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探究式学习,提高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

时间:2022-06-20 02:53:47

开展探究式学习,提高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

探究式课堂教学在新课程中被确定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同时又视为注入了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色彩,赋予了时代内涵的教学方式。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进行以下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情景,趣味探究

学生学习时,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条件,而是一种情景。所谓问题情景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景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创设问题情景的途径有很多。1.可以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利用对问题的探究,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2.新旧知识的联系和交替不时在学生认知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学中可利用和制造这些矛盾冲突,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和探究欲望。3.利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像商场打折、股票、时势工程等问题来创设问题情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现实中的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教学“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时,利用工程问题:有一倾斜角为30度的山坡,从山脚延山坡向上2000米处有一张飞庙,如果大坝围堰,则水深会达到1200米,为了保护古文物,请你想办法算出张飞庙是否会被淹没?这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问题便在学生主动的摸索中完成。

二、呈现矛盾,促进探究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他们认知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次失衡”的反复渐进过程。教师应抓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精心组织学习材料,层层设问,在学习内容中和心理之间不断制造矛盾,诱发学生主动探究。如教学“平行线”时,教师通过在桌面上摆小棒,得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有的同学看了书后马上反对,教师则“坚持错误”,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来,学生兴致很高,通过实际操作(把小棒竖起来),小组讨论,跟老师据理力争,教师终于“认输”,并向学生“道歉”。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活动,经过跟老师“斗智”,最后战胜老师,获取知识。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三、群体互动,合作探究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也是新课程数学学习过程中提倡的组织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的组织他们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集体的智慧充分地发挥出来。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教师可根据需要确定选用哪一种更好。这三种形式是:

1.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习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

2.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人、六个人,最多不超过八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已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3.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

教学实践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

四、鼓励猜想,实践探究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的一种策略。学生对某一主题要进行研究,在得到初步结果之前,有一个发现、创造、季错误、丢度和承认的过程。他对知识的获取就如科学家在研究某项课题一样有成功、有失败。教师应尽可能营造一个便于获得直觉的背景或氛围,使学生能够去猜想,去验证。例如:在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堂课时,这样安排学生探究:首先,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三组木棒:一组可以组成三角形,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的长度,一组是两根的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的长度。然后,学生摆三角形,量出三组木棒的长度。最后,教师把学生量得的木棒长度分三块罗列在黑板上:一块是能够组成三角形的数据,一块是两根木棒的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木棒长度的数据,一块是两根的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长度的数据。教师就此提出:“请你用一个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三条线段能够组成三角形的条件”的问题。这时,学生一般会在能够组成三角形的那些数据里寻找关系式。有的会用两线段的积大于第三条线段,有的会用两线段的商与第三根的长度比较,有的甚至会用两线段的平方和与第三根木棒长度的平方比较等复杂的形式。不管学生用哪种方式,教师都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引导一一筛选,或者举例否定,最后只剩下所要得到的结论。

五、优化师生关系,顺利探究

外部环境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挥起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导演,他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和研究数学,并与学生一起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气象。思考问题需要尝试,需要收集信息,这就需要时间。但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求马上回答,如果一个学生回答不行,立即换另外一个学生,直至得到标准答案为止。这就伤害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给学生留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保证其思考、探究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及至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教师要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中真正留出“时空”,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1.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时留出“时空”;2.提问后留“时空”;3.当学生对知识认识模棱时留“时空”;4.在概括结论之前留“时空”;5.出现错误之后留“时空”;6.出现难题时留“时空”。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去自行探究,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上一篇:高考英语复习是扎实基础和阳光心态的互动 下一篇:谈一年级语文写字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