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本质

时间:2022-06-16 11:28:19

思维的本质

什么是思维?目前大陆心理学教材依然这样表述:“思维是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严格来讲这不是心理学定义,而是个哲学定义,是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条哲学观点硬搬到心理学领域来的结果。如果使用这个定义,等于是说任何人的任何一次思维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显然这根本不符合实际。

例如,哥白尼穷一生的科学思维总结出“日心说”体系。现在看来,他的体系里有很多不符合宇宙真实的地方。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行星绕日的轨道是正圆,恒星也都围绕太阳转。哥白尼的思维结果里之所以有这些不反映现实的地方,并非他不如我们聪明,而是因为他手头的天文观测资料比我们少许多。因此,单纯思维活动本身不可能直接做到客观与现实相符,它只是对现有资料进行加工的过程。

什么是思维呢?其实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想”,是按照逻辑在意识里对感性材料和文字符号进行加工的过程。思维的规则是“自圆其说”,至于自圆其说的结果是否和现实吻合,思维根本解决不了,只有进一步检验才行。现实中之所以有很多偏执现象,就是因为当事人的思维虽然也能自圆其说,但与现实并不相符。

在这里,我们还要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句话进行分析。在某个时代背景里,这句话曾经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伟大作用。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它有着明显的语病。真理――比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根本不需要检验,需要检验的是那些尚不知其真实与否的思维结果。因此,确切的表述应该为“实践是检验思维结果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思维是对感性资料和文字符号进行加工的过程。前者是形象思维,后者是抽象思维。在心理学体系里有两条“潜原则”:感性认识低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低于抽象思维。虽然它们没有被明确表述,但从定义上,从心理学家研究的着重点上都能够看到这两种倾向。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心理活动是低级的,它们都是我们面对问题时需要的。

由于抬高抽象思维,轻视形象思维,心理学对后者研究得很少。实际上,相当多的人是形象思维占优势。

例如,艺术家的思维都是形象的,但它们在心理学中不是重点。

在思维领域,是什么随着年龄增加而变化呢?正是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知识的增加。伴随着我们脑子里充斥大量文字符号,形象思维的能力便下降了。当然,并非抽象思维发达了,形象思维就一定要下降。只是因为在一个知识社会里,尤其是在以抽象思维为主导的学校教育里,形象思维不受重视,这方面的潜力被压抑了。

例如:马玉林个案。

马玉林是解放前内蒙包头的一个牧童。他为地主放羊,如果丢失了羊就要挨罚。所以他没事就观察羊的脚印,慢慢能从一枚脚印里分辨出是哪只羊。出于兴趣,他又在大街上看人走路的特点,观察人的脚印。

最后,马玉林养成了一种“特异功能”。只要看到一个脚印,脑子里便能出现这个人的身材和行走特点。于是当地公安部门就请他办案,通过现场脚印来抓捕疑犯。仅仅通过脚印便能追踪到疑犯,这可是刑侦技术里从未有过的奇迹。公安部门肯定要请他把自己的经验总结下来,传授出去。问题来了,马玉林是个文盲,他根本讲不清自己是怎么“想”的。只是看到一个脚印,脑子里便出现相应的人体形象。公安部门给他配了专人,把他的经验总结成教材,里面对人类的脚印特点还下了许多定义。教材是有了,也能够拿来办班授课,但用它来传授这门技术的效果却不佳。

马玉林个案是形象思维的典型。因为脑子里根本没有文字符号,他只用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在今天,文盲已经是人群中的少数,是“非正常群体”,是“扫”的对象,他们思维的特点也因此没有被好好研究。 11281

上一篇:服务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下一篇:科幻与进化论的纠结(上)