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源系统开发研究报告

时间:2022-06-18 05:31:18

农村人力资源系统开发研究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村人口素质的高低,严重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长,而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要实现农村地区的小康,就应该注重农村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整体提升农民的素质和能力,以*县为例,目前全县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90%以上,农村人力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是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二元结构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尚处于较低层次,主要表现为:没有农村人力资源系统开发的整体规划,只注重现实人力资源的开发,没有结合人力资源的特征进行有效开发与利用等等问题,这都直接影响了全县农业和涉农产业的发展。本文将以*县为个案,从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运用政策的角度,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当前*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具体分析论证,从而按照系统开发的理论,结合人力资源本身所特有的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县农村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寻找有效途径,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和“三化一业”建设,从而推动该县的农村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

一、*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1、以多形式政府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

一是政府组织的劳动力转移培训。通过劳务输出中介组织,与劳动力需求单位签定定单,同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需求,由部门、乡镇、职教学校以及农广校等单位通过公开平等自愿的原则组织符合条件的生源,以定单、定向、定点和集中脱产培训为主,有针对性的开展包括电工、焊工、家政、计算机、缝纫、家电维修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及农民工基本权益保护、政策法规知识、就业岗位选择等基本知识的引导性培训。二是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培训。结合农村居住分散性、农民文化的差异性等特点,推行“支部+远教”模式,加强村级规范化管理;采取“党校+远教”模式,大规模培训党员干部;实施“远教+协会”模式,提供致富信息,指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技能提高。全县现有农村乡土人才2822人,这些乡土人才既是普通农民,又是农村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带头人,是活跃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一线的技术人才。他们不仅能够利用所掌握的科技知识率先富裕起来,而且能够带动更多的农民成为“明白人”、“土秀才”,带领周围人共同富裕,在*县农村奔小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以提高劳动力转移速度为重点,挖掘就业空间

一是积极引进劳动服务企业和组织劳务输出。在原有劳动服务企业的基础上,20*年*县引进了家政服务公司,帮助300余农民工就业。另外,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县积极构筑“放鸟出笼”工程,组织劳务输出,打造劳务经济。二是以各大型企业、重点项目落户*县为契机,实行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20*年仅鸭溪火电厂、水泊渡工程、*铝厂三期技改工程就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3700余人。三是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对在各企业务工的农民,劳动监察部门积极督促用工企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优先查处农民工的投诉案件,20*年为农民工追讨欠薪10余万元,切实维护农民工权利,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保障。

二、*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1、缺乏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

农村人力资源整体规划是指根据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通过政府对未来的农村人力资源的需要和供给状况的分析及估计、对教育培训、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等内容进行整体规划。而目前*县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只停留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和乡土人才开发等局部开发上,曾出台了《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劳务输出工作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意见》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乡土人才开发工作的通知》(县府发[20*]25号)等文件,但没有专门针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性规划,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上存在片面性、不完整性。

2、在实际操作中,相对注重现实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对潜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

一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和增长速度快造成人力资源绝对过剩,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这些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农村劳动力上。*县是贵州第一人口大县,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县人口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84.21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115.39万人,平均每年净增1.29万人,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劳动力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从38.87万个猛增到现在的68.33万个,每年净增1.18万个。全县现有耕地99.8万亩,按国内通用标准每个劳动力耕作3.5亩土地计算,全县只需农业耕作人口28.5万人,加上从事工业2.9万人、建筑业1.3万人、交通运输业0.8万人、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1.9万,外出务工人员11万人②。全县农村尚剩余劳动力21.93万人,占劳动力的32.09%。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绝对过剩,政府开发压力巨大。

二是对农村妇女劳动力的开发力度不够。新中国成立以后,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妇女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和较低的农村生产力水平(教育投资回报率低)限制了智力因素在农村妇女在农业劳动中的作用。而且妇女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和传统“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影响,导致妇女及其家庭无法认识到妇女教育的提高可以提高妇女劳动生产能力,造成农村妇女劳动力素质不高,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不足。据*县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中,妇女文盲数竟占到文盲总数的79.18%;而现阶段妇女劳动力作为主要留守人员,承担着农业劳动和子女教育培养的重任,自身素质低下将严重影响到新生人力资源的素质,影响到全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

