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不再友好

时间:2022-06-19 07:56:12

中国市场不再友好

在外企看来,中国自争取入世开始的自由开放进程,正悄悄停滞下来。

外资企业说,近一年来,在全球最重要市场之一的中国,他们感到很多尴尬和不适,似乎一切都在变味。政府政策日趋强硬,中国本土公司竞争力提升,这些情况令许多外国公司在中国更难取得成功。

中国美国商会2010年对会员进行的最新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觉得中国不友好。共有203家在华美企参与调查,有38%的企业表示,他们并不受中国欢迎。去年12月公布的同一调查中,只有26%的企业有这一感受,而2008年这一比例为23%。显而易见,今年“有情绪”的美企数量大大增加了。

挫折感并不是美企独有。4月12日,中国欧盟商会会长伍德克在为《金融时报》撰稿时写道:“(中国欧盟商会)成立十年以来,我很少见到会员们的市场情绪如此低迷和消极。经历了30年渐进的市场改革后,许多在华外企仿佛意外遭遇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美国律师事务所Schwabe, Williamson & Wyatt律师孟德尔说:“我支持中国,我喜欢在中国做生意。不过对近一年发生的事,我感到非常担忧。”

令外企忧心忡忡的那些事儿

一年前,中国商务部否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提议,这一决策的依据是中国反垄断法。商务部认为并购可能会挤掉较小企业的市场份额,形成垄断并导致消费价格上涨。然而据调查,可口可乐和汇源加在一起的市场份额只占中国果汁市场的五分之一,这为外国批评人士谴责中国的保护主义留下口实。

在能源领域,沸沸扬扬的力拓案在3月29日进行了一审,胡士泰等四名原力拓员工因持有中国钢铁业商业“秘密”文件,被控窃取“国家机密”,但最终的获判罪名为“受贿与侵犯商业秘密罪”。

据悉,这些文件详细列明了中国钢铁厂在全球衰退期间的产量削减情况,还介绍了多家钢铁厂的产能、铁矿石需求以及谈判立场。在其他国家,这类信息通过开展市场研究就可以轻松获得,甚至有可能是公开信息。但在中国,国有的大型钢铁制造商的数据,都属于国家机密。

这一有罪判决加深了外国公司的担忧――也许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也违反了中国定义尚不明确的保密法。

而近期最凄惨的在华外企,非谷歌莫属。复杂持久的谈判无济于事,最终关闭。这使得其他在华外资企业对谷歌离开大陆市场的背影悻悻叹息,尔后各自陷入焦虑。

“谷歌事件已经产生了日益明确的影响。”美国 Wilmer Cutler Pickering Hale and Dorr律师事务所驻北京的合伙人雷斯特・罗斯说,“此事使政府、企业董事会意识到在中国做生意的困难。中国不规范的法律体系和监管环境由来已久,当中国还是一个新兴市场时,这仅仅令人厌恶,但尚可小心避开。

而今天,巨大的中国市场对大型跨国企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跨国企业管理人士抱怨说,不规范让人无所适从,而且压力很大,因为如果在中国市场失利,公司的全球地位将受到削弱。”

最大的挑战来自政府

中国美国商会4月2日在北京了《2010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美国企业在华面临的挑战中,其中七项都与中国政府相关,其中最大的挑战是中国政府“法规解释相互矛盾”,取代了以往的“管理人才难以招聘”。

当天,《华尔街日报》撰稿说:这项调查显示,美国企业“对于中国政府一连串的措施――法令解释相互矛盾、鼓励本土创新政策、限制外商进入某些领域感到困扰”。

数个行业的企业高管都说,2001年,中国为了加入世贸组织,开始推进对外开放,如今,自由开放的进程正悄悄停滞下来。

以2009年年底出台的政府采购规定为例,这个新规定让不少外企高管倒吸一口凉气。该规定鼓励“自主创新”,有利于本土供应商,规定执行后,那些价值数百亿美元的电脑、电信设备、办公设备等产品的采购合同,外国企业将很难赢得。于是,来自北美、欧洲和亚洲的34家外国公司致信中国政府的三个部委,抨击政府以产品本土创新比例的高低,来决定其在政府采购中优先次序的做法,称这是歧视外国人。

今年2月1日,《专利法实施细则》开始施行。这一法律对在华运营的跨国公司施加了众多新规定。其中一项条款规定,企业需将其在华创造发明所获利润的至少2%支付给中国雇员,除非这些雇员明确放弃这些权利。对医药行业,专利法要求进行强制认证,通不过的就要退出中国市场,毫无疑问,这对国有制药企业是个好消息。

