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中的长安意象

时间:2022-06-19 08:10:31

电视纪录片中的长安意象

摘 要:长安是历经最多朝代的千年古都,《望长安》等电视纪录片都从不同角度再现了历史上的长安的方方面面,长安拥有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氛围,长安独特的城市背影在纪录片中渐渐清晰和明朗,一层一层的剥落神秘的外壳,显露出真实而深厚绵长的城市文化。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长安;古城;《望长安》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148-04

电视纪录片是指记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是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新闻题材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1]。它是运用新闻镜头,客观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态的完整过程,是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其本质特征是视听形象纪实性[2]。通过纪录片对过去社会生活的还原,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过去和历史,通过对一个城市的历史风貌的还原,这个城市的背影会更清晰更深刻。

长安,即是现在的西安。位列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同时也是与雅典、罗马和开罗齐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极少数可令外国人心怀景仰而来顶礼膜拜的伟大的中国城市。从古至今曾用镐京、长安、西京等多个名字,以“长安”最为常见和著名。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的含义,立名“长安”,意为“长治久安”,直至明朝初年起改称西安,并沿用至今。长安的地理位置,由于历史原因有过迁移和变动,但是基本的城市轮廓还是变化不大,就位于现在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平原(也称关中平原)腹地。

长安是一座古城,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周立京,秦建都,汉定邦,隋大兴,唐长安,朝代频替,灰飞烟灭,黄土虽厚,古迹可寻。不但能从这里走进历史,还能走到未来;不但能了解自己,还能探知世界;不但能发现愚昧,还能创造文明,古人给这座古城染上了层层神秘的色彩,也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遗产。众多的电视纪录片就展示了整个长安的发展史,从中看到的点点滴滴似乎都在诉说着这一切,隐约中古城就呈现在眼前。长安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更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读懂了长安,就读懂了中华文明。

纪录片大体有摄影构思画面和解说词两部分构成,而每一部分运用的成功与否都关系着整个纪录片所要呈现内容的表达。摄影能否把画面定内容表现得生动、优美,取决于构图处理以及对光线、线条和色彩诸因素的运用,解说词的生动、全面、准确与否也影响着画面内容的表达。而这两者的最佳结合就是视觉和听觉的时空的统一。

《望长安》就是一部用优美影像探索属于长安特有的城市文化的大型纪录片,全面地再现了长安的历史文化和生活风貌,深刻地阐述着长安这座古城的原创力、开放性、融汇吸收力以及对整个中华文化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分析了长安背后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文化等深层次原因,并通过对陕南、关中、陕北三地众多的历史细节的诠释为长安古城勾勒出一副栩栩如生传神的遗失已久的、原汁原味的城市文化风貌。这部纪录片总共包括十个部分:《秦砖汉瓦》《盛世之光》《中国原点》《长治久安》《有容乃大》《雁塔题名》《古调独弹》《鼓舞风神》《圣地延安》和《西望长安》。每一部分都从全新的角度,用时空切换的镜头和交错的画面在诉说着以长安为中心的历史盛况,都在展现着这座千年古城的独特深厚的魅力。无论是破败残存的古遗迹,还是浓厚的民族风情的叙述,还是对远古记忆的追溯,长安在眼前的画面越渐清晰,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中细数远古的记载。

一、多种镜头的运用

镜头是画面构图的主要部分,镜头的变化,影响着整个画面的清晰度、光线效果和人们的视觉接受效果。长镜头、广角镜头和变焦镜头的穿插灵活运用,从全景到近景、特写,再由全面到一点,呈现出“一目了然”和灵活潇洒的随心所欲的运用,视觉冲击效果强,完整地配合着作品结构和进度节奏。《望长安》这部纪录片除了多次运用这几种镜头,还运用了多棱镜、柔光镜、彩虹镜、雾镜等多种效果附加镜头。熟练的拍摄,角度、距离、方法的变化,对色彩光线的巧妙取舍,整个长安是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充满情趣又令人神往。

