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视阈下体育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探析

时间:2022-06-20 04:30:05

人本视阈下体育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探析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以人为本的视角对体育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探析,发现当前体育类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着课堂管理理念与管理制度未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意识与渠道未体现教师的主导性;教学管理目标的定位与方法未体现人文性的问题。从“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主体”两个角度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实施路径。

关键词:体育院校;以人为本;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4-0070-04

中共中央总书记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正式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创新理念,更是一种社会实践。在体育院校的教学管理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发展的需求出发,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调动教职员工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性,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运用人本化的教学管理理念确定教学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营造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的良好氛围,建立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展现和发展人的各种潜能和创造性的有效机制,将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滲透到体育类院校管理的各环节中,使教师和学生从管理和控制的对象成为管理的主人,进而能够更好的利用各种教育因素,提升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从而增强体育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教学管理的涵义

教学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宏观的层面上讲,教学管理是研究教育行政机关对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微观意义上的狭义教学管理是指学校“为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与特点,对教学工作全过程进行的管理”。本文所指的“教学管理”均为微观意义上的狭义教学管理,即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

1.2人本管理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管理,简称人本管理。其内涵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关注管理过程中人的需求,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满足人的需求,而劳动是满足入需求的重要手段,只有在劳动过程中,人的创造性得以发挥,才能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人本化原理关注并满足劳动过程中人的创造性渴求实现的需求,指导人们在劳动中确立明确的目标,增加入的社会价值,从而有效的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激发人们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人本管理理念注重对员工心理、行为的深入研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从而减少条条框框、规章制度严格约束、控制员工所产生的抵抗情绪,使员工自愿、积极地参与劳动。同时,员工自主发表管理意见,参与到管理与决策中去,提高人们对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最后,以人为核心协调工作任务的各方面因素。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相比,其进步之处在于把人的需求、欲望、兴趣放在第一位,重视用各种手段去激发人的积极性。工作任务中的各种因素的排列与运作都围绕着人的需求来展开,管理主要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财、物、时间、信息等的有效配置要以人为出发点,入在管理过程中居于主要地位。

2人本化视角下当前体育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人本化的视角主要是指在看待教学管理问题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即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我们认为,高校教学管理人本化就是在制定和实施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措施等方面时,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人的本质属性,尊重教育教学规律,通过管理,塑造一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调动人积极性的有利环境,并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培养人、发展人,使教育成为推动人发展的核心力量。那么从以上角度出发去审视现阶段体育院校(系)的教学管理,就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课堂管理理念与管理制度未体现学生主体性

以往的行政集权式教学管理模式是基于科学管理的、刚性的制度体系,即学校管理“对事不对人,见物不见人”,过分强调集中,忽视体育院校学生发展的个性。以往的教学很少将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与陕乐式教学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而是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缺少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的空间和时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忽视学生的参与权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另外,学校的专业设置固化,学生一经录取就基本固定在一个专业,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修读课程,很少或没有机会转换到其他专业。面对那些所学非所爱的学生痛苦而无奈的被迫学习,这就在客观上压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遏制了学生的求学意愿。

2.2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意识与渠道未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我国体育院校现行的教学管理主要采用制度管理、科层管理,多利用量化指标体系来考评教师业绩,教师在固化制度的约束下进行工作和学习,制约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般来说,任何权力的强制、规章的硬性约束和外力的约束都只能控制教师的表面行为,控制教学的外在的秩序状态,既无法介入教学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心灵、思维的互动过程,也不可能由外在的秩序自然转化为教学成果。现阶段,很多体育类院校对教师的自进行规约,用教师的工作量、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申请的科研项目等显性结果来评价教师,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价值实现和个性发挥,没有设立教师直接参与教学管理的弹性制度,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很好的体现,而只是疲于应付规章制度所规定的管理条框,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主动性没能很好的表现。

3体育院校教学管理模式人本化实施的路径探析

3.1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关怀机制

3.1.1从课程设置出发,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基础理论和专项体育训练必不可少,但体育院校不应忽视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因此,适当增加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选修课应成为教学管理发展的重点。学校应从竞技、教学、管理、文化的不同视角为学生开设耳目一新的选修课,使选修课不再是可选可不选的科目,而是成为服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根基。以棒球专业为例——有的学生同样热爱棒球运动,虽尚未进军大型赛事,运动兴趣却丝毫未减,而且善于思考,经常通过比赛观察,总结出各方的优势,培养的重点应是教学指导。因此设立以教学为主的选修课,有助于培养该类学生的专业教育本领,成为更多棒球爱好者的老师,或是专业的棒球教练;有的学生不仅热爱棒球运动,而且拥有经济和管理方面的天赋,思维敏锐,能够从产业运营的角度认识棒球运动,培养的重点应是产业管理。因此设立以棒球产业运营为主的选修课,讲授棒球产业化的前景、世界各国棒球运动发展带来的成果,可以弥补我国棒球产业的人才缺失,推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

总的看来以同一专业为基础,设置不同培养方向的选修课,学生完全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向,教学过程更加有的放矢。经过几年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习,学生将逐步积累复合型技能,成为一专多能的体育人才。

