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巨灾风险管理模式初探

时间:2022-06-18 10:55:06

我国巨灾风险管理模式初探

摘要:我国的巨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巨灾风险管理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巨灾保险制度已经建立多年,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式和运营经验。本文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对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巨灾风险;风险管理;保险补偿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0-0099-03中图分类号:F840.4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For the catastrophic disaster insurance system in our country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catastrophic disaster management pattern. Mature management mode of catastrophic disaster insurance compensation system has been built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has been gained in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Some experiences and idea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on catastrophic disaster insurance are studied and discussed.

Key Words: Disaster Risk; Risk Management; Insurance Compensation

一、巨灾风险概述

巨灾风险通常是指突发性、无法预料、无法避免而且危害特别严重的,如地震、飓风、海啸、洪水等所引发的灾难性事故。从全球来看,由巨灾造成的死亡、伤害和移民每年影响着数亿人,同时财产损失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也以惊人速度上升。

据瑞士《Sigma》2007年12月24日的年度报告报道,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无论是全球巨灾的数量还是其破坏程度都呈上升趋势。从1988年起,除1993年和1997年外,全球自然灾害年度损失都在100亿美元以上。近十年来,中国已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

二、中国巨灾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补偿不足:单一国家财政救济转移作用有限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国家财政支持的中央政府主导型巨灾风险管理模式,由财政预算安排的灾害救济支出只是财政支出计划的很小一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灾害事故发生频率的增加,单纯依靠财政补偿难以应对日益严重的巨灾风险,且财政实际用于巨灾补偿的支出占实际损失的比例相对较低,难以弥补巨灾带来的巨额经济损失。

表1 2004年至2008年我国巨灾损失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民政部资料及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二)发展缓慢:商业性巨灾保险体系发展滞后

在2000年和2001年,保监会连续下发了关于地震保险的通知,指出“地震险只能作为企业财产保险的附加险,不得作为主险单独承保”。因此,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对破坏性特别严重、人民群众比较关心的如地震、海啸、台风等巨大灾难不予承保。

(三)能力不强:商业性保险对巨灾风险的补偿能力偏低

由于我国巨灾保险业务是以商业化模式运作的,且由于巨灾保险风险较高,各家保险公司分别对地震等巨灾风险采取了停保或严格限制规模、有限制承保政策,以规避经营风险,导致目前保险对巨灾的经济补偿呈现杯水车薪的现象。如2005年我国沿海地区遭受的7次台风中, 国内保险业共支付赔款13.13亿元, 仅占台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0.68亿元的2.46%。

(四)制度缺位:巨灾风险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一是我国尚未建立应对灾害事故的保险制度,政府和保险业在灾害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确;二是我国应对巨灾风险的职能机构分散,相互间的沟通协调存在很大障碍;三是保险公司巨灾风险责任没有与一般风险责任加以区分,保险费率的厘定未考虑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序;四是巨灾保险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和积累。

(五)技术薄弱:巨灾风险管理受到经营技术制约

经营巨灾保险涉及地质、地理、气象、土木工程等多学科的专业技术知识,技术门槛和投入成本相对较高。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对培训巨灾保险专业技术人才的投入力度还有一定欠缺,保险公司无法对地震、风暴、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有一个相对准确的衡量和把握,致使保险公司无法开发设计出种类丰富的巨灾保险产品,从而对经营巨灾保险业务采取谨慎保守的态度。

三、国外的巨灾风险管理模式

(一)日本的地震保险:三方分摊巨灾风险

日本的地震保险由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政府三方来分担。

1966年,日本国会制定了《地震保险法》和《地震再保险特别会计法案》,初步建立了日本地震保险体制,即建立了以资助受灾灾民安定生活为目的,政府的再保险为前提的高公共性的灾害保险,由政府对商业保险公司承担的地震保险责任的一部分进行再保险。为鼓励居民投保地震险,后来日本又颁布《地震保险相关法律》等法令。

在日本的地震保险法律制度中,地震保险分为企业财产地震保险和家庭财产地震保险两种,其中企业财产地震保险仅由保险公司提供,而家庭财产地震保险则由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参与,其具体的实施过程采用超额再保险方式。

另外,在地震保险的风险移转上,日本采取一种由政府和民间再保险公司共同分担的“二级再保险模式”(即保险公司在收取保险费后,向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全额投保,这叫“A特别签约”,日本再保险公司又将部分再保险向日本政府和各保险公司购买再再保险,向各保险公司购买的再再保险叫“B特别签约”,向政府购买的再再保险叫“C特别签约”。由此看来,这种由“A特别签约”和“B特别签约”或“C特别签约”组成的双重再保险即构成了“二级再保险模式”。) 这样,一个风险巨大的地震保险最终由各保险公司、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和日本政府三方来分担。

(二)欧盟的巨灾保险:建立保险基金

欧盟国家像挪威、英国和西班牙等大部分国家巨灾保险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商业化运作和商业化管理,政府参与程度较低。

先以挪威为例,挪威于1979 年开始建立巨灾风险基金(Norwegian Natural Perils Pool 简称NNPP),并于1980年实施。挪威立法规定,所有购买火灾保险的投保人必须同时购买巨灾保险,保费收入纳入基金。基金的管理和运作完全采用商业化运作。其主要特点是:在挪威境内开展巨灾保险的保险公司都是该基金会的成员。目前,有70 多家保险公司成为基金会成员单位,由保险公司制定并收取巨灾保险的保费,并将所有的损失告知巨灾风险基金会。对每次巨灾,由巨灾风险基金会负责,制定统一的理赔方案,并根据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在成员公司之间进行分摊。

