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军校学员人文精神的培育

时间:2022-06-20 03:35:54

论当代军校学员人文精神的培育

一、培育军校学员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一)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军校学员传承部队优良传统

未来十年军队院校培养的对象主要以"90后"官兵为主,他们沐浴在改革的春风里,发展在信息的浪潮中,既有令人惊喜的"亮点",也有令人担忧的"代沟"。他们是军队发展的新希望、履行使命的新力量、听党指挥的新传人,他们富于朝气、富有活力,他们具有勇于创新和善于创造的特点,这正是党的优良传统创新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元素。各级党组织必须引导他们传承好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确保军旗永不褪色,军魂代代相传。我们不能再单纯的以类似于"爬雪山、过草地"、"煮皮带、嚼菜根"等标准来衡量他们是否能够传承传统,而是要从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刻苦训练的身影、扎实工作的责任、服从命令的坚决等方面科学的考量。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服务人民,反映在履行职能使命上,说到底就是一个英勇善战的问题,这既是我军履行职能使命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军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先进特质。单单只靠过硬的军事素质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不足以让广大学员成为忠诚可靠的革命卫士的。因此,大力发扬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突出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发扬军事民主和求实作风是部队院校培育学员人文精神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军校学员塑造健全的人格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倡导"革命者应当在思想觉悟上下功夫,做到人格高尚,行为正大,不是为了发财做官,而要立志为民牺牲,为民谋福"。这样的思想行为孙中山先生在《军人精神教育》一文中是这样说的"人人应该以服务为目的,不当以夺取为目的"。这就是倡导广大军人为国家民族的独立而奋战,坚忍不拔,愈挫愈奋。孙先生还说"因革命而死,因改造旧世界而死,则其死重于泰山,其价值乃无上之光荣"这种为世人服务,为国家尽忠的情怀就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孙中山先生所处的年代是中国曾经的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如果说战争年代一个人的信念集中体现在怕不怕死上,那么如今我们远离战火硝烟的熏染,少有生与死存亡的抉择,但是需要区分"怕"与"不怕"的东西更加多元多样,更加无处不在。如今,我国已经走出物质贫乏的年代,已经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国人不能再走进精神贫瘠的年代。作为军人在追逐梦想,报效国家的路上拔足疾驰的时候,依然需要高擎信念的火炬,来照亮自己的军旅之路。

人文精神是包含在人的思想、言行与社会、自然中的善的精神。这个"善"强调的是进取的一面、美好的一面、鼓舞人创新与走向成功的一面。它的核心是爱人、尊重人;爱生命、尊重生命;爱自然、尊重自然。而人文精神教育,说到底是一个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需要许多专门人才,但专门人才首先应当具有健全的人格,否则计算机专家会成为网上黑客,化学家会成为冰毒的制造者,行政管理人员会成为贪污犯。所以,作为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非常重要,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做人。然而,作为一个军队院校的大学生最可贵的就是让"爱"、"善"、"智"永恒。或者说作为一个高素质的军人最需要的就是拥有高贵伟大的人性、理想健全的人格、高远弥新的人文精神。因此加强对军校学员的人文精神培养,有助于他们形成一种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生命、人的意义的正确态度。

(三)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提振部队精神士气

哈佛大学是一所享誉全球的名牌大学,也是世人公认的贵族学校。二战期间,哈佛参战师生有两万多人,优秀青年几乎都上了战场。直到如今,每年到了特定的时候,大教堂都要敲钟,纪念死难者。试想一个国家最好的学校里,培养这样爱国的学生,这种敬业精神,这种英雄主义,代代相传,令世人不得不赞叹哈佛对于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良苦用心啊!近年来,很多基层单位围绕提升部队战斗力这一原点推动军营文化建设,把荣誉使命、尚武精神、优良传统等人文精神方面的特色渗透到部队日常管理教育、执勤训练、抢险救灾等任务中。在文化育兵的过程中,用文化软实力提升战斗力,提振精神士气,不断激发部队的活力和创造力。

我认为,军队院校应当在挖掘优良传统,确立治学精神方面多下功夫。也就是办学要有自身的特色。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是为仁义道德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经典表述。将这些振奋人心、砥砺明志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管理中,让学员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必要的。着眼当代,全球化语境中的社会各行各业又要求我们有智慧的眼光、全局的观念、驾驭纷繁现象的判断力。面对军校办学目的之一是让学员利用学校这一良好的文化氛围格物修身,进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积极进步的心态带动身边的战友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局面,只有这样,部队整体精神士气才能不断的得到提升。