镜头的随意变换带我们回顾过去,让我们看到了盛世的长安。《盛世之光》大都运用长镜头和广角镜头,由近到远,由点到面,大到长安全景,小到街道古巷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史书记载的每一个相关的字眼。长安在汉唐时期就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最早超过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着大批外国使节和朝拜者的到来,“西方罗马,东方长安”是其在世界历史地位中的真实写照。“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长安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自信、开放、大气和包容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让我们站在了永远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丝绸之路”从这里开始延伸,穿插运用的柔光镜头和和雾镜,由远到近,由清晰到模糊,把“丝绸之路”更显得神秘多彩和富有感染力。柔光镜和广角镜头的结合运用,再加上借用实物和人力的表演,仿佛沿着这条悠远的古道,中国的手工业技术(造纸术、丝织技术、冶炼技术等)撒播到世界各地,伴随着也引进了许多国外的新文明(包括新品种的农作物和佛教等)。当然这其中更少不了东西文明交流的佳话,镜头一转,近距离就接触到了譬如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的古典作家、博物学家老普林尼的《博物志》一书就生动真实地描述着丝绸远销罗马的盛况。还有唐代的“玄奘西天取经”,元代的西方传教士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迹》等等都无一不在记载着以长安为出发点的“丝绸之路”的盛况和对后世交流发展的深刻久远的影响。从《中国原点》到《秦砖汉瓦》再到《圣地延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镜头变换,《鼓舞风神》和《古调独弹》的画面的合理剪辑与衔接,把整个长安的历史画面一一细致而又大气地呈现,简洁而又连贯,但是每一段拿出来又可以单独成章。

二、紧扣画面的解说词

构图画面是电视纪录片的声音,解说词也是纪录片的一种声音,是一种外在传达方式,是对画面的一种解说和补充。准确、丰富、生动的解说词能更好地阐释出纪录片所要表达的内涵,衔接紧凑的解说词能栓紧看者的心弦,带动兴趣,更好地融入纪录片当中。

长安是一座历史丰富的古城。《史记》称之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由周文王建立,建成于公元前12世纪,建城历史3100多年,先后见证着21个封建王朝的建立,也经历了13个王朝在战乱或外族侵略下灰飞烟灭。1981年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众多朝代无疑给长安留下了殷实丰厚的文化底蕴,“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连贯清晰的解说配合着翻动的画面,详细的解释,都让人能把握住长安的发展脉络。“世界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奠定了这座城市的厚重,展现着昔日王朝的兴盛与辉煌。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也在庄严肃穆的矗立中默默地诉说着佛教在长安扩散发展的荣耀。如果没有解说,很难让人知道这座古塔和玄奘有关。华清池和大唐芙蓉园让人禁不住联想到晚唐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抛开亡国恨,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凄美爱情更值得我们去品味。同样,没有详细全面的解说,华清池又是近代中华民族的重要转折点似乎很少有人知道,更难联想到1936年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国共第二次统一战线的形成,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最终赢得了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强。夕阳下的钟楼更显示着长安曾经的繁华,长满杂草的古城墙遗迹更是深厚文化底蕴的最好见证。长安是一个安定与战叉的古城,伴随着画面中的铺天盖地的喊叫和杀戮中,娓娓道来的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末的黄巢大起义也和这座古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长安,传承着都城的雍容华贵,汲取着历朝历代的文化精华,呈现着博学智慧和大气恢弘,就像一张记录中国发展的底片,也是代表中华文化的明信片,同样也在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兼容并包,意气风发,团结向上的中华精神。

帝王生前的宫殿建筑和宏伟的陵寝从来都是历史的叙述。千百年后陵墓依然存在,但已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一片萧瑟的画面,没有生命力,但是生动的解说词赋予这一切以全新的生命力。长安,其周围埋葬着数位功绩显赫,令人敬畏的封建帝王和功臣王侯。最让人感叹的当属“秦皇汉武”的秦始皇陵和汉武帝的茂陵,千年的风雨早已将地面的宏伟建筑抹平,昔日的辉煌也早已暗淡,唯一没有改变的是陵墓地宫的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昭示着一个封建王朝地下兵团的苏醒,无论陶俑还是战马战车,整齐的阵势和傲然的神情,都是气势恢宏,都在显示着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赫赫武力”,在雄浑精辟的解说下,似乎每一个陶俑都是活的,似乎我们亲眼见证了一项伟大工程的建造,而长安就是这一划时代壮举的策源地,可以说长安开启了中国的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汉陵地下陶俑则以另一种完全相反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汉一统天下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繁荣时代,平静的面容,华丽多彩的服饰,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类手工业和服务业的陶俑,更值得一提的是女性陶俑的出土,更表明大汉时代的文明开放的社会风气。而且更注重个性特征的表现,总体呈现出一种精致细腻的风格。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也坐落于此,“形态各异的“昭陵六骏”彪炳着赫赫战功,“玄武门”事变也在诉说着权术家之间的血雨腥风的明争暗斗,朱雀道两旁的高大的石踊和无字碑则展现着“一代女皇”武则天的丰功伟绩,此外“不破匈奴,何以为家”的英年早逝的霍去病也长眠陪伴着汉武帝。沟通西域,称为历史上的“凿空”之人的张骞也深深扎根于此。”这些串联话语配合完整的画面,一群伟大的人从脑海中一一浮现,禁不住肃然起敬。他们的一生就是长安发展的基点,长安因为这些名人的丰功伟绩而更加形象高大和气势恢宏,也造就了古城长安无可匹及的历史魅力。拍摄前的素材的收集是解说词好坏的关键,无论是对历史学家的采访,还是对史料的整合,还是对文物古迹的实际探究,都对解说词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资料,使解说词更加准确生动和形象,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每一句话恰到好处地对应着画面,解释又补充着画面的内容。《望长安》的每一句解说词都是浓缩的精华,都浓缩着长安的影子,比以往的电视纪录片的内容更全面和丰富,涉及长安的每一个方面,使长安这个城市的形象更加清晰和富有内涵。

