋烟、家电、手表和自行车等商品。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品和丝绸等也在此专供。

外汇券的全称是“中国银行外汇兑换券”,俗称“外汇券”。外汇券发行于1980年4月1日,止于1994年1月1日,并于1995年1月1日起停止流通使用。外汇券面额分为1角、5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7个券种,全套总面额合计为316.6元。外汇券有1979年版和1988年版两种,其中1988年版只有100元和50元两种面值。外汇券无论面值大小,每张背面均有中英文对照的“本券的元与人民币元等值;本券只限在中国境内指定的范围使用;不得挂失。”字样,背面画面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风景名胜,如三峡、长城、天坛等。

外汇券设计构想完美,雕刻绘画风格独特,纸质优良,印制精美,券上“中国银行”四个字由郭沫若书写。外汇券在国内流通了15年堪比一代货币,因此也被称为“第三套半人民币”。

外汇券标明“本券的元与人民币元等值”又专侍外籍人,持外汇券可享受到优于人民币的待遇,这种特权产生了纠结,甚至是外国人的担忧。1980年9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查罗伯逊的来信。他说,外汇券对外国人的优待和对中国公民的歧视使他深感不安,使人想起19世纪时清政府给予外国人的特权。

外汇券是那个时期人们争相追逐的货币,有了它在国内就可以买到进口商品,可以在特殊的地方消费,还可以换外币,这些都是当时人民币所没有的功能。

1994年以前,我国的汇率制度是双轨的。一个是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的官方汇率,另一个是企业外汇市场汇率,两个汇率并存运行价格却不同。企业外汇市场换汇的价格高于官方汇率价格。1994年1月1日,这一双轨制度被废除。在双轨制废除以前,居民个人可以用外汇券按官方汇率兑换外币。但是如果人们只有人民币而又想得到外币,那么只能到黑市上找“黄牛”买了。黑市的汇率比企业外汇市场价格还要高。跟黑市汇率相对应,当时外汇券的黑市价通常是高于1.3元人民币兑换1元外汇券。直到1998年国家开始逐渐放开个人购汇,情况才开始有所改变。当年国家外管局规定,个人因私出境一次可购汇2000美元的外汇。2003年9月,这一额度提高到出境6个月以内可购汇3000美元,6个月以上可购汇5000美元。2005年8月,个人购汇额度分别被提升为5000美元和8000R元。到2006年5月1日,国家实施了年度购汇管理制度。居民每年可购买2万美元外汇。这一额度在2007年2月1日又提高到5万美元。人民币地位和币值的不断提高,国家外汇储备的日益增长,使得国内居民对外汇的需求得到满足并逐步实现本外币基本自由兑换,外汇、外汇券的特权也就丧失殆尽了。

外汇券风靡十五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货币舞台,成了我国经济和货币发展史上的一段趣谈,但它给国人带来的酸楚好象就在昨天。

上一篇:民营银行成就了谁的渴望 下一篇:中国买家瞄准海外商业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