“这些规定,会增加外国创新型企业在制药等行业的在华成本,并迫使外国制药企业以政府设定的价格授权当地企业生产。”《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埃里克・达什说。

在保险业,据普华永道的数据,监管壁垒实际上限制了外国企业参与保险业。截至去年6月,外国企业在中国人寿保险市场只占有4.7%的份额,在财产保险市场上只占有1%。

而外资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板生产商更为气愤,称他们被关在大型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大门外。

即使是在中国业绩斐然的行业,例如汽车行业,也有不少抱怨。得益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大众汽车和通用汽车都在中国挣得满盆满钵。但当得知中国政府计划将本土品牌汽车占有率从2009年的44%提高到2015年的50%以上时,他们也开始坐立不安。他们质问,为何中国企业集团可以自由进入外国市场,而在华外企却不能享有同等待遇?为何吉利能够收购沃尔沃,而外国汽车制造商却必须要与中国制造商组建合资企业,才能在中国生产汽车?

平添政治风险

一般来说,中国美国商会会员是要求华盛顿政府与中国进行更多友好接触的强大力量。如今,美国商会会员中的这种负面情绪,给中美关系平添了风险。

4月初,中国美国商会、美国贸易代表团、美国制造商协会等19家商业协会向美国国会寻求帮助。

在致国务卿希拉里、财长盖特纳的联名信中,他们指责中国政府通过法令及行政手段限制外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称中国在政府采购中给予本国自主创新产品极大优惠,对美国企业构成迫在眉睫的威胁,而这个市场对企业未来增长以及为美国国内创造就业机会至关重要。另外中国政府对外商多加设限,让其无法取得许多领域的营业执照。商会代表希望美国政府官员在双边贸易谈判中把这些问题作为当务之急来解决。

“美国国内要求政府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立场,在华美国企业已经无法帮助政府抗拒这种政治压力了。”美国全国商会副会长薄迈伦(Myron Brilliant)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已经不能再依赖美国商界为其抵挡美国政府的行动了。”

中国官员曾经毫不理会有关外商投资环境恶化的抱怨,不过新近有迹象表明高层领导开始注意外商的声音,并做出一些舆论安抚。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回应谷歌事件时承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欢迎外国企业到中国依法经营”。并且他承认,他本人与外商的接触不够紧密,并希望能多增加一些同外商接触的机会。

商务部长陈德铭在4月召集20多家跨国公司的中国高管开会,倾听他们的要求。陈德铭承诺,中国坚持继续开放市场,不过他也批评了西方的保护主义。

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

有外企高管透露,在私下交谈中,很多高管认为由于中国在经济危机中表现得一枝独秀,开始对西方经济管理制度不屑一顾,中国的经济民族主义情绪也随之高涨。

位于北京的咨询公司BDA的董事长邓肯・克莱克说,经济危机中西方自由市场的挫败,让那些一直反对市场开放的人找到了发言理由。

民族主义的迹象在国有企业被扶植成行业“冠军”上表现得很明显,但这常常是以牺牲中国民营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利益为代价。从航空公司到煤炭开采,从物流快递到乳制品,政府都在扩大政策对市场的作用。

保护主义也变得明目张胆。不少中美商会会员认为,中国市场情况和国际标准、知识产权环境渐行渐远,在中国做生意是“越来越多受到限制和面对保护主义”,这使外企难以融入中国这个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虽然中国政府否认相关法规是歧视性的,但种种变化显示出中国政府似乎正在重新评估其对外国企业开放经济的做法――虽然官方长期强调开放,但逐渐倾向于助长国内大公司,特别是央企和国企。

对许多在华跨国企业来说,今天的利润是多年投资的结果,而这些投资很多都是在政府吸引外资政策的鼓励下进行的。

现如今,这些在中国市场坚持多年的跨国公司,正要进行最后冲刺,以实现赢得一个巨大市场的梦想,却突然意识到中国已经繁荣到可能不再需要那么多外资了。外资企业的投资增长速度比中国其他类型企业的投资增速慢得多,2009年外商投资额只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8%,而1994年最高峰时这一比例为6%。

“北京一直怀疑西方想阻挠中国的经济崛起。这种不安全感,使得那些一直提倡限制外资在华规模的中国领导人,增强了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埃里克・达什说,“中国不乏支持自由开放的声音,但那些促使中国更具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色彩的论调,更加响亮。”

韦雯根据《纽约时报》、《金融时报》、中美商会网站综合编译。

上一篇:汇率广角镜 下一篇:“两会”闭幕,改革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