三、有重点地突出“源泉”

长安,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交流融合和扩散的中心。古老的民族关系从这里开始发展,战争与交流融合也在这里进行,记录画面中的长城蜿蜒盘踞在中华大地,就像历史的动脉一样,流淌着中华民族的复杂黏稠的血液,支撑着民族之间的和乐融融的大框架。古老的“丝绸之路”仍然从这里继续延伸,继续承担着中外友好和平交流的使命,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国际铁路线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仍然是中西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里程碑和开拓者。“丝绸之路”为西方带去了东方五彩斑斓的手工业和灿烂的文化,同时西域的葡萄、石榴等也出现在中国的大地,胡乐也在宫廷中响起,佛教也开始了在中华大地的传播……无论是《望长安》还是中日合拍的《丝绸之路》,还是系列片《大国崛起》都在展现着一副古老而又壮观的画面:一阵阵清脆的驼铃声中,夹杂着各种不同语言,但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一串串脚印深深地印在了这段千古传诵的美谈中。“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又使得长安成了海上交流的终点和一个新的起点,唐代时期的日本名僧阿倍仲麻吕在长安游学归国后,根据汉字创建了日本文字的基础——片假名,吉备真备积极传播唐文化和佛教,甚至日本著名的“大化革新”运动就仿照唐制度建立新的政治体制,朝鲜的留唐学生崔致远在长安学习19年,对朝鲜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此外中国的商船和使节对东南亚的国家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长安就是这样处于中外文明的冲撞与不断的渗透交融中,兼容并包,从而使自己产生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大气又丰厚、五彩斑斓的独特的城市文化,在充当“源泉”的角色的时候又担当着扩散的责任。

除了以上提到的穿插在《盛世之光》《长治久安》和《秦砖汉瓦》中的关于长安是众多文化的发源地和对世界的影响力,《望长安》单独拿出《中国原点》一章讲述长安是中国的“源泉”。“半坡遗迹”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纪录片中原始的文化遗址,陈旧简单古朴的原始陶器,还原的简陋的房屋,从中可以感受到祖先们在努力中进步的痕迹。很多纪录片只是探索了长安的众多名垂青史的古迹文化,很多时候忽略了长安是众多影响中国甚至是世界面貌的光辉伟大决策的“策源地”。这使得长安的内涵更加丰富,也摆脱了传统的单一的形象定位,更加深刻地挖掘了长安的内在文化。

四、完整的城市规划还原与传统思想的结合

看一个城市,无论古今都要看城市的布置方式和建筑风格。长安承载着封建王朝的发展历程,因而受传统思想影响深厚,所以整个长安就是一座中规中矩的城市,也是一座淳朴厚重的城市。同时长安又是西北地区的咽喉之地,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历来是兵家称霸必夺之地,因此也是一个防御性特别强的城市。《秦砖汉瓦》中的古城整体就像一个堡垒,坚固而庄严大气,每一个建筑都在风雨中昂首笑傲,坚定地承受着时间风雨的冲刷与洗礼。古老斑驳的城墙是我国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易守难攻”的防御设计,使得长安成为一个“保险箱”[3],四角的城楼和“敌台”仍在眺望着远方,深而宽的护城河仍在慢慢地流淌,平静的水面偶尔也会闪现“破城而入”的惨烈场面。独特标志的钟鼓楼相对,登上楼放眼看去就是呈十字形状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想象着宽阔的街道,还原着繁荣吵闹的市区,金碧辉煌的宫殿,温文儒雅的学者,琳琅满目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操着不同语言的人,恍惚中自己就置身于那个朝代中,参与着过去的种种。《盛世之光》中的钟楼的沉重的钟声提醒着人们的作息时间,也透露着长安人民生活的中规中矩。从《长治久安》和《有容乃大》中,看着大明宫遗迹禁不住脑中就会浮现盛唐的繁华富强,听着阿房宫的传说和史料的记载,似乎也看到了秦朝的专制统治压迫。传统的天圆地方的模式在这里也得到了印证,“豆腐块”式的建筑规划,清一色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模式使整个城市显得整齐而大方明朗古朴,这也象征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大气朴素而又充满内涵的宝贵的精神。夕阳西下,幽暗而拉长的倒影正是长安所包含的内容的写照,影子随夕阳越拉越长,长安也随历史的发展而拥有更多的积淀,在时间岁月的洗涤下越发闪耀夺目的光芒。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受思想文化的影响。《盛世之光》和《长治久安》两部分就还原了汉朝和盛唐的兴盛。对时代建筑风格的对比讲解和城市规划的思想的揣摩,背后又贯穿传统的文化的影响,从中我们不仅能理解整个长安的规划,也能感受到传统思想的巨大深远的影响力,比一般的纪录片更深刻。

