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时间:2022-06-19 08:25:17

【前言】浅谈小学数学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问题,而是一种用文字和图画表达的问题情境,这是学生学习与科学家研究的主要区别。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灵活使用苏教版教材,挖掘教材的潜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

浅谈小学数学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摘 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谈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关键词:自主探究; 创设情境; 挖掘资源; 动手实践; 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74-001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懒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程改革的这些新理念,为探究教学进入小学数学课堂提供了理论依据。那么在课堂上,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呢?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感受: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学生学习数学,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问题,而是一种用文字和图画表达的问题情境,这是学生学习与科学家研究的主要区别。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灵活使用苏教版教材,挖掘教材的潜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探求知识,解决问题。

如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将一张海绵宝宝图片放大两张,一张是等比例放大,一张是不等比例放大,问学生:“你比较喜欢哪一张?”学生回答:“喜欢第一张。”“你为什么喜欢第一张呢?”“因为第一张比较美观,第二张都变形了。”“那第一张是怎样放大的呢?想不想知道?”这样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的内容直接指向教学重点,然后教师提供相应的数据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发现原来第一张图片是按一定的比放大的,图片的大小改变了,形状没变。课的结尾再将第二张图片展示出来,并提供一定的数据让学生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第二张图片之所以变形,是因为它的长和宽不是按相等的比放大的,也就不是我们数学上所研究的放大或缩小,学生的认识更加具有广度和深度。

二、挖掘资源,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而现在的数学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

如六年级上册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1/2,得到的长方形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学生通过具体的测量和计算得到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9/4。这里面是不是隐藏着什么规律呢?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1/2,长和宽就各是原来的1+1/2=3/2,因为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现在的面积就是原来的3/2×3/2=9/4。学生探究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我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让学生用发现的规律继续解决问题:如果将长方形的长增加1/2,宽减少1/2,得到的长方形面积是原来面积的几分之几?如果将长方形的长增加1/2,要使面积不变,宽应该怎样变化?随着探究问题不断的深入,学生的探究热情也高涨,思维越来越开阔,成功地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

三、动手实践,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摸、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

例如有这样一道判断题:两个圆柱的侧面积相等,体积就一定相等。乍一看,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于是我要求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让他们借助于这张纸,看能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立刻动起手来,将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状。不一会儿,许多人举手了,他们发现有两种不同的卷法,可以将长作为底面周长,宽作高;也可以将宽作为底面周长,长作高。所以两个圆柱的侧面积相等,体积不一定相等。那怎样卷体积大一些呢?学生通过直观判断和计算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这样的操作中,教师经过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把数学学习的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富有个性。

四、合作交流,完善自主探究的成果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这对于学生实现认知上的互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增强合作意识,完善探究成果都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我让学生分组探究。我为每个组提供了等底等高或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圆锥容器一套,还有足够的黄沙,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看看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探究结束后,组织全班交流,从而引发了认知冲突:为什么有的组圆锥体积是圆柱的1/3,有的组却不是?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所提供的三组不同的材料,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带着疑惑仔细观察后终于发现了奥秘所在,从而对等底等高这个前提条件认识更加深刻。在合作交流中,实现了认知上的互补,进一步完善了探究的成果。

让学生自主探究虽然在时间上要比老师讲解花费得多,也许练习的数量会减少,有时甚至会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但实践证明,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积极的活动,很多知识便如同“过眼云烟”,很难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这很好地说明为了让学生真正弄懂、学透,“费时”“费力”些也是值得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

上一篇:浅析小学美术欣赏课 下一篇:《插接式灯笼》的制作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