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源于忠诚

时间:2022-06-18 01:30:32

我不是一叶浮萍,我的根就是背后这座大山,我生于斯、长于斯,当然要回报于斯;我也并不穷,我的富有是我的学生,一代一代的学生,我不需要他们报答,他们从大山里走出去,奉献于社会,这比什么都珍贵。

汪金权

“您觉得自己幸福吗?”

“跟学生在一起真的很幸福!我就是想把自己的书教好,看着学生一天天进步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成就感。”当被问及幸福与否时,汪金权坦言,学生幸福他就幸福,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作为湖北省蕲春县第四中学的一名普通语文教师,23年来汪金权资助过的学生不计其数,因为有了汪金权的帮助,这些孩子实现了读书的梦想。但凡知晓汪金权事迹的人,无不为之动容。谈到自己在学生成人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汪金权称自己是引路人,是伙伴,而他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离开学校多年后,是否还记得教师对自己的影响。

只为圆孩子上学梦

曾有不少重点学校高薪聘请汪金权,他都婉言谢绝。有人疑惑,他说:“这么多年来,我确实有很多机会可以走,但一想到山乡的教育和孩子,就坚守了下来。”

自己的条件改善之后,不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吗?何必一定要留在这些孩子身边?汪金权告诉记者,当时的四中只是几排破烂的小平房,全校只有200多个学生和十几名教师,很多新老师来校报到的第一天看到学校残破的景象掉头就走。也有不少教师千方百计调离学校。“但是我觉得这里需要有人来教书。接触过那些孩子,你才知道他们是什么状况。”说到这里,汪金权潸然泪下:“因为我太了解农村,太了解山区,太了解农村孩子求学的难处,山里的教育需要我。我帮助他们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没打算让别人知道,更没打算产生什么效应。学生就像庄稼,最关键的春天没有播种,最后能收获什么?如果一个学生被耽搁了,他整个家庭也被耽搁了。”

四中是蕲春县最偏远、条件最差的高中,生源历来是困扰该校的一大难题。为了招到好学生,四中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先让学生进来,钱以后再交。但有个条件,必须有老师做保人。班主任负责招生,这个保人理所应当由班主任来做,由班主任向财务室打借条,如果学生学期结束之前还不能还清欠款,就从班主任的工资和年终福利中扣除。如此一来,班主任的风险可就大了。为了减轻班主任的压力,督促学生尽快补上欠款,蕲春四中不得不这样规定:到期不还欠款的,可以不让学生参加考试,先让学生停课。这下可苦了汪金权,他一到校就当上了班主任,每年给学生打下的欠条足足一大摞,每到学期末结账时,好心的同事都劝汪金权,先让欠款的学生回家去。可汪金权就是狠不下心,怕伤了学生的自尊心。23年来,汪金权从来没有因为欠费问题而让学生停课。

进入四中工作的第一年,汪金权的工资就被扣得所剩无几,年终福利也被扣得精光。次年春季,班上几名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没来上学,这可急坏了汪金权,他挨家挨户去找家长,“让伢儿上学去吧,要是没钱,学费我先垫着。”有家长问:“汪老师,你看我们家里穷得叮当响,孩子学费一年半载还不了,你要垫到什么时候啊?”此时的汪金权回答说:“等孩子有出息了,再还给我吧!”实际上,不管是不是本班的贫困生,只要找上门来,汪金权都爽快地答应做担保人,用自己的工资作抵押。

汪金权班上有个叫戴鑫的学生,九岁时,母亲突然病逝,体弱多病的父亲带着他和六岁的妹妹艰难度日,由于饮食不规律,戴鑫小小年纪就患上了胃病。有一次看到他脸色苍白地趴在桌子上,汪金权赶忙走过去询问情况。得知他家里生活困难之后,汪金权把孩子安排在自己的宿舍住下,还生起炭炉子帮他熬中药。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照料,戴鑫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随后,汪金权还帮助戴鑫制订了学习和晨练计划,一个学期之后,戴鑫不但身体康复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1999年,戴鑫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回到四中,成了一名优秀的教师。

有人问,20多年来您帮助了那么多学生,自己的生活却没有丝毫改善,不觉得苦么?汪金权回答说:“我不是慈善家,助学不是我的主要工作,而且我的能力也非常有限。我是从来不拒绝任何一个学生求助的,学生是自尊心最强的人,我们决不能拒绝孩子这最后的信任和希望。哪怕我自己再难,去找人借钱帮忙,我也决不袖手旁观。我怕日后遇到这个学生,我的灵魂会愧疚,会觉得负罪。”

学科育人辟蹊径

汪金权的课堂,因为师生互动,倡导争鸣,成了蕲春四中学生心目中的“汪家讲坛”。汪金权直言:“任何学科都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都有育人功能。语文学科就是培养学生对文字、文学、文化和文明的感情与向往,以此来感染和影响、吸引学生。”

