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争抢玩具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06-19 12:10:12

一次争抢玩具引发的思考

摘 要: 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逐渐内化的过程,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次次的争抢行为,正是幼儿自我中心的外在表现,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关心别人,共同生活,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活动、教学活动中,通过榜样、移情等手段,帮助幼儿体验分享谦让;通过家园互动,改善家长处理问题的技巧,进一步增强幼儿的分享意识。

关键词: 争抢玩具 幼儿教育 分享谦让今天我观察的重点是早晨的桌面游戏,每桌最先来的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积木进行活动,后来孩子陆陆续续来了,常规就有些混乱了,大家随意走动,到处看每桌的玩具,只有一些小朋友知道搭积木时保持安静,搭一些好玩的东西。正当我和这帮孩子搭积木时,突然听见一阵争吵声:“这是我的积木,你不能拿。”闻声一看,原来是乐乐,他正在抢旁边贝贝手里的玩具,硬说他手里拿的是他的,贝贝本来也不是容易受欺负的孩子,不甘示弱,不肯给他,所以就上演了一幕抢积木的场景。

从今天争抢的现象可以看出:乐乐是一个表现“自我中心”较明显的孩子,后来从别人口中了解,由于在家里,该幼儿想要的东西都能得到,因此就让他以为只要是自己想要的,都会属于自己。在家都是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正因为宠爱有加,致使现在的孩子都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更不会与人交往、协商,才出现今天争抢积木的现象。其实这类现象的发生已不再是小部分人,而是班里大部分幼儿都这样,一旦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会采用争抢的手段解决,一方面是由于家庭因素,让幼儿觉得只要自己想要,都能得到,另一方面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还不懂得怎样与人交往,遇到问题就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或者是家里的老二,家长往往溺爱,从而使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只会享受家人的关怀、照顾,不知道关心别人,也没有分享的意识。这样的不良行为显然是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老师应该怎样帮助幼儿改正自私、霸道的不良习惯呢?

面对今天的争抢积木现象,我应该放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可以通过教学活动,让幼儿知道争抢东西是不好的,应该学会谦让,同时应该与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在家里不因为溺爱而导致幼儿的一些攻击,这是不利于幼儿成长的。有了家园共同的努力,相信孩子的这种自私、自利的习惯一定会得到改变。

一、日常随机教育,引导幼儿学会谦让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对待生活、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会对幼儿产生影响。教师要把幼儿当做自己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要事实处处引导幼儿爱同伴爱幼儿。因此在平时,我们处处做有心人,常常有意识地把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些较有意义的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如引导幼儿把自己好吃的食品、好玩的玩具与同伴一起分享,让幼儿体验到大家一起分享玩具、食品的愉快心情,让幼儿逐渐改变“自我中心”的状态。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慢慢地,幼儿会把家中发生的一些高兴的事、伤心的事,甚至会把晚上做的梦讲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感受体验其当时的情绪。

通过随机教育,幼儿在反复的教育训练中逐渐养成乐于与他人分享的好习惯,懂得做任何事情自己不可能永远都排在第一位,进而逐渐做到遇事想到别人。

二、集体生活熏陶,为幼儿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群体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这样他必然会在不断磨炼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这种磨炼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挫力。另外,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三、利用游戏帮幼儿学会谦让

幼儿的活动范围有限,教育者在利用自然情景进行享受分享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得到各方面的锻炼。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意识进行游戏,以角色的身份要求自己完成游戏,角色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分享和谦让的行为。在小班组织幼儿开展“大家一起玩”的游戏,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若干大小不一的饼干,并向孩子们提出当有“客人”来“娃娃家”做客时,“妈妈”、“爸爸”、“宝宝”应当怎样分配这些饼干?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启发他们学习分享,把饼干送给客人,让幼儿在语言表达的同时分享行为随之产生。

