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问中国市场

时间:2022-10-01 10:24:49

九问中国市场

跨国公司会走吗?

对这个问题,商务部国际贸易研究院研究员梅育新博士判断: “有一部分跨国公司肯定会走的,特别是单纯追求廉价劳动力、组装、外销的跨国公司; 但是追求内销和高增值环节的跨国公司恰好相反。”

至于向哪里转移,则引起了专家们的争论。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司长周子学在某会议上表示,外资企业产值占我国电子信息总产值的70%以上,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城市群创造了电子信息产业80%的产值,但这3个地区又以加工贸易为主。土地资源稀缺、土地成本大幅提高、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在这3个地区表现得尤其明显。但是,沿海电子信息加工贸易并没有向中西部转移,而是转移到了周边国家,原因就是,电子信息产品采用海运和集装箱运输时,每标箱成本比内地运输节省1000美元!

不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吕本富却有相反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市场与美国、日本等前制造中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市场的纵深度更大。跨国公司的转移很可能是在中国市场内部的迁移,即从一线城市向成本不那么高的二、三线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转移。他相信,高、中、低端的IT产业环节都能在中国市场找到空间。

事实上,跨国公司的自然流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关键在于,中国在这个过程中,留住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是否找到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核心技术能指望得上吗?

一提起IT业的核心技术,很多人都会提到软件和集成电路(IC)技术,并认为这才是最具基础性、带动性和高附加值的环节,是改变IT业利润低的关键。今年3月,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2E”处理器与意法半导体达成生产和销售上的合作,同时每售出一颗芯片,意法半导体向中方提交两美元的“权利金”。

从中国企业一直向国外企业支付专利费,到中国企业依靠技术向国外企业收取费用,这个转变又让支持发展核心技术的人们兴奋了一回。

然而,龙芯一路艰难的探索告诉我们,掌握核心技术是一回事,实现产业化是另一回事。有了核心技术,没有产业化,核心技术就不能发挥作用。实现产业化需要须解决知识产权、国际标准、市场机遇、产品化开发、投资、面对国际竞争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核心技术真的是我们电子产品不如别人的惟一根源吗?当国内MP3厂商在价格战和同质化经营中挣扎的时候,苹果的iPod却能以高出同类产品的价格出售,自2001年末上市以来,iPod已经累计售出1.1亿部。

苹果并不是MP3领域的标准制订者,其采用的芯片也来自Sigmatel等上游厂商,并没有掌握所谓的核心技术。品牌、工业设计、iPod+iTune的商业模式,才是苹果成功的主因。

企业能成自主创新的主体吗?

十七大报告中,再次重申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虽然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自主创新,但是对IT企业来说,自主创新还是一个颇为尴尬的话题。目前科研院所和高校仍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科技成果的主产地,企业是产业经营的基地。当前,科研与产业“两层皮”的现象仍相当突出,仍是体制上尚待解决的问题。

可以说,企业而非科研院所成为创新主体,是解决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只有企业为主体,才能够从社会的现实需求出发,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创新的成果也才能更快地拿到市场上去检验,创新才更具有活力。那么,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目标,何时才能实现呢?

中国会污染世界吗?

2006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上的信息显示,世界上将近1/4 的电子产品都是由中国生产制造的。中国不仅是电子产品的生产大国,也是电子产品消耗大国。根据CNET Research的调查,2006年国内PC总数约8000万台,预计2007年将超过1亿台,此外还有2000多万台的打印机、200多万台的服务器、200多万台的投影机等等。

“如果我们坚持以前的发展模式,那么我们肯定会沦为世界垃圾坑。”梅育新如此点评说。

仅以2004年的数据为例,当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了3倍!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2001年~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7%,而能源消费年均增长10.9%。

制造IT产品要消耗能源和原材料,使用IT产品也要消耗能源,电子废弃物回收不合理也将污染环境。来自中国的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不仅伤害中国,也将随大气与水体循环影响全球。中国是地球村的一员,对地球环境与生态的建设必将承担越来越大的责任。

互联网会大而穷吗?

截至今年9月,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72亿,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还只有1.62亿。按照信息产业部的规划,到2010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有望达到两亿。要知道,美国的总人口数也不过3亿而已。

其实,早在2002年底,CNNIC就数据称我国网民数达到5910万,这个数字位居全球第二。与此同时,中国还拥有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第一大集成电路市场、最大的手机用户市场……

然而,互联网大国,却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强国。至少目前,中国还没有出现世界水平的互联网公司。10月22日,百度的股票价格为316.26美元,市值达到107.4亿美元,同一天,比百度早成立1年半的Google股价为650.75美元,市值2031.2亿美元,几乎是百度的19倍。

互联网公司怎样才能做大做强?吕本富认为,找到能够扎根中国大地的互联网应用是国内外IT企业的当务之急,此外,中国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不保护,也已经导致了中国企业更倾向于等待别人创新,然后借鉴过来的做法。从国家政策上来说,中国现有的政策也还没有覆盖到虚拟世界,有的甚至还可能限制互联网公司的创新。

下一步,等到中国互联网规模超过美国,网站流量成为世界第一的时候,中国互联网公司就能创造和Google相媲美的财富吗?