西班牙的巨灾保险体系由保险赔偿联合会(Consorcio de Compensacion de Seguros)运作,该联合会是一个向财政部负责的独立法人,总部设在马德里,他有自己的资产,行为受司法管辖,巨灾费率由协会确定(一般为0.009%-0.195%,并实行10%的免赔,对特大灾害免赔率可提高到15%)。巨灾保险的保费由保险公司在销售普通保单时收取,然后交给联合会,保险公司收取5%的手续费,联合会的赔付能力由国家担保。

(三)美国的飓风保险:巨灾证券化

在美国,一些有趣且有新意的帮助保险公司为巨灾损失融资的方法已由私人资本市场引入,这些新型资本市场工具最具有代表性的巨灾期权的发展。

1995年,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设计出一种较为成功的新型巨灾指数选择权―PCS期权(PCS Option)。根据实证资料显示,PCS Option 可视为一种零市场风险的投资工具,能够有效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所以国际投资机构也纷纷进入该市场,使得交易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以美国飓风保险期权的具体合同为例:佛罗里达一家保险公司购买了期权合同,只要在特定年的第3季度(飓风季节)佛罗里达发生的飓风保险损失在100亿元美元到150亿美元之间,该保险公司就会得到一笔正的收益。当然保险公司必须支付期权费。这个期权费依赖于市场对飓风损失的估计。如果保险公司的飓风损失与整个佛州的损失高度相关,期权合同将在保险公司正需要时(飓风灾难之后)提供其所需要的资金。

随着飓风巨灾期权的成熟,加上已经风靡的巨灾债券,使得美国的巨灾保险达到高度的证券化。这种巨灾风险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好处:既可以将商业保险公司的巨灾风险以类似再保险的方式分散到市场上,又给市场上一些希望以此套利的金融投机者提供了机会并活跃了证券市场。

四、如何构建中国的巨灾风险管理模式

(一)期待“灾强险”

从国际巨灾保险的成功经验看,为确保巨灾保险的覆盖面,包括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和地区都采用了一定程度的法律强制性保险制度,欧盟国家就是通过立法要求所有登记的城市住宅必须投保强制性巨灾保险,通过强制保险建立国家巨灾准备金。我国也有必要建立巨灾强制保险制度。国家应制定法规,明确巨灾保险的政策性保险地位和巨灾保险的强制性。在具体操作时,可以根据巨灾的出险频率、地理区域来划定强制巨灾保险的范围。

(二)巨灾保险宜由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合作经营

在我国现有保险市场条件和保险经营水平下,巨灾保险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来运作很不现实,事实上商业保险公司也不愿意单独提供巨灾保险服务。此外,巨灾损失具有不确定性以及国家财政有限,当前我国政府主导型巨灾风险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已逐步显露。

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宜采取由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共同合作经营的运作模式。具体说来,巨灾保险由个人投保,商业性保险公司遵循市场化原则特许经营,政府并不直接参与,而是以最终再保险人的身份(政府组建国有地震再保险公司作为最终再保险人)对商业保险公司提供超额赔付保证。

从日本地震保险中看出,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共同承担风险,不仅减轻了政府财政的压力,也增加了商业保险参与巨灾保险的信心。其中,在巨灾保险分担的设计上,也规定了不同的巨灾损失下,政府、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各自承担的份额,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财务上的混乱。

(三)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和巨灾风险管理协调委员会

我国可以借鉴欧盟国家的基金会机制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政府的国家巨灾风险准备金可由政策性保费收入部分、财政预算按一定比例计提部分和国家向商业性保险公司征收的一部分营业税组成。商业性保险公司出于保证偿付能力的考虑,同样需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主要从每年总保费收入中提取的部分、巨灾保费及其专项资金的运用收益组成,增强抵抗巨灾风险的能力。

另外,为加强国家对巨灾风险的管理,我国有必要成立对巨灾风险管理进行统筹协调的政府机构―巨灾风险管理协调委员会,对地震、洪水、台风等巨灾风险管理所涉及部门的工作进行统筹协调,以提高工作效率。

(四)探讨巨灾衍生产品分散风险

从美国飓风保险的经验来看,风险分散机制是巨灾风险管理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巨灾衍生产品作为一种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物,是保险公司或者再保险公司通过直接发行,利用金融市场来分散风险的风险证券化形式。通过巨灾衍生产品可将巨灾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增强社会危机处理能力,扩大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资本市场还未达到类似美国的成熟,目前开发巨灾衍生产品的时机尚不成熟,但从长远来看,通过资本市场分散巨灾风险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能力。

(五)建立和完善巨灾风险分析模型

由于巨灾发生的概率往往是数十年不遇或是百年不遇,因此目前基础数据相当缺乏,这使得保险公司无法对地震、风暴、洪水、冰雪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相对准确的衡量和把握。因此,建立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必须做好一些基础性的技术工作,比如建立巨灾损失分析模型等,这样才能解决巨灾保险的定价和强制保险范围等问题。据悉,目前世界银行正在与中国保监会合作,建立巨灾风险数据库,研究巨灾发生的概率以及相应的经济损失评估。

参考文献:

[1]佐伯治俊.日本的地震保险[J].日本:安田金融保险动向,2000,(4).

[2]王棋.欧盟巨灾保险体系建设以及对我们的启示[J].上海保险,2005,(2).

[3]傅萍萍.美国巨灾期权的运作及借鉴[J].宁波经济,2006,(6).

[4]李文富.我国巨灾风险保障机制运作模式探析[J].中国保险,2008,(3).

[5] 李永等.当前我国巨灾经济损失补偿机制的探讨[J].灾害学,2007,(3).

上一篇:小额保险经营模式研究 下一篇:信托公司营销建设:理念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