3、从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理论看,相对注重智力开发和技能开发,在生理开发、心理开发、伦理开发等方面还不够重视。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卫生医疗水平较差。医疗卫生设施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群众就医难和就医条件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人口的生理开发。从数据上看,2004年底全县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21个,卫生人员2516人,开设病床1005张。每千人拥有卫生人员、医生和病床数仅分别为2.1人、0.8人和0.89张,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5人、1.5人和2.4张③。同时,绝大多数镇(乡)卫生院、村卫生室还不同程度存在房屋破旧,卫生院设备陈旧老化,基本医疗设备短缺,卫生事业经费严重不足等困难和问题。

二是由于*县贫困面大,绝对贫困人口多,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生理开发和心理开发。*县现有重点贫困乡镇15个,贫困村234个(此数据是以20*年“撤办事处并村”前行政村的区划统计,撤办事处并村前*县共有676个村(居)),占总数的34.62%。2005年末绝对贫困人口(年平均收入小于668元人口)3.93万人,低收入人口(年平均收入在668元至924元之间的人口)7.53万人;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97%。这些人多居住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交通通讯又十分落后的深山区、石山区,需要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才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更谈不上对其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三是农村人力资源的伦理开发不够。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决定着农民的社会经济行为,是农民素质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依然存在着封闭的小农文化障碍、传统的家族观念、愚昧落后的封建习俗和农民的短期行为等诸多问题,阻碍着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4、农村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不健全,现有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人才流失严重。

开发建设人才队伍,首先要稳定发展好本地人才。20*年*县委、政府制定下发了《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用好和引进人才的实施意见(试行)》(遵县党发[20*]20号)文件,一是依托全县的优势产业和重大建设项目积极吸引人才,采取多种途径,做好本地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产业构成和发展前景、人才政策、人才服务等方面的推荐工作,以吸引更多的人才;二是依托特色经济、煤炭资源和旅游资源等优势产业和退耕还林、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使各类人才能充分施展才华。但从实际情况看,人才流通机制未发挥应有的效果,人力资源流动渠道不畅通,仍然存在人才积压、人才浪费的状况,没有开展乡土人才的职称评聘工作,乡土人才特别是拔尖乡土人才创业和生活条件改善的力度不大,不能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对优秀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5、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不够,投入不足。

一是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适应市场能力弱。全县68.33万个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4.15万人、占6.07%,小学文化程度的17.57万人、占25.71%,初中文化程度的41.97万人、占61.4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4.64万人、仅占6.79%④;平均受教育年限7.65年,仍与九年制义务教育水平相差1.35年,整体文化层次较低,法律意识淡薄,维权能力差,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报酬少。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这类体力型劳动者正在逐渐失去市场。

二是劳动力转移中组织化程度低。*县外出打工人员主要是靠“三缘”关系,即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通过家庭成员带领、亲朋好友介绍、本地外出人员的示范以及外出闯世界等方式到外地打工,2004年外出务工的11万人中,靠“三缘”关系介绍外出的人数就达6.64万人、占60.38%,而有关部门培训和组织农村劳动力输出或通过中介组织介绍外出的人数仅有0.62万人、只占5.66%。政府部门对外出劳动力存在着引导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不能长期有组织、有培训的输出等问题。据调查,*县主要依靠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其下设的镇(乡)社会保障事务所作为劳务输出的中介组织,多年来,经过政府有组织培训后输出的人员只有5万余人,其余大部分为亲友介绍或自发转移,就业盲目性大,成功率不高,而劳动部门由于没有专门资金支持,无力承担更多的中介组织工作。同时,政府部门在对劳动力输出的服务上也跟不上,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计划生育证、身份证等证件不能及时办理,影响和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三是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投入少,受到专业培训的农民比例太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由于技术力量、经费投入等方面的限制,多数镇(乡)每年开展1-2期技术培训,办1-2个示范点。据统计,全县68.33万个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3.17万人,仅占劳动力总数的4.64%,还有95.36%的人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其中有74.29%的人是因为本地没有劳动技能培训而未得到专业培训。④