3.1.2重视教学实践的发展,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接轨体育院校和其他高校类似,实践教学以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形式为主。学生毕业前夕经过实习培养,撰写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获得实践教学的学分,才能具备毕业资格。体育院校学生虽然文化课的基础相对薄弱,但学生自身的优势应当受到重视。经过多年的体育训练和文化课程的学习,体院大学生养成了坚忍不拔的毅力,在广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具备了体育运动特长,身体素质良好,能够承担有挑战性的工作。所以毕业前的实践教学应因势利导,服务学生今后的发展,夯实践本领。

体育院校可划分实践教学的层次,将学生自主实践和岗位实践系统分开,让学生有机会自主策划走向社会的实践活动,并积累社会经验,为驾驭岗位实践奠定基础。在社会实践方面,教学管理部门可要求以班级为单位,由辅导员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共同组织策划实践活动,录制实践场景,撰写实践报告,最后由师生互评。例如,近年来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急剧变革,关注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很多人勤于工作和学习,或是饱受生活压力,忽视了身体健康。体育院校学生以专业特长为出发点,呼吁并指导社区居民科学健身,通过运动陶冶隋操,就是一项颇具实际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岗位实践方面,辅导员可根据学生多年来必修课和选修课学习时情况,与学生探讨未来的职业远景规划,帮助学生分析毕业岗位实践的重点方向。与此同时,体育院校应积极与不同类型的实践单位建立合作,主动为学生创造适合的岗位实习机会。学生在感兴趣的工作岗位经受磨炼更利于自身潜能的挖掘,实习报告和毕业设计才能真正贴近实际。

3.1.3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民主性

长期以来,学生始终是教学管理制度的约束对象,学生在高校中服从学校教学制度的管理。体育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要想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就要以学生的合理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和根本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校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把过去的让学生、社会适应大学现有的管理制度转变成大学管理模式必须适应学生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学生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中的民主性,主要体现为知情、选择、反馈、研讨、评价、决策等方面,例如:(1)了解教学计划和学校重大教学决策的内容和制定的原因。(2)具有选择课程、教师和学习进度的权利。(3)具有反馈教学和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信息的权利。(4)具有评价教师、课程和教学计划的权利。(5)具有参与学校重大教学政策决策的权利。

3.2兼顾“以教师为主体”的管理理念

3.2.1引用聘用、竞争、激励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建没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采用严格的教师聘用制度。体育院校教师与其他类院校的教师相比存在知识结构单一,学历层次较低,教育观念落后等不足,严重影响了体育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因此建立一套严格目,合理的教师评聘制度势在必行。第一,高校体育教师应具有所教专业或相关专业方面的硕士学位;第二,体育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如实习经验或培训经验等;第三,教师应掌握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爱岗敬业的教学态度。

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有效激励是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又一有效手段。一方面,通过引入教师竞争上岗机制,逐步建立起以教师能力、教学水平、科研成绩为依据的择优用人机制。在上岗方面采用公开述职、专家评审等措施,增强体育院校教师的竞争意识和比患意识。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师资队伍管理的配套改革措施,健全教师考核评估体系,通过动态跟踪,优胜劣汰,克服松散的用人机制,从而推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对教师实行激励性的评价机制,科学的确立教师绩效评价标准,以激发教师投身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在职称评聘方面,以教学成果与学术研究为依据,为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创造平台;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学术讨论,为增加教师在学术界影响力创造条件,在工资、住房、津贴补贴等待遇方面向高素质教师倾斜,激励教师对自身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总之,在教师中建立“比学帮超”的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能动性,教师队伍才得能得以整体提高。

3.2.2注重教师利益的物质和精神关怀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要求重视关心教师的生活需要及其心理反应。首先,人作为生物人,其基本要求是要摄取外界资源与营养维持生存,延续生命。因此,教育管理要照顾好教师基本生活问题。其次,教育行政机关要满足教师的心理需要,尊重教师的人格,予以信任,使其能自觉自愿的努力工作;培养教师的快乐情绪及热诚的工作意愿使之能积极主动地工作;使教师了解学校发展的目标、政策及业务等,并给予参与的权力与机会,以增强其责任心、荣誉感及对学校的认同与依附;对教师因材施用,量能授职,使之能用其所学,展其所长。最后,体育类院校应倡导教师间平等和谐关系的原则,“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要求组织中的所有成员放弃由岗位特别是职位带来的特权,教师应享有公平的学习培训、课程开设、参与竞赛、开展科研工作的权利,在竞岗、竟聘、职称评定等过程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教师与管理者平等友好地互相协调,组织成员凝聚在一起,谋求各自的发展。

4结语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教学管理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体育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学校应通过教学、科研和管理于一体的“人性化”科学管理,以人为本,尊重学术,实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体育院校教学管理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李翼,教育管理辞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1989:316.

[2]刘涛,高校教学人本化管理的实施策略探究[J],管理与评价,2011(17):45-46.

[3]赵果巍,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与实现途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4):93.

[4]沈成风,浅谈教育改革背景下体育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J],体育,2011(11):148-149.

上一篇:半月谭 第19期 下一篇:西方恢复性司法理论渊源之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