在玩图书馆的游戏时,我准备了数量不多的图书,见一些幼儿拿到图书,一些幼儿没有拿到图书,就问拿到书的孩子:“别的小朋友没有书看怎么办?”让幼儿通过思考,自觉产生分享的语言和行为。有的幼儿说:“把这本书给他看吧!”并将书递给没有的孩子。有的则说:“我们一起看吧!”过后,我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他们:“和小朋友一起看书高兴吗?”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图书让给小朋友看,所以你们在一起看书才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以后类似的情景发生后,我都注意及时强化,使幼儿在今后的交往中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同时我特别注意评价时的语气、语调,强化时注意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本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

四、利用移情与模仿等手段,有目的引导幼儿学会分享

利用移情的手段,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如有一次菲菲小朋友带来了一件非常好玩的电动玩具,小朋友见了十分羡慕,都想玩玩,菲菲却害怕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不愿借给他们,孩子们都挺失望。我一看,这正是对孩子们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于是,我当着孩子们的面拿过玩具,对菲菲说:“这个玩具现在是我的了,如果你想玩,该怎么办?”“问你借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可是,我不借你玩,你现在心里怎么样啊?”我摆出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菲菲想了想说:“我会很难过。”“那你们大家呢?”“我会很难过,老师……”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菲菲,你看,小朋友现在心里都和你一样很难过,你知道为什么吗?”菲菲不说话了,他拿过玩具塞到小朋友的手中,大伙儿高兴地和他一起玩了起来。孩子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了两种角色,体验到了羡慕时地迫不及待、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感等多种内在的情感,从而摆脱了自我这一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识的水平。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因此,成人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所抓住的情感状态,从而培养幼儿合作、互助、分享等一系列亲社会的行为。

我们在教育中应教给孩子简单的交往语言,喜欢听故事是学前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对于小年龄的孩子认识水平低、理解能力差的特点,如果把想教育的内容含在故事情节当中,他们仍然不能理解,可以把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反复地讲在故事当中。

五、建立家园配合,增强幼儿互相谦让意识

为什么现在父母对孩子们发生争吵这个问题非常敏感,急于得到解决呢?

孩子都是掌中宝,不能被欺负,更不能有任何损伤,孩子被欺负了,心疼不说,脸上也无光,这是家长疼惜孩子又爱面子的心态所致;同时,社会竞争的激烈给大家一个感觉: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如果从小就不反抗,不会保护自己,不争取自己的权利,长大后势必要落后、要挨打,这是由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导致的。其实未来成功靠的是综合素质,其中最主要的是德行、情商,并不是简单的厉害与否,更不能幼稚地以为孩子敢还手就是勇敢,以后就能成大事。

家长们应该有所反省:

第一,不要舍不得。孩子之间的矛盾是他们那个世界里的童话,所以家长不要用成人的斤斤计较度量孩子之间的矛盾,他们的矛盾很简单,家长要放宽心只要在合适的度内,完全可以让孩子自然成长。

第二,不要限制孩子的交往。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孩子有自己选择朋友的权利,家长不可用成人狭隘的眼光评判和限制。

第三,不要妄下结论。小朋友之间的个性差异很明显,但各有优势,而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和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发生改变。年轻父母不可随便认定孩子是否就是一个爱打架的坏孩子或者一个软弱胆小的笨孩子,更不允许给孩子灌输这样的判断标准。每个孩子都有优缺点,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才是这个阶段小朋友们应该培养的素质。

第四,不要就事论事。认为孩子受欺负就是胆小、懦弱,要想不被欺负,就得还手,比对方还厉害,这种思维大错特错。威信靠什么建立,难道就是打架、争斗?其实智慧、情感、德性的力量比这种身体的力量要大得多,我们不是要教孩子怎么还手,而是要教会孩子与人友好相处,用丰富的知识和善良的情感吸引更多的小朋友,身边的好朋友多了,他的力量自然就大了,这就是成人世界里的权威。

总之,要尽量减少大人的干预,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己找到非暴力的解决方式,让他们自己从自由走向纪律。因为幼儿在这些正常的争执中,从发生矛盾到解决矛盾,到逐渐学会交换玩具,互相谦让及遵守游戏规则等,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这其中,孩子的自控能力得到提高,也增强正确的自我认知,学习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所必需的一些沟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一篇:优化中学化学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下一篇:心中盛开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