四是农技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农技队伍不稳定。全县现有在编农技人员366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8人,占8.1%,初级职称142人占41%,还有近51%的人员没有职称。从所学专业看,农学专业109人、植保专业23人、园艺专业28人、农经专业43人、其他农业类21人、畜牧专业6人、非农专业占37.2%。同时,农技人员变动频繁,在编不在岗现象严重。在全县在编的366名农技人员中,在岗仅143人,占实有人数的39.1%,致使全县农技推广工作开展困难,严重影响到农民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现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分析

1、思想因素:

一是政府认识不够,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政府在思想上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不够重视,没有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案,致使农村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

二是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了解不深不透,在制定政策和实际工作中没有加以运用。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应该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人力资源素质和能力的构成及其形成规律。人力资源系统开发理论包括人力资源的生理开发、心理开发、伦理开发、智力开发和技能开发等方面。只有系统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才能使1*万农民迸发出巨大的人力资源潜能,从而为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是对人力资源的特征认识不够,不能结合其特点对其进行开发利用。首先,没有结合人力资源生成过程的时代性与时间性,与人力资源管理对象的时代性有脱离现象,没有充分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不足,导致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目标和方向不太明确。其次,没有结合人力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时效性的特点,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影响到组织工作的绩效以及发展的目标。再次,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根据人力资源的“蓄电池”理论,无论是在成长和使用过程中都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不断地开发,组织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促使人力资源的素质能力在使用中被不断地开发出来。最后,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闲置、浪费会给组织带来更多的损失。

2、国家政策、制度因素:

一是国家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县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制定。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是现行土地政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影响县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30年不变,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一方面农民依赖于土地,尽管离乡但不离土。另一方面家庭经营迫使农民离不开土地,再加上当前土地流转机制不活,外出打工者一心挂两头,只能根据农业生产季节特点,采取断断续续“季节型”和“候鸟型”的外出务工。

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建议

要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农村改革开放力度。要结合人力资源系统开发理论和人力资源自身特点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规划,要逐步建立“统一规划,分别组织,各负其责,各尽其责,各尽其力,各计其功”的管理机制,通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筹集较充裕的资金全面启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工程。根据人力资源系统开发理论,下面我将从农村人力资源的生理开发、心理开发、伦理开发、智力开发以及技能开发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一)对农村人力资源的生理开发方面的对策建议

开发人力资源的前提是保护人力资源,要保护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农村人力资源的生理开发主要是从农村人口优生优育、营养平衡、地方病防治、卫生保健,到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生理素质。为了改善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条件,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条例》。其主要内容:

1、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疾病能及时就近获得治疗。由卫生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计划、财政、农业、水利、建设、教育、文化、环保等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有关工作。在农村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协助当地乡级人民政府做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2、落实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措施,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发病率和孕产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内。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做好预防保健和预防接种工作,落实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及其他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并在农村开展婚前保健和孕产期保健知识宣传教育,推行科学接生,普及住院分娩;搞好婚前健康检查、孕产妇定期检查访视和婴儿常见病的防治服务;无偿为农民提供婚前卫生指导、婚前卫生咨询、母婴保健指导。

3、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卫生,饮用水、炉灶、厕所符合卫生要求。在缺水和地表水源污染地区,组织修建深水井、手动泵井及其他符合卫生条件的生活供水设施;在有条件的地区,组织修建集中式供水工程。在农村逐步推广无烟省柴灶、沼气灶和适宜农村的清洁卫生厕所、无害化厕所。在农村改建新建住房、办公用房、学校及其他公共设施,应当同时修建清洁卫生厕所或者无害化厕所。

4、建立合作医疗制度,农民治病享有经济扶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采取群众自愿和引导相结合的办法,在农村逐步推行合作医疗保健制度,对农民治病实行一定的经济扶助,使农民有病能够就近找得到医院,看得起医生。

5、普及健康教育,农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增强。在农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健康教育,宣传卫生科学知识,不断改善学校、集市、场院等公共场所和农民居住环境卫生;加强职业病防治,注意饮食卫生,增强农民身体素质;农村中小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设卫生常识课。

(二)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心理开发方面的对策建议

人的巨大潜能,首先表现为心理潜能。所谓人力资源的心理开发,主要是运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发展的成果,来研究劳动者的动力源、动力结构、动力机制以及其他一些影响劳动者动力的因素,并运用其研究结果,指导和影响人力资源开发活动。