二、军校学员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一)存在理想与信仰不坚定的现象

人类的生产活动,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这一切都深刻的在这一代年轻人的思想和行为上打下深深的烙印。理想和信仰是人类的精神支柱,二者对于初入社会的青年来说尤为重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中优良的、腐朽的一股脑涌了进来。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的培养,最终解决的是人的发展问题。但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各级各类教育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中学和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内没有让学生树立起人文意识,那么由此带来整个社会人文精神底蕴流失的现象是在所难免的。市场经济让一部分人富裕了起来,但是新鲜的人生价值观让一部分青年迷失了理想和信仰,功利主义让他们觉得个人利益至上,物质主义让他们视金钱如生命,现实主义让他们不能全身心的做学问。近两年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诸如药家鑫、小悦悦、郭富美等极端案例,都让人深感人文精神的缺失进而导致理想与信仰的缺失,对社会构成的危害之大。

(二)存在价值观错位的现象

近些年,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传统价值观的转变和信仰的缺失造成当代青年价值观的错位。近代西方国家,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片面追求物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在"两种主义"的驱使下,人们只看重教育的经济价值,忽视了教育的人文价值。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后,人们在精神层面反而感到极度迷茫和空虚。随之而来的是道德水准下降、个人主义膨胀、社会责任感减退等一系列社会危机。西方国家的教训,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是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也不断增强。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层面上,国人也没有同步构建起人文家园。在军队院校这一神圣纯洁的地域里,有一部分学员还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样错误的价值观,把社会地位的高低和拥有财富的多少当做人生目标和成功的评判。个别学员不是怀着报效国家、奉献人民的目的参军入伍,而是想以部队为跳板,实现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还有的学员缺乏大局意识,强调个人利益,缺少责任意识,忽视他人、集体和社会的需要。种种情况反映出的问题是人文素养的缺失已经给国人敲响了警钟,价值观的错位导致片面追求利益,带来的是严重的环境和生态危机,人文和精神危机。甚至可能会影响到未来几代人的成长与发展。

(三)存在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现象

心理承受能力是个体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复兴情绪的承受与调节能力。一定的心理承受力是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表现是当个体遇到不断的压力和挑战时,心理上不能很好的适应并呈现出脆弱和孤独。当今时代,多数家庭为孩子们提供的是物质的满足,在精神养料的供给方面明显匮乏。孩子们与家庭的关系是一种物质的依赖,缺少情感的交流,有的甚至在遇到麻烦和困惑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向家人寻求帮助。军队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容易给学员带来心理压力,这是因为军队特殊的使命要求其成员必须具有统一的意志,统一的目标,统一的纪律和统一的行动。学员虽然身处于院校但其工作和生活通常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封闭式的环境和单调的交往会使人产生认知偏差,当遇到人际关系不和谐、考试成绩差、生活变故等挫折时容易一蹶不振,可能直接造成心理压力。一般心理压力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对内会导致躯体疾病、意志消沉、工作消极,对外则容易引发侵犯、攻击他人的行为。军校学员有的毕业后要扎根部队基层,在遂行多样化任务时拥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对于完成任务至关重要。

三、培育军校学员人文精神的措施与方法

(一)用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学员的身心

民族的概念就是文化概念,而文化的关键在于文化包含的哲理。哲理的凝现就是一种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而这"三力"的表现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而军人以这种民族精神作为脊梁,并以脊梁支撑起来的国防事业,不为一切强敌所妥协,相反能决胜千里;不为一切强敌所打败,相反能打败一切敌人。这里我们要讲的是,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里,最能让人过目成诵、铭记心怀的题材莫过于诗词。在诗词的长河中,无数展现战争与和平的画卷从历史的时空中喷薄而出,与当代军营、军人和军事生活血脉相连。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岑参、辛弃疾……这些名垂千古的诗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过戎马生涯,他们用仄仄平平的铿锵音韵描摹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守卫这片壮丽山河的爱国英雄。军旅题材的诗词总是能够带给人无尽的力量,让世人每每读过还禁不住热血沸腾、神情荡漾。它们折射出的是军人英勇威武之气,是政治、军事及其他生活衍生的重要文化形态。可以说从古至今军人的概念、边关的情态、军营的样貌和军人的战斗生活发生了千差万别的变化,但身穿军装的我们每每想到诗中的意境和意象还会感同身受,如入军帐、如临阵前。

军校学员作为保家卫国、守护和平为己任的军人,其精神内核并没有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尤其是爱国、忠诚、正义、英勇等优秀品质更是一脉相承。不胜枚举的古代优秀的人文思想不仅是文明世界的炫彩,更是军人精神世界的一抹浓重的底色。经过千百年的流传、过滤、沉淀、丰富和重构,如今,这些优秀的人文精神已经被赋予新的内涵。作为承载当代军人思想情感的重要元素,作为优秀军人必不可少的文化基因,其中的许多雄浑健朗之精神正被越来越多的官兵熟悉和崇尚。军队院校的学员更是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不仅要从中受到爱国思想的洗礼、征程风物的感染、英雄气质的提振、诗意美学的熏陶,还能从字里行间品读出朴素而深刻的军事战略思想和宝贵的行军、治军、作战经验。虽然战争的恶魔没有降临,但是身在部队摇篮里的军校学员要树立起"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必胜信念,铸就震古烁今的英雄之气和雄健之风。

