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有效开放教学浅析

时间:2022-06-20 08:37:51

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有效开放教学浅析

摘要: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指导下,科学、有效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使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合作

课程改革是一项具有先进理念作为指导的需要精心设计、合理实施的系统工程,它有必要让理性精神贯穿始终,那就是实事求是,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不搞形式主义,不盲目屈从权威,也不能随意否定过去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且也适应当前教学状况(班级授课制,师资队伍现状,教学基础设施等)的观念、模式,而应该在扬弃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分析当前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一方面是学生被动性学习、适应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封闭性学习、强制性学习的现象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另一方面是部分教师在“开放”的理念“指导”下,不颐于班级授课制的现实,一味追求不符合实际的所谓“开放”――很少在教学开放的“有效性”上进行研究,造成课堂教学过程中顾了个别学生而影响了多数学生:顾了形式上的表面上的而放弃了实际的教学效果。正对当前提倡开放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出现的这些情况,在新课标理念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如何辨证地实施

毫无疑问,“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都是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然而,就具体的教学活动而言,我们认为关键的因素恰又在于我们如何辨证地处理好这对矛盾。合作不应该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合作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要因材施教。有的内容需要自主探索而不需要合作,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和合作时机。如当学习活动中产生不同意见时、研究结果多样时、独立思考困难时、解决策略不同时、需要分工操作时等等,这些都是合作学习的好时机。同时,学生合作还需要注重方法的引导和训练(如:怎样倾听别人的意见,小组合作中不同角色的作用等)。与单纯的追求形式相比,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注意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创没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并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适当的教学形式。

二、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与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和训练如何协调

众所周知,数学的本质是一种抽象,一种模型。我们在数学教学时,既要体现它的普遍性的一面,也要体现它的特昧性的一面。为此,我们既应明确反对数学教育完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应充分发挥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已建立起来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的学习活动的良好基础。但同时则又应该注意防止以“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新《课程标准》指出的“现实的”数学学习内容,既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l可以是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当然这些内容应当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首要的和基本的目标,也是当前课改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关注应用意识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既要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又要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还要十分重视探究应用的活动过程。

三、接受学习与创造学习如何科学地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有人把新课程提倡的这种学习方式仅仅理解为唯一的选择。形而上学地认为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学习一概是不可取的。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接受学习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它并不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与机械。尤其是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灵活变通地运用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而又愉快地学习。在接受学习实施时密切注意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正确把握教学中的“教、扶、放”的关系,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以教法启发引导学法,多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在实施创造教学时,同样要着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强调在做中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四、提倡算法多样化与重视基本学法指导如何有效处理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极为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时的个性差异,不要求所有学生都把教科书所呈现的知识形态作为模本,由教师进行“复制”后再“粘贴。到学生的头脑中,这样的“格式化”教学形式是不可能产生鲜活的“认知机体”的。而是应该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提倡算法多样化,提倡个性化教学,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正是教学内容的呈现与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不急于追求“标准化”、“形式化”,让学生的学习经历―个从“非正规化”到“正规化”的过程,经历―个从“个性化”到“大众化”的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但是,从学生的特点去研究,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毕竟是一个不成熟的学习主体。如果我们不加指导地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也可能无所体验,无所收获;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学法指导,也很难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总之,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数学学科的角度讲,是要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指导下,科学、有效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使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达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理想实现。

上一篇:浅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从情绪调节的角度看社交焦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