信息系统安全吗?

不久前,有消息传来,经过5年建设,中国近13亿人口的身份数据已全都入库,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由此正式建成。据悉,这一身份信息核查服务已覆盖中国大陆9.6亿电话和互联网用户。

与这个身份信息系统相类似的,中国任何一个行业的信息系统都可以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复杂、耗时最长的信息化建设。在医疗保障领域,中国政府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报告系统,使93.5%的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和70.3%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

计世资讯(CCW Research)的研究表明,2006年,中国信息化投资成为近几年来IT建设投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中国电信行业IT信息化总体投资为33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4%; 中国金融业IT总投入303.2亿元,同比增长10.24%; 各行业的专业IT外包服务总投入达到11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3%。电信、金融、政府、制造、能源、交通及教育七大重点行业的IT信息化建设需求持续增长,商机显而易见。

伴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信息安全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无论是银行,还是电子政务,抑或是交通系统的瘫痪,都会带来难以预计的后果。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信息系统,也意味着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安全风险。

增量市场能让企业吃饱吗?

未来5至10年,广大农村地区将会孕育出一个千万级销量的市场。这是今年8月推出售价仅1499元的农村电脑时,联想高层在公开场合的表述。年初,海尔电脑的相关负责人也信心满怀地表示,未来两三年将是农村市场逐渐成熟的好时机。上游的Intel和AMD,也无一例外地瞄准了农村这块市场。国际PC品牌Dell和HP虽然没有明示,但是推出低价电脑、抢占五六级市场、到农村刷墙去,他们也没有停下脚步。

国家统计局最新抽样调查显示,2006年底中国内陆农村人口为7.37亿,占总人口的56%,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阶段。由于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87元,比上年增长了7.4%。农业的扩大开放、农民收入的增长变化、城镇化的推进,预示着农村将有更多的购买力释放出来。

那么,农村市场能成为IT产业新的增长点吗?显然,这首先取决于企业能否针对增量市场开发出适合的产品。此外,IT企业现有的渠道体系、售后服务、推广方式如何适应新的增量市场?面对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常住人口趋于老幼病残的现状,IT企业又该如何面对?

弱品牌能打开强市场吗?

中国IT业无品牌,至少没有像中国运营商、银行那样闻名世界的品牌。英国Millward Brown公司联合《金融时报》推出的2007年度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上,Google荣登榜首,品牌价值高达664亿美元,微软、IBM、诺基亚、惠普、苹果、Cisco、Intel、SAP、Oracle、Dell等都在前50之列。

遗憾的是,榜单上还没有中国IT企业的名字,虽然中国移动名列第五。

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刺激消费,意味着企业必须抓住市场消费化的趋势。

在消费者端,品牌以及工业设计成为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当本土IT企业要与跨国企业同台竞技时。况且,IT企业面对的不仅是中国市场,即便是联想那样的知名企业,在走向海外市场时,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品牌难题。

面对中国成长中的内需市场,IT企业该如何尽快形成品牌竞争力呢?

中国企业非国际化不可吗?

“如果中国消费市场成了世界最主要市场,那么,中国名牌不也就等于世界名牌了吗?”梅育新反问道。中国市场的最大优势,就是它既与美国、日本、西欧并列为四大消费市场,同时又与东南亚、东欧和南美并列为最主要的四个劳动力市场。因此,中国才有可能既成为生产中心又成为销售中心。

说起国际化成功的IT企业,至今仍然还是联想、华为、海尔、中兴那些企业,后起之秀还寥寥。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一批企业通过IT与跨国公司实现了供应链级别的业务流程整合与优化,东莞、昆山等产业集群向着“世界工厂”发展,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也在不断增加。最新统计表明,2006年全年中国对外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176.3亿美元,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也许将进入一个新时期。

吕本富介绍说,中国市场的销量已经占了一些生产型跨国公司如西门子全球销量的1/4,硬件型企业在中国信息化市场也有着广阔的需求。偏软一些的企业如软件、文化产品、信息服务业也不能忽视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因此,当中国市场对跨国IT企业越来越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时候,中国企业又怎能忽视本土市场这块蛋糕?

走出去是一方面,把本土市场做深做透同样也很重要。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如果IT企业在中国本土尚且不能形成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难道在国际竞争中就会占据有利地位吗?

上一篇:网商崛起 淘金路上有隐忧 下一篇:Vista中考微软闹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