(二)用积极进取的正能量带动学员的劲头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不断提高公民素质,激发勇于创新、敢于牺牲的精神力量,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凝聚力、支撑力。其中大力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引领力度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深深熔铸于民族的血脉之中,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永恒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作为党缔造的人民武装,作为这支力量中青年的骨干分子,军校学员不应忘记我党带领人民改变国家命运、创造崭新历史的集体记忆。"红色传统文化"就是新时期每个军人血液里传承的"红色基因"。为军校学员持续输入文化的正能量,是时代的要求,也应该是广大院校工作者的自觉责任和担当。以特色的传统文化感召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先进的文化影响人,使文化的正能量更加主动地引导学员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进而可以影响他们的精神世界,以文化人,让文化正能量真正入脑入心,潜移默化的全面提升人民军队的人文素质。

境由心生。当今社会浮躁,信任危机见怪不怪、负面新闻不绝于耳,救人者要靠录像、要靠其他人的作证才能避免被赖上,一些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在负能量、负情绪弥漫的环境中,我们急需正能量的引领与示范效应,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态和精神世界。文化可以改变一个集体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只有相对一致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文化的正能量才能显现出来并发挥作用。强化文化正能量,需要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博大精深的财富,大力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让最广大的参与者在文化的"集体围观"中,深受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文化的向心力。这要求军队中的文艺工作者潜心于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研究和发掘,找到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与当今世界普遍适用的行为准则进行有机结合的路径和方法,并使之溶于每个军人的意识之中,从而引导形成崭新的、健康向上的"军队文化"。《长征》、《亮剑》、《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国家命运》等红色经典,展现的是激励人心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解读的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红色信仰。发挥"红色传统文化"引领作用,就是让广大官兵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沐浴中将信仰在头脑中深深扎根,坚定理想信念,铸牢精神支柱。

(三)用伟大的英模事迹感染学员的情怀

重塑国民的人文精神任重道远,不仅要从学校的人文教育抓起,而且还要从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抓起,全民动员,全民共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国家而共同努力。毕竟,人文精神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一面鲜明的旗帜。任何一种精神的形成,都不可能置身于传统文化之外。马克思曾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是把"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看做理所当然的人生目的和责任。许多古人也都是强调个人利益绝对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雷锋精神是一种充满中华民族气息的共产主义精神,它作为一种古老的黄河为源头的思想文化现象,也不能不打上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印记,具有浓厚的古老东方文明和中国人生哲学色彩。雷锋精神又直接渊源于具有厚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思想,它的核心解决的是"为谁活着,怎样做人"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恰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魅力的地方。雷锋同志那种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高度责任感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既是社会主义主人翁思想的表现,又继承并超越了传统人生哲学的思想境界。雷锋的精神薪火相传,苏宁、李向群、张子祥、杨业功、方永刚、丁晓兵、庄仕华、吴孟超等一大批典型的涌现,为当代军人岗位学雷锋注入了时代元素,在全部队产生了巨大的辐射效应。作为媒体,最为成功和值得借鉴的例子莫过于中央电视台近年来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的全民评选。它从我国国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并激励了国人的人文精神。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着力实现传统与现实的最佳结合,无疑是发扬我军优良传统的有效选择。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我军历史传统的现代化。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走出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之路。进而,由邓小平、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飞跃,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富民强国之路。我军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诸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等,既是与当时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又是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而发展的,孕育了我军一大批英模群体。其次,在人生态度方面。中国人生哲学的突出特点是乐观进取,自强不息。古圣先贤大多追求一种"内圣外王"之道,内则完善人格,外则建立功业,并认为"立德"、"立功"、"立言"是人生的"三不朽"。他们认为人生价值主要在于奋斗与献身,人生的幸福主要在于精神的幸福和道德的完善。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历史上流传着一曲曲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赞歌,许多人都歌颂那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畏种种艰难险阻,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人民军队要时刻为党分忧、为民解愁。98抗洪、汶川抗震、舟曲泥石流……和平年代证明军人价值的正是这一场场灾难,每当人民需要的时候第一个出现的就是人民子弟兵,他们可能舍小家顾大家,他们可能忍饥受冻坚守在一线,他们更可能为挽救人民财产而献出宝贵生命……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这就是这个世界最可爱的人。军队院校的人文氛围是靠一点一滴积累的,不是一曝十寒就能成就的,需要老师用心的传、帮、带,需要学生虚心的比、学、赶、帮、超。要批判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人生修养论和传统美德,并将其升华到新的高度,继而使我们这支队伍得到广大人民深深的爱戴和崇敬,成为共产主义道德和传统美德的精神象征和杰出代表。

参考文献:

[1]葛剑雄. 人文精神.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唐君毅. 人文精神之重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胡显章,曹莉. 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大学理念与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

[4]谭大容. 人格,人性与人文精神.重庆大学出版社

[5]张涛,锋.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成因探析[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

[6]张万红,孙宏亮,王岩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端木赐香.叩问传统:中国传统文化讲演录.福建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浅析微博在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运用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