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导向的重庆实践解读

时间:2022-06-18 09:01:03

民生导向的重庆实践解读

【摘要】科学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重大的实践问题。近年来,重庆在实践科学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富有自身特点的科学发展道路――重庆科学发展模式。其经验归结起来就是,重庆走出了一条以民生导向为灵魂的科学发展之路,形成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庆实践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民生导向 重庆

构建科学发展之基,以提速共同富裕为导向的经济民生是重庆实践的基础

经济民生主要是指人民在经济领域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重庆经济民生发展以提速共同富裕为导向:一是缩小贫富差距。重庆提出到2015年,使城乡收入差距由3.4∶1逐步缩小到2.5∶1左右;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力争全市基尼系数从0.42左右降到0.35左右。二是缩小城乡差距。“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于2010年2月全面启动,2010年重庆“两翼”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00元,增长20.4%,比重庆市平均增速高4.4%;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有30%左右的农户实现了万元增收。三是缩小区域差距。“十二五”期间通过完善“圈”“翼”帮扶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等措施,使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衡量的“圈”“翼”地区差距从2009年的2.3∶1缩小到2∶1左右。总之,根据“共富十二条”确定的目标,到2015年,重庆将基本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重庆经济民生发展的实践表明: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一方面,现阶段分好经济蛋糕比做经济蛋糕更紧迫。做大蛋糕,为的是让人民公平合理地分享,让最大多数的人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分好蛋糕,会进一步增强动力,助推做大做好。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统筹兼顾。重庆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带动农村犹如“小马拉大车”的状况未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仍然是制约重庆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这些现状决定了重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关键的是要搞好城乡统筹,并以此作为实现重庆实践的突破口。

铸就科学发展之盾,以维护公平正义为导向的政治民生是重庆实践的保障

政治民生是指人民在政治领域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重庆政治民生发展以维护公平正义为导向:一是开展“三项治理”。既“稳准狠”集中查纠突出问题,遏制歪风邪气蔓延势头;又着眼治本、着眼预防、着眼制度建设,力求从根本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二是推广“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活动及“三项制度”。其根本目的是执政为民,解决群众的疾苦,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不仅构建了听民声、察民情、办民事、排民忧、解民怨的工作机制,而且,在新的历史时期围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方面探出了新路。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建设高效、开明的行政管理体系。健全了警务体制改革、行政首长问责制、人民监督员制度、干部绩效考核、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讲二评三公示”等。

重庆政治民生发展的实践有力佐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进入发展新阶段,更要牢记宗旨、执政为民,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不断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依法行政。要切实加强党性建设、政风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好务。坚持把群众的呼声、意愿和诉求作为衡量科学发展成效的“秤砣”,科学发展决策据民意而定夺,科学发展举措为民而实施,进一步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激扬科学发展之势,以提振人精气神为导向的文化民生是重庆实践的动力

文化民生主要是指人民在文化领域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重庆文化民生发展以提振精气神为导向:一是提出了建设西部文化高地、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强市的科学定位和奋斗目标。二是出台了包括《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在内的配套政策,强调先进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三是多管齐下,全面激发活力,包括“唱读讲传”活动、文化“走出去”、知名文化品牌建设、文化人才建设、文化市场培育、兴起“文明礼仪之风”、打造公益电视频道、构建“大型文化设施+区县文化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开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活动,深化世情、国情、党情、市情、民情“五情”教育活动,发扬红岩精神和三峡移民精神,培育重庆城市精神等。

重庆文化民生发展的实践带来了有益启示: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动力”。重庆要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西部的“重要增长极”,必须通过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力量,在全社会激荡起不甘落后的志气,奋起直追的勇气,后来居上的豪气,把全市上下的干劲调动起来,智慧凝聚起来,才可能超越自我,提速发展,完成中央赋予的重任。

夯实科学发展之本,以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为导向的社会民生是重庆实践的关键

社会民生主要是指人民在社会领域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重庆社会民生发展以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为导向,一方面,打黑除恶为全社会搞了一次大扫除,目的就是要根除践踏法律和社会秩序,损害人民利益,严重干扰市场经济秩序的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依法维护社会秩序,为各生产建设、民生改善营造祥和安宁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出台和落实“民生十条”,努力使3200万重庆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重庆社会民生发展的实践向我们揭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开展打黑除恶行动,筑牢了人民共建共享和谐的思想基础、阶层基础,有利于增强安全感,维护社会稳定,优化社会环境,助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民生十条”表明,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特别是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要把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焦点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优化科学发展之境,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导向的生态民生是重庆实践的支撑

生态民生主要是指人民在生态领域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重庆生态民生发展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导向。一是森林重庆树立了一面旗帜。近年来,重庆着力实施森林工程,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新建与改造并举;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围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科技兴林,优化森林结构,做大林业产业,培育林产市场,推进城乡绿化大发展。二是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卓有成效。进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和公共设施规范等相结合的民生工程。三是通过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四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定位,打造西部最优的人居环境。

重庆生态民生发展的实践昭示:必须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一方面,要树立先进理念,另一方面,要广泛动员全市各方面力量,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成就科学发展之效,以民生系统工程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是重庆实践的目的

重庆发展和完善民生系统工程,其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增强人的幸福指数,使市民心中形成更为稳定、持续的快乐和愉悦的感觉:物质生活的无忧、身心健康的愉悦、抱负才能的实现、人际关系的融洽加以这四者的持续性。重庆的民生系统工程,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五个重庆”建设从居住条件的改善到交通条件的优化,从社会治安的不断好转到森林植被的恢复,以及市民健康状况的提升;“唱读讲传”提振精气神;“打黑除恶”伸张正义,为民除害;重庆提出的“民生十条”、“共富十二条”,都紧紧围绕民生、关怀入微;“三项活动”系牢干群关系;等等。

科学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从系统的视角来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发展是其主要领域,各领域的民生相应为经济民生、政治民生、文化民生、社会民生、生态民生,由此又形成了民生系统工程。民生导向始终贯穿于科学发展重庆实践的全方位、各领域、全过程,从经济民生基础的夯实到政治民生的保障,从文化民生的驱动到社会民生的进步,再到生态民生的支撑,所有的战略方针、决策举措以及实践目标和发展理念,都始终围绕重庆老百姓民生的保障和改善。重庆以民生导向为灵魂的科学发展实践证明,民生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离开了民生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失去目标和动力。(作者分别为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重庆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一篇:体制创新:农村扶贫的关键 下一篇:民意调查与公共决策负反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