“汪家讲坛”的五大目标是:会说话,会读书,会写字,会作文,会考试。

让学生最怕又最爱的当属“汪家讲坛”的说话课。新学期第一课,由汪金权带头,全班学生依次上台作自我介绍。这可愁坏了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的孩子们,一个个手足无措,语无伦次。待学生都讲完了,汪金权走上讲台对全班说:“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一个集体。这个集体好比一片天空,而你们就是这天上的星星。以后大家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琵琶上有4根弦,笛子上有6个孔,我们班每个学习小组12个人,大家缺一不可,但也不能滥竽充数!”此后,每节课前五分钟,汪金权都会让学生上台自由演讲,少则两三人,多则五六人。起初,不少学生要提前拟好草稿,然后上台照着说,渐渐地,学生可以即兴发挥,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课前五分钟”成了全班大讨论,甚至演变成了激烈的辩论。高中三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过数次演讲经历。已毕业的学生黄罗后来回忆道:“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演讲,我们喜欢这种碰出智慧火花的课堂!”每逢有毕业生回来看望汪金权,他都会让学生在班里说几句。这可谓“课前五分钟”的保留节目。语文组长徐利国介绍说,“课前五分钟”已近十年,深受学生喜欢。殊不知,汪老师这一做法让时任四中的校长颇为不解,只因为汪老师班上的学生“会考试”,才没有采取行政措施予以制止。汪老师能够坚持下来,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经过十年打磨,“课前五分钟”已经成为四中语文教学的一道独特风景。不少学生大学毕业后,正是凭着“课前五分钟”练就的口才,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其实,学生喜欢汪金权的语文课,不仅仅是“课前五分钟”。“汪老师的语文课有种独到的魅力,让人神往。”学生黄彬这样说。汪征原本是另一所高中的学生,高三开学后来四中看同学,便跟着同学听了一堂语文课。那节语文课,汪金权讲的是《警察与赞美诗》,轻松的氛围,形象的比喻,自由的问答……一向对语文不感兴趣的汪征被汪老师的课堂吸引了,课后他便产生了转学的念头。不久之后,他真的转到了四中,成了汪老师的学生。

汪金权从不给学生布置语文作业,在他看来,学生学习的质量来自思考质量,而不是时间加汗水,所以他从不让学生打疲劳战。但是他会严格要求学生每天临帖练字一页,一天一交,不能拖欠。

汪金权批改学生作文也从不过夜,还在精彩之处划上红色波浪线,不妥之处划上红色直线,当天发回学生手中。汪老师说:“好作文是写出来的,不是改出来的。如果精批细批,几天后才发给学生,他们恐怕早忘了写作时的心境和感受。每次布置给学生的作文,大多数时候我自己也会写一篇。”

“初中时我最怕写作文,现在我最爱写作文,因为汪老师让我按自己的意图写,这样写得很有信心。”有学生这样评价汪金权的作文课。

唯有沟通乃妙招

汪金权班里三类学生居多:贫困生、学困生、留守学生,教育难度可想而知。面对这些学生,汪金权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沟通,“教育应该更像农业,讲求因地制宜;而不是工业,制造出来的产品都是一个样儿。”

“我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汪金权明白,升学之外的一切努力和成果,哪怕是一篇作文获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对于这个学生的发展都意义非凡。因为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对于那些升学有希望的学生,汪金权培养他们顺利进入好的大学;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则培养他们思想品德和必要的知识技能。这就是汪金权的“二元教育价值观”,也是他秉持多年的育人目标。

班上有个学生叫张治银,其他学科成绩都不错,唯有英语,花了很多精力成绩还是上不去。时间一长,张治银就失去了信心,最后竟然对自己的智力产生了怀疑。汪金权了解了情况之后便找他谈心,“你的智力没问题,只是没有入门。”此后,汪金权让张治银住进自己的宿舍,并给他找来了一本《新概念英语》,要求张治银每星期背一篇课文,周末时由汪金权检查。一周,两周,三周……高三这年,张治银已经背诵了48篇。升入大学后,英语竟然成了张治银的强项。

郭平是班上一个特殊的孩子,作文功底很好,却时常流露出激愤和悲观,而且平时也是独来独往,性情孤傲。经过一番沟通,汪金权终于了解了郭平的家庭情况:短短的几年时间内,病魔先后夺去了祖父、祖母、父亲和姐姐的生命,一个原本幸福的六口之家只剩下娘儿俩相依为命。与此同时,郭平与班里另一名经历类似的女同学关系比较密切,大家都以为他们在早恋。经过细心观察,汪金权否定了早恋的说法,并主动帮助郭平找原因。他告诉郭平,同学关系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学习。对此,郭平很是感激。后来,汪金权针对郭平爱好文学的特点,还找来一些文学名著指导他阅读,并向郭平开了绿灯:只要每次考试能达到90分,或者书本的东西已经弄懂,语文课可以不听,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写自己喜欢的文章。从此以后,郭平像变了个人,学习兴趣浓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教育应该是一项能让师生双方都受教、受益的事业。汪金权告诉记者,他最受益的就是自己的学生遍布各行各业。“我只是在这里坚守了23年,还有更多的人在更艰苦的地方坚守着。不管在哪里,都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人民满意。”

采访手记:

初识汪金权老师是在2011年4月19日教育部举办的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在这之前,虽已通过各大媒体对汪老师的形象有了一定认知,但就在见到汪老师那一刻,依旧触动很大:48岁的年纪却已满头白发。然而其亲切面容中透露着的自信豁达的神情却让人为之振奋。也正是这样一种阳光般乐观的心态支撑着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把近乎全部的爱撒向了身边的孩子们,毫无怨言,不求回报。“我在蕲北山区贫困之中长大,知道这里的孩子求学是多么不易。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学生的教育问题,让在偏远地区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正常的教育。”一句话直指当前教育的弊病。如今,均衡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相关政策和资金也已开始向经济欠发达甚至贫困、偏远地区的学校倾斜。正如汪老师的心愿,让普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有学上,上好学,共享一片蓝天,如此,教师才能品尝职业的幸福,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如向往中那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上一篇:我的洪泽湖考察故事 下一篇:青春在草原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