五、独树一帜的“碑林文化”和“秦腔”

从古至今,长安成为众多诗人作家的写作颂咏的对象,如“诗圣”杜甫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和辛弃疾的《菩萨蛮》中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都是对长安的描写,都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不只是能从诗词中看到长安的巨大魅力,《雁塔题名》的画面中那层层叠叠的矗立的石碑林更是长安独特魅力的见证者。镜头中碑林位于三学街,迄今有900年历史,放眼望去共收藏了汉、魏、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代碑志3000多件,种类繁多,气势宏大,最负盛名的就是精品荟萃的书法石碑既有秦宰相李斯的《峄山碑》,又有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和“草圣”张旭的《断千字文》等历代名家的真迹。镜头拉近是那破损的石碑,模糊的字迹仍然有无穷的魅力和价值,远远望去不禁感触,到底是什么样的城市能吸引众多的名家和帝王想在此留下痕迹?就像纪录片的解说一样,文字物质和建筑可以灰飞烟灭,但是文化留下的深刻印记不会抹去,反而会随时间的增加而更加深刻。镜头的拉远使碑林更显得宏伟壮观,这只是长安深厚底蕴的一角,而且石碑文化又是中国所独有的,长安也因为有如此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向世界和中国展现这另外一种只属于长安古城所拥有的美丽。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和艺术,石碑林是一种文化艺术,宗教也是文化艺术,当宏大的安塞腰鼓出现在《鼓舞风神》的镜头中时,属于长安的另一个闪光点又出现了。这是黄土高原独特民风的重现,对黄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赞美,还有对丰收的期盼与庆祝,显现着长安人的豪放的品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镜头中那红色的鼓,白色的头巾和衣服,红色的长腰带,整齐的阵势,强劲的鼓声和着音乐,再平静的心也能随之振奋,不自觉爱上这片土地和淳朴的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北京的京剧,山东的吕剧,而陕西就是以长安的秦腔为代表。《古调独弹》的一章中,从苦秦腔的深沉哀婉和慷慨激情的声调中可以感受到那种悲愤、怀念和凄清的感情,而音调欢乐、明快、刚健、有力的欢音腔则渗透着喜悦、欢乐和爽朗的感情,这也象征着长安曾经的安定繁华的蒸蒸日上和战乱中的没落的悲愤。秦腔一直都在沉默中慢慢积攒着能量,直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轰动京师,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从某一个角度看秦腔一直响彻在中原大地之上。一如长安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长安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与策源地,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这几个风格各异的篇章从不同角度对长安又进行了挖掘。补充了以往纪录片的单调,再一次把城市的独有的一面呈现。每一个城市都是多元的,而不是单调的,每一个细微的文化符号就是其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标志。这三个风格各异的片段丰富着长安的形象,为长安增加着闪光点,也为世人呈现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城市面貌。

长安,这座历经千年风雨,历经千年沧桑的古城渐渐的被部分人开始忘记,“长安”这个名字也渐渐被西安所取代。时间能冲淡一切,但是有些东西越是经过岁月的洗礼越具有价值,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精华已经渐渐浮出水面,纪录片中的每一个镜头能攫取到的画面都是长安背后的一角。在背影模糊前重新认识并抓住,看到了背影就了解了一切,长安古城的背影在《望长安》电视纪录片的帮助下重新焕发出独特而优美的气质,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看到了一座更加富有内涵的城市。

参考文献:

[1]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朱景和.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

[3]李彦宏,张珂.老街漫步-西安[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17,31,33,35.

[4]李淞.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张永帅.唐长安住宅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90后”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下一篇:固体样品分析时应注意的特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