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心理开发,应该从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心理状态的自我调控、人际关系的调适,到心理疾病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心理素质。

1、由县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办牵头通过发放宣传小册子、定期培训班对农村人口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2、由村委会为主体对农村人口中出现心理疾病的人员进行“一帮一”的心理健康引导,并对全体村民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激励。

3、举办培训班对村干部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培训,只有让村干部首先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在引导全体村民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对农村人力资源的伦理开发方面的对策建议

人力资源的伦理开发主要通过人类劳动过程中的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规范、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品质、道德教育、道德评价和道德控制等一系列劳动伦理问题的研究和指导,使人们可以正确认识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矛盾;也包括调整劳动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其主要任务是要使劳动者培养和树立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道德感,培养和树立事业心、同情心,唤起良知,唤起恻隐之心、羞耻之心、礼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不断地提高全民族的劳动伦理素质。

1、解放农民思想、更新观念。一是引导农民摒弃封闭保守心理,树立开放创新观念。搞好市场经济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接触新事物,了解新形势,树立开门迎商、开放搞活的意识,跳出陈规陋习,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二是引导农民克服依赖观望心理,树立自立自强观念,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自立自强观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三是引导农民消除单家独户心理,树立协同致富观念。引导农民树立大农业、大市场、大合作的新观念;分工协作,才能互惠互利;优势互补,才能提高效益;协同发展,才能共同致富。四是引导农民丢掉嫉富挖富心理,树立容富赶富观念。引导农民树立“不求所有,只求所在,只有双赢才是真赢,只有让别人当赢家,自己才有可能成为赢家”的全新观念,树立善待先富户、学习先富户、赶超先富户的思维方式。五是引导农民抛弃小富即安心理,树立富而思进观念。

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民思想教育的主体是农村基层组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农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是确保农民思想教育长效性的关键。要按照中央确定的“六个好”的目标要求,加强思想教育,抓好干部选配、突出素质培训、完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乡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提高乡村基层干部做农民思想教育工作的能力,实现农民思想教育的长效性。

3、加强思想教育载体建设。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文明创建活动,帮助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实现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

(四)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方面的对策建议

在结合人力资源特征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培养农村适用人才。

1、加大投入,实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是经费,国家当然要承担主要责任,但仅仅依靠国家又不行,而必须广开渠道,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陈了县财政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外,还要坚持县内、县外并重的原则,吸引各方投入。县内要鼓励城镇支持农村,中心镇(乡)支援边远镇(乡),鼓励企业、投资者到农村和边远镇(乡)投资办教育、搞科研,鼓励民间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到国家边远镇(乡)捐资兴教、投资办学。县外则要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其他省(市)政府、民间组织、企业家来农村开发人力资源,同时积极争取无偿援助、捐赠、低息贷款等支援形式。通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筹集较充裕的资金全面启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工程。

2、要不断强化基础教育,认真抓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切实保证适龄青少年儿童入学,特别是适龄女童的入学率,千方百计改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的现状,提高新增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严格控制未成年学龄青少年进入劳务市场。

3、要抓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比重,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在职业学校设置实用的专业课程,使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系统地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以便毕业后能尽快就业。

4、要建立农村学习型组织,推动产业化发展。将学习型组织这一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理论体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以及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中,只有在农村提倡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体学习的思想,造成一种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气氛,才能保证农村劳动者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五)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技能开发方面的对策建议

1、要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建立就业培训网络,逐步建立县市、乡镇、村三级农民文化技术培训网,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夜校、短训班、电视教学等,开展短期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职业技术技能。同时,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升级换代培训目标,在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和拓宽转移就业范围的工作中建立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相适应的就业培训和劳动力异地转移培训体系。

2、要提高科技推广人员素质,人力资源开发与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结合起来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培训方式。在组织方式上鼓励科技推广人员与农业企业相结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各级政府在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的同时,应结合新的要求,特别是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广泛,内容丰富,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三者的统一。三者能否统一,则取决于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即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程度、人力资源的素质,以及人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控制能力。在自然资源约束、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下,在物质资源日益枯竭、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上一篇:水工机械安装调试管理论文 下一篇:职业培训教师教育理论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